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瑤族藥浴”是瑤族民間用以抵御風寒、消除疲勞、防治疾病的傳統文化洗浴習俗。它是瑤族祖先獨創,族內獨有,傳內不傳外的保健良方。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從江縣瑤族村寨。這些瑤族村寨主要分布在從江縣西南山區,與廣西的三江、融水、環江三縣接壤。從江位...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紙廠彝族彩布貼花傳承人龍正英、張忠群等傳承服飾制作技藝。 ??????? 彩布貼花亦稱“貼布繡”、“貼花繡”、“貼花”、“鎖邊滾花”等,系用各色絹、綾、布等按圖案搭配拼貼鑲嵌挑刺而成。水城彝族彩布貼花有卷云頭、歪桃、石榴等數十種傳統圖案以及...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陽同濟堂是清代后期創建的三十四家全國有名的中藥店老字號之一,是祖國西南地區傳統醫藥中聞名遐邇的老字號,也是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貿易部認定的貴州省唯一的一家“中華老字號”。?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漢族外,居住著苗、侗、布依、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化風丹其名是得于病因是“風”,治療用“化”的對癥施治手法,所謂“風”,特指小兒驚風、腦中風、面肌麻痹、癲癇、風寒感冒等疾??;所謂“化”,指用藥物之力,活絡散結化風,故得名化風丹。廖氏化風丹所在區域遵義市,地處云貴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水藥制作歷史悠久,有兩千余年,傳說中的“陸鐸哈”就是一位骨科醫師,現在的水族民間醫生每用自己特制的藥方醫好病人,總要供奉“陸鐸哈”。在秦代水族先民由于戰亂南遷嶺南,在這個高溫、潮濕、多雨的瘴癘流行嚴重的地區長期居住,與疾病作斗爭,積累了不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是我國民族醫藥知識最豐富、最普及的民族之一。侗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湖北等省(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部,東鄰湖南,南接廣西,與本省黔南、銅仁毗鄰。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益肝草”是保存在貴州布依族民間的一種解毒茶,由幾種中草藥配制而成,源于貴州省貴定縣。貴定縣位于黔南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濕熱氣候,復雜的地形地貌適應于多種植物生長。在這些茂密的森林和植被中,蘊藏著種類繁多,產量豐富的天然中藥材資源?!耙娓尾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依族抵杠競技活動主要分布在平壩縣羊昌鄉本寨、蒙古和深沖等布依族聚居的村寨。 抵杠競技是布依族比較古老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最初競技活動較少受時間、地點、器材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但是后來由于取勝方能獲得一定的獎品或資金,贏得眾人的敬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醫藥起源于苗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是在特定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下同自然界和疾病作斗爭的產物。全國共有苗族人口890余萬,居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數第4位,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區),其中又以黔東南苗族...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夫妻舞,苗語又稱其為“踩月亮”,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蹈。舞者青一色由數對夫妻組成。該舞蹈一般主要在苗族的傳統節日“跳花”或“跳月”節時表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F在各種迎客禮儀、節日慶典中也常常表演該舞蹈。表演時男女身...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殺鵝”取名習俗是流傳于平壩縣白云鎮馬硐村一帶苗族村寨的古老習俗,起源于苗族同胞傳說故事《二男爭女》。該故事講述苗族青年祝迪陽通過斗智斗勇戰勝非人類的祝迪格贏得苗家女孩姑迪友,又獻出自家大公鵝給祝迪格后保住妻兒的傳奇事件,該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屯堡服飾主要分布在安順平壩縣天龍鎮、西秀區九溪一帶的屯堡村寨。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進攻西南,消滅了元朝殘余勢力,并把軍隊留在云貴地區,又下令將留戌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戌地。據史料考證,當時留戌天龍一帶的是時任“...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長敘事情歌《阿蓉》,敘述的是苗族青年阿蓉和阿珙為追求幸福,經過艱難曲折的斗爭,最終結為夫妻的故事。 ???《阿蓉》是一首古老的苗族愛情長敘事歌,它在苗語中部方言苗族聚居的地方家喻戶曉。主要分布在榕江縣境內的月亮山、雷公山周邊的苗族地區。...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山歌十八調流傳于貴州省貴定縣布依族聚居地,也稱為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調”,就是指同一首歌詞,可以用十八種不同的曲調來演唱。 貴定縣位于云貴高原東部,地處苗嶺北坡,苗嶺山脈中段橫跨縣境南部。境內多民族雜居,布依族是主要少數民族之一,為...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仰阿莎》是流傳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及毗鄰地區的苗族長篇神話愛情敘事歌。黔東南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東鄰湖南省懷化市,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河池地區,西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義市和銅仁地區,總面積30337平方千米。全州總人口440萬...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依族民歌《好花紅》上流傳在貴州省惠水、青巖、花溪、龍里、貴定等縣市惠水縣布依山寨的一首民間歌曲。發源于惠水縣毛家苑鄉?;菟h地處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與貴定縣、平塘縣接壤;南和羅甸縣為鄰;西與長順縣交界;北和貴陽市、龍里縣毗鄰。毛...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族為貴州世居民族,據《史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以南包括今南北盤江一帶的部族稱為‘百越’”,而據考證布依族又屬于百越人中‘駱越’一支的后裔。以后各朝各代,雖稱呼有所變化,但據《隋書.南蠻傳》等眾多史料記載,布依族一直是這一地區的主體...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船工號子,是船工們在弄船工過中行進的勞動號子。貴州主要有烏江船工號子和赤水河船工號子。烏江船工號子主要流傳于貴州思南縣,思南縣位于貴州東北部,銅仁地區西部,地處武陵山脈向大婁山脈的斜坡地帶。烏江從東向西流至思南境內兩江口,突轉了90度,向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打鎦子》是流傳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一種民間傳統吹打藝術。發源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洪渡鎮。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湘鄂渝黔四?。ㄊ校┪淞晟絽^,位于貴州省東北角,烏江下游。與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大歌侗語叫“嘎老”。是一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歌曲,流布在貴州省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兩?。▍^)四縣毗連地區。小黃是從江縣侗族聚居的一個村落,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城東北面,據民間歌謠和款詞傳說,小黃先人銀通公于明朝永樂辛丑年到此建寨,距今...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河邊腔即“嘎孖”是侗族青年男女在勞動之余,行歌坐月,尋求伴侶時演唱的一種情歌。侗族分布于黔、湘、桂毗連地區鄂西南一帶,貴州省黎平縣是全國最大侗族聚居區,黎平縣位于貴州東南部,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與湖南靖州、通道,廣西三江,貴州從江、...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鳳岡吹打樂的產生和演變過程同當地人的遷入歷史同步,據周氏族譜記載,鳳岡吹打樂至今已傳承了16代,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初期,由原籍江西臨江普大橋高街沿的周笑老先生傳入。周笑老人在宋仁宗時期考上武舉,“聖主仁皇帝,垂訓軍民敦孝”。指派周笑八兄弟自江...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薅秧歌主要在每年的三、四、五月薅秧季節,人們在田間薅秧的時候邊勞動邊唱歌,主要流傳于匯川區海龍鎮貢米村(原上壩村)和金沙安底鎮茶園鄉(今茶元鎮)永豐村等地區。 海龍薅秧歌從?“平腔、蛤蟆腔”發展而來,晚清至民國初期,海龍米長期向朝廷納貢,海...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腔大山歌是流傳在桐梓縣獅溪一帶地區傳播的一種古老的以黔北方言為基礎,以秧歌、勞動號子、山歌、民歌、漁歌、樵歌、小調為基本原素的民間說唱藝術。 桐梓縣位于黔北山地與四川盆地的街接地帶屬貴州省遵義市市轄縣,與重慶市接壤,獅溪地處黔北渝南的結合...