甘肅小吃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軟滑細嫩的涼粉,搭配醇香濃郁的五香牛肉粒,辣辣的蒜香味道,唇齒之間,有種很奇妙的感覺。在碗里盛一碗涼粉 然后倒上秘制的高湯 再根據不同的口味進行調味 也可以再加幾片牦牛肉 吃起來更過癮!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入圍
饸饹多用蕎麥面制成,蕎麥在所有谷類中被稱為最有營養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 P、維生素 B1、 B2、蘆丁、鎂、總黃酮等。而且蕎麥中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入圍
泡兒油糕是甘肅敦煌賓館根據民間傳統方法創出的一種傳統風味食品,因其色澤黃亮,表面膨松如輕紗,結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它是由面粉配食糖、豬油、桃仁、芝麻、玫瑰等制成的松糕,酥松香甜,味美可口。

-
中國(甘肅)金牌旅游小吃
羊羔肉墊卷子是河西地區幾百年來風行的一種風味名吃,永昌的風味則更純正地道。甘肅河西走廊古代屬游牧民族居住區域,由于地廣人稀、林草茂盛,故盛產牛羊。永昌肉羊主食北山咸草,羊羔肉質地細嫩,瘦而不柴,營養豐富,且無一絲膳味,堪稱塞上佳肴。永昌羊羔肉墊卷子講究用料,配方嚴格,工藝精良。制作時選擇 1-2年齡羔羊現宰殺,經過獨特的烹飪,在其肉湯中加入面卷同時加工,色正,味純,香氣四溢,鮮嫩可口,令人食而不忘。

-
中國(甘肅)金牌旅游小吃
搓魚子在張掖是特有的傳統面食小吃。將面粉用鹽水和成面團,搟成0.5厘米厚的面張,切成四楞面條,左手拿面條,右手在面板上將面條子分段搓成一寸長的、兩頭尖的面魚,因其成品的形狀中間粗、兩頭尖,酷似小魚而得名。做法略顯復雜,下功夫才可學會。吃的時候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家常,面煮好后撈出,過涼水后要澆上鹵汁配著鹵肉、涼菜拌著吃,或者將煮好的面直接與蒜苗、肉或者其他蔬菜,炒在一起。