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燈鈸產生于明末清初,春節前后,銅仁民間最流行也是最熱鬧的娛樂活動就是玩龍燈。玩龍燈源于對龍的膜拜和祭祀。相傳銅仁境內的六龍山和九龍洞,每年春節前后,三條青龍、三條黃龍、三條白龍、三條黃龍和三條黑龍便相邀著匯聚錦江,天氣好,就在水中嬉戲,下...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邊腔苗歌是流傳在貴州省錦屏縣清水江流域的一種即興創作的山歌對唱形式;腔調高亢激昂,以莫仿澎湃的河水聲,山澗瀑布的波濤聲,涓涓的溪流聲為主。錦屏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侗族自治州州東部,東與湖南靖州相鄰,南與黎平縣交界,西為劍河縣,北為天柱縣。錦...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江”是苗語稱呼,漢語稱“口弦或口彈琴”,是流傳在貴州普定縣補郎、貓洞、猴場、坪上四個民族鄉苗族人民特有的樂器。普定縣位于安順市西部,與畢節地區的織金縣和六盤水市的六枝特區等縣接壤,有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民風純樸,民族風情濃郁,苗族人口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飛歌是流傳于雷山地區的一種特有的民間歌唱形式,歌詞簡短,主題顯明,音調明快,真聲、假聲、真噪、假噪、滑音、甩音、溶于一爐,旋律動聽,極富感染力。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臨臺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多聲部情歌是流傳在貴州省臺江縣、劍河縣等苗族村寨的一種苗族原生態民歌。在臺江縣的方召鄉、南宮鄉、革一鄉境內和劍河縣久仰鄉一帶苗族聚居地。 臺江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是一個苗族人口占總人口98%以上的少數民族聚居縣,素有“...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是苗族的傳統樂舞,專為大型祭祀和喪葬之用,它演奏獨特,曲調悲壯肅穆,具有鮮明的宗教樂舞特征。主要流傳于丹寨“嘎鬧”支系的七種服飾文化圈內苗族村寨,以及周邊雷山縣、榕江縣、三都縣、都勻市的部分地區。丹寨地處貴州省東南部,云貴高...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游方歌”是流傳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村寨男女青年最喜愛的一種民間傳統音樂形式,貴州苗族多聚族而居,同寨同姓,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習俗,嚴禁在寨內求偶。因此居住在施秉縣及黃平、鎮遠、凱里等地苗族村寨的未婚男青年每年農歷的十月和來...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摩經》是布依族“布摩”集體創作、改編和傳承,并配合進行演唱的一種帶有原始性宗教的文學?,F布依族《摩經》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是貞豐縣和關嶺縣大盤江村布依族古寨。 貞豐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偏北地帶,東接鎮寧、望謨,南靠冊亨、安龍,西靠興仁...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歌鼟是流行于錦屏縣平秋、彥洞及天柱縣、劍河縣周邊侗族地區的一種民間歌唱形式。平秋鎮地處錦屏縣西北部,位于清水江與小江河的分水嶺上。侗族、苗族都有把多聲部合唱叫“歌鼟”習慣,?“鼟”在字意上是擊鼓的“鼟鼟”之響聲,侗鄉?“鼟”是作為“級”...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依族口傳史詩——布依族盤歌是布依族的傳統民歌,是一種用布依語創作并傳唱的民間文學作品。流傳于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羊場布依族白族苗族鄉的布依族聚居區以及水城縣的花戛鄉、米蘿鄉,六枝特區毛口鄉和黔西南州普安高棉鄉、睛隆中吟鎮等布依族地區。???...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民間文學《珠郎娘美》侗語稱為“暖”?(“暖”是侗族對故事傳說的統稱)。傳說在古州三寶寨頭寨,有位美麗的侗族姑娘娘美,愛上了名叫珠郎的后生。當時侗家有“女返娘頭”的婚俗即姑家養女必嫁舅家人,娘美被逼嫁表哥,于是珠郎娘美二人連夜私奔到貫洞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古歌》是一部以分節歌形式反映苗族先民艱苦創業的長篇苗族民間史詩,主要流傳于施秉、普定、龍里等縣境內。 (一) 施秉縣位于貴州東部,黔東南州西北部,全縣總面積1543.8平方公里,轄4鎮4鄉60個行政村,境內居住的民族有漢、苗、侗等17...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賈”是苗語的音譯詞,在丹寨苗語中有“講、說、評、論”等含義?!百Z”,?學術界多意譯為“理詞”,而最準確的意譯應該為“賈理”?!百Z”既是對這類亦詩亦歌體口頭作品樣式總的專稱,也是對這種樣式的單個作品的通稱,由許許多多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篇章組成...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作為古老的農耕民族,先民們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不斷觀察天時、物候,不斷積累天文知識,集體創制了苗族歷法。它以口傳方式長期在苗族社會中使用,至今仍然在一些地區的民間不同程度地遺存與使用著,主要分布于丹寨縣全境及凱里市、麻江縣、雷山縣、黃...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遵義通草堆畫”是遵義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手工藝品。遵義市位于貴州北部,是我國西部重鎮,南與省會貴陽接壤,東面與銅仁地區和黔東南自治州相鄰,西與四川省交界,北與重慶連接。遵義歷有“家讀詩書,人通禮儀”的傳統,有較深的文化積淀,民間工藝活動歷史...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黔東南地區苗族過去都會織錦,但現在只有部分地區的苗族掌握這種技藝,雷山主要在郎德鎮的上郎德、報德、烏流、西江、丹江、公統等地流傳;麻江主要分布在下司鎮的新華村、銅鼓村、擺仰村、白午村,宣威鎮的龍江村、富江村、卡烏村、羅伊村,龍山鄉的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銀飾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雷山、臺江、黃平等,其中黃平苗族銀飾核心區在翁坪、谷隴等。 苗族銀飾主要用于服飾裝飾,伴隨著苗族社會歷史而發展、變遷,盡管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典籍對服飾的發展變化脈絡進行清晰的記錄,但從零星的漢文文獻中,從現存的服飾形...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黃平縣在黔中丘原向黔東丘陵的過渡地帶上,粘土豐富,苗族藝人們就地取材,通過對藝術的想象捏制出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民間工藝品——黃平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是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苗族老藝人吳國清(苗名貴乜)在苗族傳統陶哨的基礎上,根據苗族傳...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鼓樓來源與侗族的“堂卡”、“堂瓦”,即與侗族“卡房”有直接的承襲關系。侗語中“堂”是大伙人的意思,“瓦”是說話的意思?!疤猛摺敝弊g就是“眾人說話的地方”。在侗寨凡是決定與全寨利益相關的重大事宜,都必須經過全寨人的共同商議才能決斷。因此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從江侗族用杉木建造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侗族鼓樓,全縣有大大小小侗寨212個,分布各式各樣的鼓樓108座。根據民間傳統地理區劃,從江縣鼓樓可分為五個群體。 九洞鼓樓群共有鼓樓29座,分布在往洞鄉大部分村寨。是從江縣密度較大的鼓樓群之一,特點是...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馬尾斗笠的原產地在凱里市灣水鎮。灣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苗族聚居大鎮,米薅、格種、里仁行政村中的火星、米薅、格種、小寨、小翁凼等苗寨村民。 素有“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代代傳技藝,戶戶編斗笠”,?“家家嫁姑娘,馬尾斗笠配嫁妝”?!八徒鹚豌y...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堆花繡(簡稱堆銹),它是苗族服裝上的主要飾品,分布在凱里清水江沿岸的翁項、地午、凱棠、九寨、板溪等30個多村寨。 查翁項青杠寨的李巫冷(楊昌貴的妻子)有幾套不同時期、不同堆花繡為花飾的苗族服飾。據她介紹,其中有一套服飾的繡片從高祖太楊巫...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方漆器,歷史悠久,馳名中外,享有貴州三大寶之一的美譽。大方縣位于黔西北畢節地區中部,烏江支流六沖河北岸,大婁山西端,黔西高原與黔中山原過渡地帶。全縣山巒重疊,切割較深,溝壑縱橫,河谷交錯分布。氣候為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為11.8℃,...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順屯堡石頭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平壩的天龍村、二官村和西秀區的七眼橋和大西橋中的九溪、雷屯、云山屯、本寨、吉昌、狗場屯、鮑屯等村寨,尤以天龍古鎮、云山屯、本寨及天臺山伍龍寺保存最為完整。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軍進攻云貴,消滅元朝殘余勢力,...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黔南的惠水、長順、平塘、貴定、龍里以及黔東南的麻江等縣的布依族、苗族、瑤族都有制作楓香染的習慣,廣泛應用于日用床單、被面、帳檐、枕巾、挎包、頭帕、背扇等。其中,惠水縣雅水鎮小巖腳和麻江縣的楓香染手工技藝保存得較為完好。 宋太祖乾德五年(96...