-
中國(甘肅)金牌旅游小吃
甜醅俗稱“甜麥子”是我國民間一種傳統食品,已有兩千多年的食用歷史。因甘甜,蜜香濃郁而得名。廣河第一家北街李氏“李字號”燕麥甜醅歷經百年,代代相傳,祖傳至今,長盛不衰。傳統的制作工藝,釀造出蜜香濃郁的純天然綠色食品,原汁原味,純真地道。富含鋅、錳、硒、維生素E等營養素。蛋白質,亞油酸等具有降血壓,降甘油三脂,預防血管硬化,延緩人體衰老。本食品醅粒似果肉,醅甘汁爽,色黃質嫩,清香味美,夏能清心提神,冬則開胃消食。在民族飲食文化發展中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飲食文化遺產。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蘭州牛肉面,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面條黃亮),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并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譽“中華第一面”。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羊肉火燒是一種傳統名吃。特點是羊肉罩火燒,色澤金黃,肉香湯濃,口感勁道,香酥可口,軟硬適宜,暖胃祛寒,風味獨特。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古時敦煌沒有煤炭,為了生火取暖和燒鍋做飯,每家每年必須到戈壁灘刨挖紅柳根枝,俗稱“刨梢子”,用以解決生活燃料。打柴人自帶面粉取現場水和面,用紅柳條撥面下鍋,形如“小魚兒”,人稱“撥疙瘩”。敦煌民間的一種便捷小吃,制作簡單,方便實惠。它是敦煌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獨創的一種特色小吃,有干拌、燴、炒多種吃法。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入圍
酸爛肉:以大肉為原料。先是選擇上好、新鮮的大肉,將其放在沸水鍋里煮爛后撈出并切成細塊,然后,在另外一口鍋倒到入一定量的陳醋,再將已經切成細塊的大肉倒入,而后加入各種佐料,拌勻。也可加粉條、酸菜等。烹煮上兩、三分鐘后,即可食用。其肉肥而不膩,味道酸辣可口。 是甘肅中部地區的家常菜之一。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手撕餅屬于餅類的一種,沒有內陷,是通過將面餅在鍋上反復烙做成的。在和面的時候加入不同的成分可以烙成不同口味的手撕餅,一般分為原味、奶香味、蔥香味三中,中之杰也這樣,手撕餅烙成之后口味勁道松軟,回味無窮。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醬驢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在北方地區尤為流行。原材料為帶皮驢肉、醬油等。驢肉有補血益氣,滋腎養肝、息風安神和止血之功效。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入圍
東鄉族自治縣山大溝深,干旱少雨,牧草富有營養,因而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纖維少且細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煮熟后的帶骨羊肉,剁成二指寬的長條或塊狀,熱騰騰地裝盤,抓起煮得熟爛的肋條子肉,撕下,蘸著椒鹽、辣椒油和醋,再就上新剝的蒜瓣兒,一口肉,一口蒜,那肉細嫩綿軟,清香可口,堪稱是肉中極品。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河州包子是臨夏特產美食之一,面皮好、餡子考究,有包子、合子、角饃之分。餡子外露的是合子,多以糖、核桃仁為餡;形狀為三角、半月形而有角的是角饃,有糖角子、棗角子、菜角子等;面上捏有褶的則是包子,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蘿卜或白蘿卜混合剁碎攪勻為餡,裝籠蒸熟,盛入盤中,淋以椒油,看上去晶瑩剔透。配以蘸醋來吃,香膩的味道在口腔中蒸騰,讓你忍不住想多吃上幾個!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黃面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制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操作也非常不易。只見拉面師傅雙手舞動著一塊淡黃色的面團,時而伸拉成長條狀,時而旋轉成麻花狀,像變戲法一樣,將一個足有五六斤重的面團拉成一把細粉絲樣的面條。下鍋煮熟的黃面絲色黃晶亮,可趁熱拌菜食之。吃起來開胃解膩,清熱解煩,令人食欲大增。莫高窟156窟(宋)壁畫上就有制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悠久。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搓魚子也是甘肅張掖特有的傳統面食小吃,都說“不吃搓魚非張掖漢”,搓魚面的做法略顯復雜,下功夫才可學會。從外型上看,成品的形狀中間粗、兩頭尖,猶如一條條白色的小魚苗,搓魚面也是因此而得名。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
燙面油餅是甘肅酒泉地區的特色名優小吃,秉承著“南米北面”的特色,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將西北面食的特點完美的發揚光大。形形色色、種類繁多的各類面食伴隨著西北人熱情好客的心,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據敦煌莫高窟文書記載,唐五代時稱為“水餅”。由“燙”好的面,經過搟薄,撒上香豆末,抹上油,烙熟。所以,口味略帶甜香,酥軟可口。有別于溫水和面,故稱“燙面油餅。

-
中國(甘肅)金牌旅游小吃
東方宮蘭州牛肉拉面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由馬石齋先生于清朝末年創辦的萬壽宮餐館;主營牛肉拉面、包子、油茶等。新中國成立后于1953年在政府公私合營的政策要求下與馬保子牛肉拉面的繼承人馬結三聯合開設了“老馬家”飯館,并由其徒弟馬尚文以鮮羊肝入湯提純牛肉湯和將熟肉與牛肉湯分開加工的技術將牛肉拉面進行首次技術革新,使牛肉拉面具備了批量加工的基礎。其牛肉拉面特點是湯清、味濃、入口醇香,面條筋道、有彈性、入口滑爽,色澤鮮亮、香氣撲鼻,營養搭配合理、符合人體所需是名符其實的中式營養快餐。

-
中國(甘肅)金牌旅游小吃
在蘭州,“再回首”釀皮特色小吃可謂家喻戶曉,名氣老店深受大眾歡迎,自1993年開業以來,白老板一直苦心經營著該品牌,該店首推的釀皮調料“合適”,麻醬“很香”,油潑辣子更是地道,深受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食客喜愛。此外,該店的醪糟、灰豆、甜醅等特色小吃也味道正宗,深受食客歡迎,經過不斷努力,2010年“蘭州再回首白記釀皮”榮獲了“甘肅著名商標”稱號。

-
中國(甘肅)金牌旅游小吃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號稱中華一絕。"驢肉黃面"顧名思義,其實是兩道菜,一盤驢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黃面作主食。敦煌民間流傳久遠的吃法便是如此。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安神去煩的功效。

-
中國(甘肅)地域十大名小吃入圍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有一種別具風味的民族面食——甘南藏包子。甘南藏包子,又稱“卓華包子”,因形如牛眼睛,又有“牛眼睛包子”之稱。它外皮雪白薄亮,透過包子皮,里面的餡子清晰可見,只見肉如瑪瑙,菜似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吃時需先從頂端吸吮包子內的油水,然后食之。如果拿起包子就咬,就會油水四濺,使人狼狽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