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廣大布依族、苗族都喜歡種植藍靛和進行藍靛染。據史料記載,貴州的布依族、苗族的先人在明以前就已經掌握了靛染技藝。 用藍靛草加工成藍靛,用藍靛作染料,用土堿、燒酒、石灰、牛皮膠作輔料,經過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藍、藍、深藍、淺灰、深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水族石雕墓分布于貴州榕江、三都、荔波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榕江水族墓石雕技藝最為精堪。水族歷來有為死者立墓的習俗,其墓門石雕,內容豐富、技藝精美,形成了一種讓人稱奇叫絕、嘆為觀止的石雕文化,多方面地反映了水族生產生活的真實和濃郁的民族情調, ...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三穗、長順、惠水、盤縣等地都有古法造紙,都傳說繼承了蔡倫的發明,都祭奠蔡倫。如長順翁貴的造紙單位、造紙人家每年都要在農歷五月二十七這一天舉行儀式祭奠蔡倫。 據《廣順州志》記載,翁貴造紙作坊到明朝萬歷年間已具規模。清朝乾隆年間被列為地方稅...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德江縣保存有完整的古老儺堂戲,是有名的“儺戲之鄉”。?儺堂戲表演使用的儺面具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是地方傳統民間木雕工藝的典型代表。 德江儺戲面具民間稱“臉殼”、“臉殼子”、“鬼臉殼”,是表現儺堂戲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態的主要道具?!睹骷尉杆寄?..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三穗縣瓦寨的斗笠,八弓的竹籃、篩子、簸箕、籮筐等竹制品馳名省內外,有“竹器之鄉”的美譽。 三穗竹編起始年代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延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瓦寨斗笠,最初的瓦寨斗笠為尖頂平檐,用料粗大,產量有限?,F在的瓦寨斗笠據傳為瓦寨斗笠制...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古代鎮遠扼湘黔咽喉,地勢險要,是我國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孔道,是出湘入黔的軍事重鎮。自漢代以來,各朝歷史帝王為開拓疆土,鎮壓西南土著民族,屢派大批將士沿黃金水道舞陽河討伐鎮遠,清剿苗族造反蠻夷,并長期屯兵駐守鎮遠。隨著頻繁持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印江印染技藝伴隨著我國紡織業的發展而興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印染分為染色和印花兩部分,民間稱為普染和印染。染色,即以土藍靛為主要染料,將本地生產的白土布染成月白、月蘭、青藍等各種顏色;印花,即以自制雕版(又稱花版、圖版、印模、印版)放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故央”?——布依族傳統手工水磨制香技藝,流傳于貴州省安龍縣戈塘鎮香車河兩岸的洞廣村和其相鄰村的一些自然村寨的。香車河,因其河邊有木質香粑水車常年轉動而得名,它是戈塘鎮岔河與柘磨河匯流后流入洞廣村境內的河段。從匯流處的洞廣村冬瓜寨算起,至相...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貞豐土法制陶的窯上村,隸屬貞豐縣挽瀾鄉。這里南北走向氣勢磅礴的龍頭大山位于貞豐與興仁、安龍的交界處,是集科研考察、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區,山上森林蓊郁,草場繁茂,流泉飛瀑秀美,風光迷人,有許多珍稀動植物,窯上村500多戶人家散落在大山腹...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劍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中部,距州府凱里市40公里。是一個九山半水分田的少數民族聚居縣。其中,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5%。劍河縣東接天柱、錦屏縣,南連黎平、榕江縣,西抵雷山、臺江縣,北迄鎮遠、施秉、三穗縣。美麗的清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三穗縣位于黔東南東部,東與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毗鄰,東南與天柱、劍河兩縣接壤,西和東北與鎮遠縣相連,為貴州省東出口之一,是湘、桂入黔的重要通道,素有“黔東要道”、“苗疆門戶”之稱??h境地處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低山、丘陵、河谷、...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臺江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中部苗嶺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南岸,東南與劍河縣交界,西南連接雷山,西鄰凱里,北與黃平、施秉毗鄰??傮w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陡降。清水江環繞縣境北端,巴拉河、翁你河、翁密河自南向北、向東流淌,注入清水江。沿途形成疊簾式的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龍屯堡服飾(鳳陽漢裝)是屯堡人一直延續至今的明代服飾。天龍屯堡服飾主要分布在天龍鎮、二官村、山背后村、天臺村等屯堡村寨。天龍鎮屬貴州省平壩縣,是安順百里屯堡文化圈的東大門,位于平壩縣城西南面13公里處,地處我國西南旅游“黔中黃金通道”的樞...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榕江侗族服飾是貴州南部侗族服飾的典型代表。從結構和風格來區分,主要有七十二寨侗族服飾、四十八寨侗族服飾、苗蘭宰蕩侗族服飾、三寶侗族服飾和天甫侗族服飾五種。其中七十二寨侗族服飾和四十八寨侗族服飾以色彩艷麗,工藝精巧,圖案優美,賞心悅目而久負盛...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溪苗族服飾款式繁多,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制作工藝流傳于花溪轄區內整個苗族覆蓋區域,并與同支系貴定、龍里等相鄰苗族村寨有淵源?;ㄏ獏^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南郊,距貴陽17公里?;ㄏ獏^屬農業縣,轄14個鄉鎮,165個行政村,全區人口約35萬人,農...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當區下壩鄉卡堡村因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較好地保留了該支系的苗族服飾。下壩鄉位于貴陽市烏當區東北部,是貴陽市近郊海拔最低的鄉鎮。東與龍里縣交界,南與東風鎮相邊,西接水田鎮,北抵新堡、百宜兩個鄉,轄8個行政村,63個村民組,總人口1.5...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擺貝苗族服飾是榕江縣苗族民族服飾中極具代表性的苗族服飾之一。它以獨特的手法、細膩的制作工序、單調中又穿插、揉和各種花紋圖案等特點。榕江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跨珠江、長江流域上游地帶,人口約33萬,居住著苗、侗、水、瑤等十多個民族...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四十八寨侗族服飾,傳承于貴州省黎平縣和榕江縣的接邊地區。所謂四十八寨,主要指的是黎平縣的尚重、蓋保、洋洞、高岑、高孖、紹洞、育洞、曰寨、順寨、平途、紀登等和榕江縣的晚寨、平保、便洞、高路、色邊等自然村寨。 四十八寨依山傍水,西水面有老山界,...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東界施秉,南接臺江、凱里,西連甕安、福泉,北同余慶接壤。距州府凱里53公里。全縣總面積1667.8平方公里,縣轄9鄉5鎮,總人口35.3萬,居住有漢、苗、侗、亻革等20多個民族,少數民族占...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偏坡布依族鄉,位于烏當區東部。東界龍里縣,南接永樂鄉,西連東風鎮,北鄰下壩鄉。鄉境呈斜長形,東北寬,西南長,地勢東北高,西南傾斜。全鄉有13個自然村,居住著布依、漢、苗等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3.8%。 偏坡布依族成年男女和幼童的服飾具...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榕江縣和雷山縣,南接荔波縣,西界獨山縣、都勻市,北連丹寨縣。全縣總面積為2380平方公里,縣境處于云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在500至1000米...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鳳凰裝,是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也是畬族服飾的精華,蘊涵著豐富的畬族文化內涵?,F主要分布在麻江縣杏山鎮的六堡、營山、中山、仙鵝、壩寨、茅坪及宣威鎮的巖鶯,碧波鄉的償班、石板等村寨。麻江縣位于貴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全縣總人口約22萬,其中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神又稱“祭土神和苗神”,是貴州印江縣土家族祀祭性節日。主要流傳于印江縣的板溪鎮。板溪鎮地處印江自治縣城北面16公里,素有印江“北大門”之稱,東與天堂鎮相連,南與朗溪鎮接壤,北與杉樹鄉、沙子坡鎮毗鄰,西與峨嶺鎮相接。東去5公里就是上洞、下洞二...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薩”,主要分布于安順市西秀區所轄七眼橋、大西橋兩鎮的九溪、鮑屯、吉昌屯以及西屯、張官屯、東屯鄉、寧谷鎮的五官屯等村寨。西秀區位于貴州省中部偏西,苗嶺山肪西端,東臨平壩、長順兩縣,南接紫云縣,北鄰普定...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是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仡佬族祖先神崇拜和俗神崇拜的文化表現。主要流傳在貴州省務川自治縣大坪鎮三坑、板場、豐樂鎮官壩、紅絲鄉太壩等地區。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建縣已有1400余年,早在二千多年前,仡佬族的先民——濮...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祭祀是岑鞏縣境內的苗族人民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習俗中形成的祭拜龍鰲河河神的民間習俗。廣泛分布于岑鞏縣境內龍鰲河流域沿岸的水尾鎮、凱本鄉和羊橋土家族鄉的大部分村寨。此外,在龍鰲河上游江口縣的杉木溪、四路壩和玉屏縣的田沖、白巖塘、前家龍等地也有...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祭薩”是侗族最莊嚴隆重祭祀活動。主要分布于貴州省黎平縣的肇興、龍額、水口、尚重、巖洞、茅貢等鄉鎮的侗族村寨和相鄰的貴州榕江縣、從江縣以及黔、湘、桂接邊的廣西龍勝縣、三江縣和湖南通道縣一帶的侗族地區,傳說中的“薩歲”總壇即“薩歲”圣山在今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族吃新祭祖習俗是遵義縣平正仡佬族的重要節日,主要流傳于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及貴州境內其它仡佬族聚居地區,以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的仡佬族吃新祭祖習俗保存得較為完整,最為豐富。平正仡佬族鄉位于遵義縣境西部,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市區65公里。鄉境地貌以...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織金砂陶主要產于織金城關鎮,即現在的工業路。其次是城北綺陌、城西阿弓下寨、以那架小拱橋等。 織金砂陶源于何處,始于何時無史可考,但以織金建制沿革而論,至少已有三百五十余的歷史。清康熙四年,建平遠府而名的平遠鍋就已馳名各地,織金砂陶的燒制方法...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革利鄉為中心,居住著一支神秘的苗族,自稱“古董”苗,分布在鎮寧、紫云、西秀三縣(區)交界處的11個鄉(鎮),68個村,158個自然寨,人口約25000余人。其中,鎮寧縣“古董”苗族人口約1.3萬人。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順蠟染中的苗族蠟染在安順市三十八個支系的苗族中均有分布,尤其以西秀區的苗族蠟染最為典型,這其中又以蔡官鎮梅家莊村、七眼橋鎮小關口村、華西辦事處黑石頭村等為代表。布依族蠟染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鄉、丁旗鎮、大山鄉、募役鄉、黃果...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溪區布依族紙染繡花精美,具有獨特個性。紙染繡花用于裝飾女衣物,彰顯對美好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溪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南郊,距貴陽17公里?;ㄏ獮槎嗝褡寰幼〉貐^,居住著漢、苗、布依等民族?;ㄏ蚓车靥庂F州高原中部,苗嶺山脈中段。全境以丘...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坡苗族銀飾制作工藝”是苗族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出現的一種民間技藝方式,分布在貴陽市花溪區高坡、黔陶范圍內,向外擴展到花溪區周邊地區,如貴陽市惠水、龍里、貴定縣等地。 在宏偉的創世史詩《苗族古歌》中,記載的關于苗族先民運金運銀、打柱撐天、鑄...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永樂鄉羅吏村位于貴陽市東郊,距市中心12公里,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東、北與本鄉柏楊村和黔南州龍里縣接壤,南與貴陽機場和南明區龍洞堡相連。羅吏村又稱羅吏目,全村轄小寨、新河寨、芹菜田、大寨等自然寨共4個村民組,布依族占全村總人口的80%。 羅...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長安土布扎染是惠水布依族傳統印染工藝中獨具風格的一種手工技藝,主要流傳于長安鄉、打引鄉、王佑鎮及周邊地區,基本屬自產自用。土布扎染的浸染過程與楓香染、蠟染基本相同,但印花技藝則自成體系,獨具特色。 根據對土布扎染手工藝人的調查,傳承歷史已有...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嶺自治縣地處北盤江流域,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種植棉和藍靛。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 北盤江流域一帶布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低熱河谷地帶,屬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常年氣候溫和...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綏陽竹席以綏陽旺草手工竹席為代表。旺草鎮地處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北部,這里是一代經師大儒、東漢教育家尹珍設館講學15載、傳播中原文化的地方,這里是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的書畫之鄉,同時又是遠近聞名的手工竹席編織之鄉。 綏陽旺草竹席因其世代傳承、技藝...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沙安底鎮位于縣城東部中區,距縣城32公里,公路四通八達,可直達名城遵義、行署駐地畢節和省城貴陽、鎮內村村通公路。安底鎮的煙火架,可追朔到清代。煙火架在文化大革合期間也受到相應的影響,這項傳統民間技藝在新時期有所發展,工匠們也在為傳承和發展...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岑鞏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縣,土著民族為土家、仡佬、苗、侗族?;鸺堉谱髦饕植荚卺柨h水尾鎮爛褥河村及羊橋土家族鄉的少量村寨。 火紙的基本原料是竹子,即陽山竹也叫棉竹。由于爛褥河村散居于龍鰲河流域兩岸地區,豐沛的水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成就了這...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產董酒的公司,前身為程氏小作坊,位于貴州省遵義市董公寺,地處貴州高原主體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受大婁山脈的氣候調劑,董公寺一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田地肥沃、綠樹成蔭,清泉漫流、環境幽靜,很適宜微生物群落生長繁殖,是一個釀酒歷史悠...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歷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歷法之一。在人類歷史上,苗族最早進入稻作文化時期,是農耕文明的創建者之一,出于對農事活動的指導需求,苗族先民有了歷法,有“歷”即有年歲,有年歲即有歲首。苗年的風俗,伴隨著苗歷在苗族地區的廣泛使用,同樣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青酒廠所處的貴州省鎮遠縣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這里溶洞多,溪流多,地下河多,溶洞內地下河中的水質清亮爽口,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國家級風景區舞陽河就座落在這里。 “洞藏青酒釀造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具有鮮明的...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錦屏是我國南方著名的人工林區和全國杉木最佳中心產區之一,其人工造林歷史始于明朝中期,普及于清、民國,有五百年之久。初期為林農自謀生計而自發造林,至后為歷代政府所推崇。據今存于文斗村的《姜氏家譜》記載,明萬歷時(1573-1620年)文斗人“...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江苗族吃鼓藏是苗族以“鼓社”為單位最隆重的祭祖儀式?!俺怨牟亍币步谐怨?,祭鼓。苗話叫“諾紐”或“努?!?,“諾”是吃,“紐”是鼓,漢譯為“吃鼓”。主要流布于以月亮山地區為中心的苗族聚居地。從江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三江、黎平...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吃新節是雷山苗族人民的一個重大的傳統節日,是苗族歷史與燦爛文化的載體。雷山縣所有苗寨的苗族同胞,每年都要過吃新節。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臨臺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都柳江苗族鼓藏節是苗族以“鼓社”為單位,一個地支周期12年舉行一次的最隆重的祭祖儀式大典。世居在都柳江兩岸、月亮山區的絕大部分苗族村寨都有過鼓藏節的習俗,根據其稱謂不同,主要分別分布于榕江縣的計劃鄉加化、烏虐、加宜村、加退村、擺底、加兩、加...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錦屏侗年,是紀念侗族遷徙事件而形成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分布區在錦屏縣的彥洞鄉、平秋鎮、啟蒙鎮、平略鎮、偶里鄉、大同鄉、三江鎮等鄉鎮和劍河小廣一帶。時間一般為平年十一月,閏年為十月,現平秋、彥洞、小廣的過侗年仍然盛行。 錦屏位于貴州省東南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的傳統民族節日。在貴陽市云巖區噴水池一帶,在貴州建省之前原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苗語叫“格洛格?!??因此也成為苗族農歷四月八活動的聚會地。 云巖區位于貴陽市中心城區北部,全區形似三角形,頂端在北,底邊在南,屬于黔中溶蝕盆...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獨木龍舟節是貴州省臺江縣、施秉縣等苗族人民每年農歷5月舉行的苗族傳統節日?;顒又饕植加谝耘_江縣施洞鎮為中心的上至黃平石龍、施秉平寨,下至劍河革東的清水江兩岸,以及臺江縣境內巴拉河匯入清水江口以上10公里的兩岸苗族村寨。 施秉縣位于貴州...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采花節是集祈禱祭祀、歡慶節日、談情說愛于一體的古老民間習俗。主要分布于盤縣的馬場鄉滑石板村、?;妥迕缱遴l、原舍烹苗族彝族鄉及周邊苗族聚居區。苗族支系特多,采花節因其支系不同而異,以馬場鄉滑石板村的“花苗”采花節獨具特色。馬場鄉位于盤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月坡在雷山地區苗語稱“游午”、“游子”,意譯就叫“游坡”、“爬坡”,是雷山苗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雷山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雷山苗族民族風情濃郁,人文景觀奇特,自然風光秀美,苗族傳統的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三月坡在雷山有6個固...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北部方言歌會系以貴州省天柱縣為中心,輻射錦屏縣、三穗縣、劍河縣,湖南省靖州等縣的侗族、苗族人民群眾聚眾集會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傳統民族節會。侗族北部方言歌會流行的地域廣闊,以清水江流域為中心,涉及到貴州、湖南兩省交界地區的七個縣,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跳花流傳于安順市的鎮寧、普定、西秀區、開發區等地,最為集中的跳花場所為安順瓦窯村跳花坡。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以上各縣、區的苗族同胞都云集于該花坡參加跳花。 苗族跳花傳說是古代的苗族的先氏領袖楊魯開創,楊魯有個女兒叫“姑呢可”,一...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趕社,位于岑鞏縣東北部的羊橋土家族鄉除了在社日吃社飯外,還有趕社的習俗。岑鞏縣位于黔東南州東北部,貴州高原東部,處黔東低山丘陵中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下黃土至小頂山一帶地勢教高,縣境大部為低山丘陵,最高峰北部邊緣小頂山海拔1359...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陸坪大橋、馬場坪火石坡及福泉城郊灑金谷,都分別聚集數以萬計的布依族、苗族、漢族等各族群眾,歡度布依族傳統節日——“六月二十四’二郎歌會。福泉市位于貴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東鄰凱里市和黃平縣,南與...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劍河小廣侗族娶親節流傳于劍河縣磻溪鄉小廣地區的前鋒、光茫、團結3個侗族村寨。小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磻溪鄉西南面,距縣城25公里,北連化敖村,東南和南接南寨鄉的芳武、新寨,高尖、岑本、新達村,西抵南寨鄉的柳富村,北接大廣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仡佬族婚俗主要流傳在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東界德江、沿河,南鄰鳳崗,西交正安、道真,北隅重慶彭水,全縣面積2777平方公里,人口約45萬人,其中仡佬族人口18.5萬人,占總人口的43?%,苗族人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坡苗族射背牌是高坡苗族獨有的一種民俗活動,主要分布在花溪區高坡鄉,流傳于龍里、貴定等相鄰地區的苗族村寨?;ㄏ獏^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南郊,距貴陽17公里?;ㄏ獏^轄15個鄉鎮、辦事處,165個行政村,高坡為花溪區下轄的苗族自治鄉,平均海拔1500...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土家族婚慶夜筵是岑鞏縣境內居住的土家族人民婚嫁喜慶日中的一種文化習俗。岑鞏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東北部,貴州高原東部。處黔東低山丘陵中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下黃土至小頂山一帶地勢較高??h境大部為低山丘陵,面積1486.5平方公里。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盤縣彝族婚嫁習俗自古流傳,是貴州乃至中國彝族婚嫁習俗的重要區域。盤縣彝族地區主要包括了坪地鄉、四格鄉、淤泥鄉等彝族聚居區,盤縣坪地鄉位于盤縣北部,與水城縣的龍場鄉,營盤鄉和云南宣威市田壩鎮接界,毗鄰灑基鎮、松河鄉、四格鄉。四格鄉位于盤縣最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族婚俗,是水族先民創造的一種民族婚姻文化,主要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及周邊的荔波、獨山、都勻、福泉、榕江、丹寨、雷山、從江、黎平等縣市的水族村寨。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榕江縣、雷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貞豐縣布依族喪葬禮俗,主要流傳于貞豐縣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村寨。貞豐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偏北地帶,東接鎮寧、望謨、南靠冊享、安龍,西靠興仁,北連關嶺。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梯形多級臺面下降。境內分布北盤江...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瑤族隔冬”是河壩瑤族祭祀去世老人的一種傳祭祀式?,F主要流傳在麻江縣龍山鄉河壩村,河壩村以瑤族為主,屬麻江縣龍山鄉,位于云貴高原東部,地處麻江縣東南部,屬武陵山山脈余脈,總面積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距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依族人民種莊稼自古以來都依靠牛耕作,把豐稔的希望寄托在牛身上,老人過逝后,同樣希望在陰間也同人間一樣有牛耕地。因此,在喪葬中有砍牛的風俗。貴陽市區布依族喪葬砍牛習俗主要流布于烏當區新堡布依族鄉的杜寨村,地貌特征為地勢隆起的山原臺地,地勢西...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麻江縣瑤族自稱“育”,又稱“阿夭”、“夭家”,史稱“夭家”、“?夭苗”、“繞家”。1992年10月,省人民政府同意批準認定為瑤族?,幷Z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境內瑤族說“繞家話”?,幾鍩o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相傳瑤族祖籍江西、湖廣一帶...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桐梓縣苗族服飾制作工藝主要以十字桃花和蠟染為主,色調大方。特色服飾包括大襟或對襟上衣,蠟染百褶裙,喜用幾何圖案裝飾,流行在馬鬃鄉、黃蓮鄉苗族服飾最具有代表性。 桐梓縣位于貴州省北部,屬革命老區遵義市市轄縣,與重慶市接壤,素有“黔北門戶”、“...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安順苗族服飾主要是指居住在西秀區和關嶺縣兩地的苗族同胞的代表性服飾。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中部偏西南方向,處于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分水嶺,東北與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相鄰,西南以北盤江為界,與晴隆縣、興仁縣、貞豐縣隔河相望,西北與六枝特...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貞豐縣和冊亨縣的布依族服飾是布依族服飾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主要分布在貞豐縣的百層、魯貢和望謨縣、冊亨縣南北盤江沿岸及沿河地區的布依族村寨。布依族大多居住在云貴高原的丘陵山地地帶,地區山巒起伏,地勢復雜,兼有山谷盆地和壩子,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居...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箐苗服飾是納雍縣苗族服飾中最為完整的服飾代表。納雍縣位于貴州省西部,畢節地區南部。是一個漢、苗、彝、白、布依、回、侗、壯等多民族雜居的縣。納雍縣箐苗族為納雍苗族四個苗族支系之一,分別居住在納雍縣百興、張家灣、水東三個鄉鎮箐林的15個苗寨,總...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板凳舞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東南州的凱里市及周邊地區。該市位于貴州省的東部,黔東南的西部,清水江上游,苗嶺東北麓,是黔東南苗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全市面積1306平方公里,所轄10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人口約45萬人,其中苗族人口占63...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鎮遠金堡愛河踩鼓舞主要流傳在鎮遠南部金堡苗族鄉。全鄉面積179公里。該鄉屬苗族群眾聚居之地,共有10個村,160個村民組。踩鼓舞以愛河村為中心,幅射周邊村組。另外縣城西南8公里的涌溪鄉也有踩鼓舞流布。 鼓為苗族先氏祭祀活動必不可少的禮器,又...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擺手舞流傳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和平鎮、淇灘鎮、中界鄉。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湘鄂渝黔四?。ㄊ校┪淞晟絽^,位于貴州省東北角,烏江下游??h境內地貌以高山、峽谷、縱橫交錯的丘陵組成。復雜而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這里“刀耕火種”的原始農耕文明...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錢桿,又名霸王鞭、趕山鞭、打洋錢、打花棍、打錢桿等,是江口地區傳承下來的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舞蹈表現形式,主要流傳于江口縣的雙江、桃映、怒溪、閔孝、德旺、民和、官和等鄉鎮的十多個村寨。江口,位于貴州高原向黔東——湘西低山丘過渡地帶,在江口的...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燒靈舞是苗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來的民間舞蹈,是一種獨特的祭祀性舞蹈。主要流傳于興仁縣東北部北盤江流域沿岸的大山鄉、下山鎮、回龍鎮及南部的李關鄉。 早在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生活在興仁縣的人民就創造過燦爛的文明。興仁縣面積17...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彝族《酒禮舞》主要流傳于威寧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貴州省西北部烏蒙山區,是畢節地區唯一的民族自治縣,縣境東西長116公里,南北寬105公里,總面積6295平方公里,系貴州面積最大的縣,縣境四周多山谷,中部以平壩為主,最高為海拉鄉的...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村位于六盤水市鐘山區西北部,該村地勢以山地為主,喀斯特地貌,四面環山,村落聚居點海拔較高,坐落在烏蒙山脈腹地貴州最高峰韭菜坪主峰東南部,位于海拔1850米至2390米的梁山地區。全村人口2000余人,村中居住著彝、漢、苗等民族,彝族人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余慶縣矮人舞主要分布于余慶縣烏江以北地區的敖溪鎮及周邊村鎮。敖溪鎮位于余慶縣中部,地處湄、鳳、余三縣結合處,是余慶通往湄潭、遵義的必經之地。 余慶敖溪矮人舞源自“儺戲”表演中“矮人神”這一形象。漢武帝拓邊屯軍,開發西南夷,漢文化就通過巴蜀、...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族響篙舞主要分布在獨山本寨丙懷、基長坡頭、甲里峰洞、打羊墨寨等鄉鎮,尤其是本寨鄉丙懷村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這一傳統古老的舞蹈形式,并有村響篙舞隊。 響篙舞為獨山布依族覃、莫兩家祖輩傳承之舞,源于覃、莫二家喪葬儀式中的打竹竿驅邪之俗。古時...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哦莫支呃”,漢譯為“夜樂舞”。它是黔南州羅甸縣栗木鄉拉來寨苗族(壽苗支系)人民在喪葬和過年的夜晚所表演的一種集體舞蹈。羅甸縣地處貴州南部邊地,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嶺中,在南亞熱帶氣候下的茂林修竹深處,居住著21個少數民族。拉來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錢棍起源是窮苦人民為生活所迫乞討所采用的一種民間藝術方式。傳入貴州黔西廣泛流傳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金錢棍解放前在全縣域內廣泛流傳,解放后逐漸減少,到現在少之又少,只有素樸等地還有少量的人在玩耍。發展至今已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素樸現在還在玩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四桐鼓舞流傳于威寧縣中水鎮、高坎子管理區、友光村四組王家水塘。中水鎮有四個管理區,東南距威寧縣城110公里,北距昭通市區22公里,中水盆地由高原原面,湖積臺地和河流階地構成,總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38000余人,主要是回族和漢族,回族占...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仡佬族踩堂舞是遵義縣仡佬族傳統喪葬儀式中帶有祭祀性質的舞蹈。主要分布于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及貴州境內仡佬族聚居地區,以平正仡佬族鄉仡佬族踩堂舞較為完整。平正仡佬族鄉始建于1956年12月,是我國建制最早的仡佬族鄉,鄉境地貌以大婁山山脈南北延伸...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蓬萊地戲是“說、唱、跳(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是古老的面具院落舞,它原始而古樸,動作單純而韻味清新,舞姿明快而寄寓深遠,舞步多變而節奏極強。主要流傳于貴陽市白云區牛場鄉蓬萊村。白云區是貴州省會貴陽市的6個市轄區之一,蓬萊地戲屬北宋...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于貴州各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在貴州境內流傳區域很廣,主要分為東南西北四路,分布地主要有獨山、思南、石阡、余慶、普定、青巖、印江、黔西、福泉等縣(市)。 據《貴州文化志》載:明王朝建立后,于洪武年間實行“調北征南”,“調...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黔劇,是在貴州說唱藝術“揚琴”,即“貴州文琴”的基礎上,吸取“貴州梆子”、“貴州彈詞”等藝術養份而發展起來的貴州新興地方戲曲劇種。黔劇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貴陽市、畢節市、安順市、黔西南、銅仁、盤縣等二十多個縣(市)。 貴州揚琴又名文琴和貴州彈...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屯堡地戲,又叫屯堡儺戲、跳神,是屯堡人文化娛樂的主要內容?,F主要流傳于貴州省長順縣馬路鄉。長順縣位于貴州省中部,馬路鄉位于縣城北部,距縣城38公里。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鞏固對云貴邊疆的統治,分別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洪武二十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琴,原名揚琴,因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亦稱貴州琴書、貴州彈詞,現主要流傳于貴州黔西縣和貴陽市烏當區。1952年秋,玩友嘗試著把坐唱形式的貴州琴書搬上舞臺獲得成功,為紀念清末“文音俱樂社”為貴州琴書的發展所作的貢獻,就定名為“文琴戲”...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思州喜儺神是為人們祈祥免災、求神逐魔的民俗活動。主要流傳于岑鞏縣。岑鞏縣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接江口縣,東臨銅仁市、玉屏縣,西南與鎮遠縣接壤,岑鞏古名思州,為貴州文明的早孕之地,歷史上有“先有思州,后有播州,再有貴州”之說。 思州...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黔北打鬧歌是流傳在貴州省余慶縣民間的一種勞動歌謠。根據勞動地點不同有兩種,一種是薅包谷草時所唱,又叫薅草歌或薅草鬧;一種是薅秧時所唱,又叫薅秧歌或薅秧鬧。余慶縣位于貴州遵義市南部,與石阡、黃平、甕安、湄潭、施秉、風岡相連,是遵義、銅仁、黔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繞家”自稱“育”,史稱“夭家”,“夭苗”。?據《都勻民族志》記載,約在明洪武年間由三都爛土遷居都勻洛邦鎮繞河一帶的民族之一?!斑类浴笔抢@家世代相傳的民謠,是繞家人在婚、嫁、造屋喜慶時唱的一種原生態、無伴奏、一人領唱、眾人和音的演唱形式。繞...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十二詩腔苗歌也叫詩腔,主要流傳于貴州錦屏縣河口鄉、固本鄉、及黎平、劍河一帶,是居住在青山界苗族人民文化交往及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演唱方式以齊唱為主,歌詞大都七字句,四句為一首,歌詞內容有男女青年交往的情歌,有勞動歌,閑暇時唱的娛樂歌和外界交...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屯堡山歌為屯堡人所特有,屯堡人(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發動“調北征南”從江南帶到黔中安順·帶屯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平壩縣天龍鎮的天龍村、天臺村、二官村及安順市西秀區的一些屯堡村寨,天龍鎮屬貴州省平壩縣,是安順百里屯堡文化圈的東大門,位于平壩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仡佬族哭嫁歌是仡佬族姑娘在出嫁前三五天中以歌哭方式告別父母親人,表達離情別意的一種禮俗。流行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最北部,處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帶。分別與重慶所轄南川市、武隆縣、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及...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貞豐布依族婚俗音樂是在貞豐布依族傳統婚姻締結的各個環節中需要或應用的音樂,廣泛流傳于貴州省貞豐縣境內布依族聚居村寨。貞豐縣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秦屬夜郎之地,漢分屬牂牁、同亭兩郡、唐屬明州、清朝初年,在貞豐設立永豐州,清嘉慶年間...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雷山縣境內有兩個著名的銅鼓舞藝術之村——掌坳村和高巖村。掌坳村位于雷山縣城的東南方向,距雷山縣城42公里,是雷山縣大塘鄉的一個自然村,從掌坳往東沿河源上到源頭即是高巖村,高巖村地處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森林茂密,自然風光優美。 苗族使用木鼓...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關嶺苗族蘆笙舞主要流傳在關索鎮民族村、上關鎮向陽村、普利鄉丫新村、永寧鎮白巖村等苗族集聚區,以及鎮寧自治縣、紫云自治縣、興仁縣、六枝特區、貞豐縣等周邊的苗族地區,形成了幾個縣范圍內苗族(西部方言)民間舞蹈文化圈。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坐落于...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卡堡花棍舞主要流傳在貴陽市烏當區下壩鄉。下壩鄉位于貴陽市烏當區東北部,是貴陽市近郊海拔最低的鄉鎮,東與龍里縣交界,南與本區東風鎮相鄰,西接水田鎮,北抵新堡、百宜兩個鄉,面積110平方公里,距區政府駐地19公里,轄8個行政村,63個村民組,總...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花鼓舞”由新場鄉尖坡村小堯組村民原創,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尖坡村位于烏當區新場鄉人民政府西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左右,屬少數民族聚居區,整個組以苗族為主,主要居住著楊姓、馬姓兩大家族,共50余戶人家。東與新場鄉谷溪村相接,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蘆笙舞是苗、侗、水、仡佬等民族常跳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分布于貴州、云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其種類繁多,動作千姿百態。而苗族蘆笙舞則主要分布于榕江縣的八開、樂里、平永、塔石、興華等鄉鎮的苗、侗、水等民族聚居地區,尤以滾仲苗族所跳的蘆笙舞最為獨特...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雷山苗族居住區,村村有蘆笙,寨寨有場地,無論男女老少,個個都能舞,人人都會跳,形式多樣。主要分布于雷山縣的郎德鎮南猛村;丹江鎮、西江鎮、望豐鄉、郎德鎮各個村寨以及永樂鎮、大塘鄉的大部分村寨;方祥鄉;大塘鄉高巖村、交臘村;桃江鄉、大塘鄉超短裙...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凱里苗族蘆笙樂舞主要分布在凱里市的鴨塘鎮、城關區,丹寨縣的南皋鄉、興仁鎮,麻江縣的下司鎮,宣威鄉,凱里經濟開發區的白武、翁義等村寨。凱里市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清水江上游,苗嶺東北麓。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7.2%。氣候溫和,四...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鼓蘆笙舞主要分布于貴陽市烏當區朱昌鎮北面的趙官村楊武溝,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無霜區達280余天。該地座落在百花湖下游的貓跳河流域,地貌特征為高原山地,楊武溝氣侯溫和,晝夜溫差較小,適宜居住。楊武溝的苗族同胞,勤...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箐雞舞”是貴州西部苗族古老的蘆笙傳統舞蹈,它是“小花苗”聚會時表演的一種集體競技舞蹈。主要分布在水城縣的南開鄉、金盆鄉、青林鄉、陡箐鄉等地?!绑潆u舞”表演者主要是水城縣南開苗族彝族鄉的蘆笙手,該鄉地處云貴高原腹地,座落在烏蒙山南麓的崇山峻...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阿邁戚托是興仁縣境內彝族民間婚俗舞蹈,是婚嫁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興仁縣的大山、田灣、百德和晴隆縣三寶彝族自治鄉境內。興仁縣和晴隆縣均地處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的黔西南州中部,境內屬低緯度高原性北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空...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長鼓舞,是生活在貴定云霧山中苗族(海葩)同胞歡慶豐收,慶賀太平的藝術表現。主要分布在貴定西南面的云霧鎮、昌明鎮、沿山鎮、猴場堡鄉和都六鄉。貴定縣境內多民族雜居,苗族是主要少數民族之一,并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有著悠久的歷史,支系較多。...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猴鼓舞”主要流傳于花溪區孟關鄉沙坡村?;ㄏ獏^孟關苗族布依族鄉位于貴陽市南郊?18?公里,花溪鎮以東?10?公里,隸屬于貴陽市花溪區,東抵龍里縣水場鄉,南接花溪區黔陶鄉和青巖鎮,西鄰花溪區花溪鄉和小河區小河鎮,北至南明區云關鄉和花溪區小...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卡蒲毛南族鄉位于平塘縣境東部,距縣城17公里,海拔高度800米,總面積104.76平方公里??ㄆ衙献鍖僦衼啛釒Ъ撅L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較為分明,光照資源豐富。 毛南族《打猴鼓舞》主要分布在卡蒲毛...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猴鼓舞源于瑤山?,幾宓淖嫦葟膹V西遷徙經荔波撈村鄉時,途遇危難,而由一群猴子解危救難,并一路保護接來的。后瑤民為紀念祖先的遷徙之苦和猴子護送之功,就模仿著祖先跋山涉水的情景及猴子們攀爬跳躍護送祖先的神態跳躍而形成,久而久之,就把這種祭祀祖先和...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道真儺戲文化,隸屬于巫文化范疇,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化表現形式。數百年來保存并流行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境內。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最北部,處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帶,周邊分別與重慶所轄南川市、武隆縣、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及本省...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尚寨士家族儺戲文化主要在貴州省鎮遠縣尚寨土家族民族鄉一帶及相鄰的岑鞏縣邊沿地帶流傳。尚寨鄉位于鎮遠縣城北部偏西,距縣城48公里,總面積75平方公里,全鄉總人口7200余人,其中土家族占93%。尚寨鄉儺戲和祭儺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現象,屬巫文...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柱陽戲是天柱人民的重要民俗活動之一,主要流布于渡馬鄉江東寨、巖門、度慕,鳳城鎮的潤松、老寨;邦洞鎮巖腳寨、血團寨;蘭田鎮楞寨、杞寨、寨頭、地鎖;甕洞鎮關上、街上、大段街上;白市鎮街上、窯上,江東鄉江東寨;遠口鎮街上、大樣園田,高釀鎮三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順唱書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主要分布于貴州安順舊州、詹家屯、九溪、吉昌屯、雷屯、郭家屯、張家屯、魏旗屯、丁旗屯、樂平、五里屯等屯堡村寨,尤以西秀區各鄉鎮屯堡村寨最為密集。西秀區位于貴州省中部偏西,距省會貴陽90公里。處于貴州省中部偏西...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嘎百福是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創造的民間說唱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是苗族口碑古籍之一。它是以本民族的歷史和生活為題材,通過民間藝人敘事言情的說教表演,寓教于樂的傳統說唱活動,曉喻人們遵循事理,調解民間糾紛,聚眾...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琵琶彈唱侗語叫“君琵琶”,因用侗族彈弦樂器琵琶伴奏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貴州省黎平縣的肇興、龍額、水口、尚重、巖洞、茅貢等鄉鎮的侗族村寨和相鄰的貴州榕江縣、從江縣以及黔、湘、桂接邊的廣西龍勝縣、三江縣和湖南通道縣一帶的侗族地區。由于土語和唱腔的...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水族雙歌,水語稱為“旭早”。它是水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說唱藝術,演唱于婚喪嫁娶、立房蓋屋、節日宴會等場合。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龍、三洞、中和、九阡、塘州、廷牌等水族聚居區。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寨英滾龍是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鎮寨英村及其周邊4個自然村寨至今保存著一種稱為滾龍的民間藝術形式。 寨英是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明朝初年政府軍在對梵凈山地區用兵過程中將其開辟為軍需轉運站,隨即成為軍事屯堡,名為地佃屯,明中葉...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瑤族民間陀螺競技是黔南州荔波縣境內白褲瑤民間自發組織形成的一種傳統體育競技,僅流傳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的白褲瑤地區。 瑤山瑤族鄉位于荔波縣南部,西與廣西南丹縣里湖瑤族鄉毗鄰,距荔波縣城37公里,緊挨國家級小七孔景區。全鄉面積?110平方公里...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古典戲法歷史悠久,分布地域廣袤,因文化習俗差異形成不同表演流派。京津地區“戲法”一主一捧,應時應景,抓哏抖包衭,說完變完,常令觀眾捧腹瞠目。江浙一帶南派“戲法”一主二助,有音樂伴奏,表演優美灑脫,集成經典段子用普通話與吳語方言誤會,俗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篾雞蛋,是貴州省境內仡佬族廣泛流傳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主要流傳于道真、平壩縣等縣。 平壩縣仡佬族打篾雞蛋主要流傳于高峰鎮大狗場村大狗場組,大狗場組距平壩縣城25公里,地處云貴高原斜坡中部,苗嶺山脈西北側,北為高峰鎮的白巖村。地處平壩縣高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高臺舞獅系仡佬族傳統體育項目,因借助普通農家飯桌搭建高臺,并于其上舞“獅”而得名。 高臺舞獅主要流布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大磏、三橋、三江、忠信、舊城、洛龍、隆興、陽溪8鎮及上壩土家族鄉和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馬嶺鎮瓦嘎村流傳承著一種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雜技藝術——布依族高臺獅燈。 興義市系貴州省黔西南州府所在地,位于黔滇桂三?。▍^)結合部,是黔西南州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市境屬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具有亞熱帶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望謨麻山絕技主要流傳于納夜鎮、新屯鎮、麻山鄉、樂旺鎮、桑郎鎮、郊納鄉。望謨縣位于貴州省南部,黔西南州東部,土地面積為3005平方公里,東與羅甸縣接壤,南與廣西樂業縣隔紅水河相望,西與貞豐縣、冊亨縣以北盤江為界,北與紫云、鎮寧縣毗鄰。望謨于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射弩曾盛行于普定縣仙馬村眾多村寨。普定縣位于安順市西部,距安順城28公里,距貴陽市區120公里,與畢節地區的織金縣和六盤水市的六枝特區等縣接壤,全縣面積1091平方公里,人口約42萬,轄十一個鄉鎮,其中四個民族鄉,少數民族中苗族人口近3萬人...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嘎鬧”支系服飾主要分布于貴州六枝特區。貴州六枝特區位于貴州省中部,是六盤水市的東大門,地處長江、珠江水系上游分水嶺,有漢、彝、苗、布依、仡佬、回、蒙古等民族。六枝特區和織金縣交界的崇山峻嶺居住著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的苗族支系,集中分布在六...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百鳥衣是苗族的“鼓藏服”,是作為宗教儀式中的特殊形式傳承下來的古老的苗族服裝。主要流傳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雅灰鄉送隴、雅灰、羊高、殺高、上叢、排路以及周邊地區雷山縣的達地、榕江縣的新華,三都縣都江等鄉鎮的20多個自然村寨。丹寨縣南與...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沒有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剪窗花的習慣,而用于苗族刺繡紋樣(刺繡藍本)的剪紙則花樣繁多,流傳在貴州劍河一帶的苗族剪紙,主要指這類繡花剪紙。 劍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東接天柱、錦屏縣,南連黎平、榕江縣,西抵雷山、臺江...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石氏面塑是以家族傳承為主的一種民間美術形式,流傳于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縣城關鎮的石姓人家。 據《興仁縣志》記載:面塑藝人石家讓“用面食捏人像及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箲饡r期,美軍駐縣,他用面食捏美軍人像,美軍認為被辱,欲踢其攤,他靈機一動,又捏...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嘎鬧”(苗族支系自稱)支系服飾藝術主要流傳在丹寨縣境內苗族“嘎鬧”支系七個亞族群。 丹寨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區,苗族占總人口76%,位于云貴高原南緣的斜坡地帶,黔東南州西南面,東接雷山縣;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相連;西與都勻接...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祭尤節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據傳是祭祀苗族古代英雄蚩尤的英靈。祭尤節主要流傳在丹寨縣長青鄉的臘堯、揚頌;揚武鄉的干改、干河;排調鎮的孔慶、雙堯;龍泉鎮的新塘、烏堯、野蒿;興仁鎮的巖英、烏里、烏佐以及凱里市舟溪鎮;麻江縣宣威鎮等龍姓苗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燈節是習水縣二郎鄉群眾的一項民俗活動。二郎鄉位于習水南部的桐梓河畔下游,有“習水南大門”之稱,地域面積71.5平方公里,離縣城42公里。二郎鄉政府設在二郎壩,這里四面環山,三面傍水,牛渡河從東面奔騰而來,經干溪溝峽谷,在這里急轉一彎,依勢...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仡佬族吃新節是仡佬族一項傳統的民俗節慶活動。吃新節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金沙縣安底鎮、茶園鄉一帶,金沙縣茶元鄉位于縣境內東北端。茶元鄉治所離縣城35公里,該鄉所管的永豐村巖石組,新明組場背后組,茶元村的太平組和齊心村聯合組絕大部分是仡佬族,這是原...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壩縣仡佬族吃新節主要分布于大狗場村屬貴州省平壩縣高峰鎮,地處云貴高原斜坡中部,苗嶺山脈西北側的黔中腹地。大狗場村距縣城25公里,村前有大片田疇,是一個仡佬族聚居的村寨。 從口啤資料、歷史文獻等有關資料推測,平壩縣應是仡佬族的的中心發祥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過趕年”是印江土家族傳統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它既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也是一個紀念抗倭戰爭歷史的節日。印江土家族人為親人壯行而提前過年的習俗稱為“族年”,亦稱“過趕年”。印江土家族“過趕年”主要流傳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17個鄉鎮。以印江...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的農歷八月初八,是鎮遠尚寨土家族人隆重的節日。尚寨土家族鄉地處鎮遠縣西北部,高山地帶。北與石阡縣五德鎮相鄰,西與本縣大地鄉接壤,南與本縣羊場鎮相連,西與岑鞏縣接壤。面積75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63個村民組。尚寨土家族鄉高山峻嶺逶迤,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赫章彝族年主要活動區域在赫章縣境內,分布于赫章縣珠市鄉、雙坪鄉、河鎮鄉、鐵匠鄉、雉街鄉、松林鄉、興發鄉、水塘鄉、德卓鄉、輔處鄉、結構鄉、古基鄉、古達鄉等地。赫章縣位于貴州西北部烏江北源的六沖河和南源的三岔河上游,東鄰畢節市、納雍縣;西抵威寧...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翻鼓節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日,流傳于丹寨縣南皋鄉全境,興仁鎮的部分村寨以及凱里市舟溪鎮的情郎等地區。丹寨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東鄰雷山縣,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相連,西與都勻市接壤,北抵凱里市,西北與麻江縣隔清水江相望。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民俗“悄悄年”是位于石阡縣甘溪鄉鋪溪村馮姓侗寨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民俗的表現形式。石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市,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東毗江口、岑鞏,南接鎮遠、施秉,西連鳳崗、余慶,北交思南、印江,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仫佬年是麻江縣仫佬人重要的傳統民族節慶活動。麻江仫佬人主要分布于麻江縣境內的基東村、翁袍村、翁償村、瑯琊村、中寨村等,在這些仫佬人聚居的村寨大都有過仫佬年的習俗。麻江縣位于黔中腹地,貴州東部,清水江上游,縣境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處于云貴高原...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說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俗活動,主要流傳于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活動范圍輻射到全縣各地。石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市,東毗江口、岑鞏,南接鎮遠、施秉,西連鳳崗、余慶,北交思南、印江,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縣。石...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在安順則主要主要分布在關嶺縣、鎮寧縣、紫云縣。而在關嶺縣對布依族“六月六”保存得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木城布依村寨。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坐落于云貴高原東部脊狀斜坡南側向廣西丘陵傾斜的斜坡地帶,位于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六月六”是貞豐布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主要活動在貞豐縣北盤江畔者相、珉谷、北盤江、小屯等布依族地區。貞豐位于貴州西南部,處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部,東隔北盤江、清水江與鎮寧、望謨兩縣相望,南與冊享、安龍兩縣接壤,...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凱里甘囊香苗族蘆笙節,又稱舟溪甘囊香蘆笙會。主要活動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市南17公里處的舟溪鎮屯上村寨腳河沙灘上?;顒拥攸c叫“甘囊香蘆笙堂”,距舟溪鎮政府約200米。舟溪鎮現有19個村,87個自然寨,4560戶,人口2300...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跳場是苗族同胞認親家找配偶的社交文化活動,廣泛流傳于花溪區孟關、高坡、燕樓、湖潮等鄉鎮的苗族聚居地?;ㄏ獏^位于貴陽市南郊,距貴陽17公里?;ㄏ蚓车靥庂F州高原中部,苗嶺山脈中段。全境以丘陵為主,間有山丘、盆地、壩子、峽谷?;ㄏ獮槎嗝褡寰幼^...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錦屏縣瑤白村侗族流傳擺古的古老習俗,是追憶祖先歷史,創建多元文化,共創美好生活的傳統活動。這種古老而神秘的傳統活動至今流傳于貴州省錦屏縣瑤白村,瑤白村屬錦屏縣九寨北部侗族社區腹地,處于錦屏、劍河、天柱三縣交界處,距錦屏縣城41公里,海拔90...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趕苗場是習水縣醒民鎮苗族同胞的傳統習俗。醒民鎮位于習水縣南部,與同民鎮、四川省古藺縣太平渡鎮接壤,與隆興鎮隔河相望,最高海拔?866?米、最低海拔291?米。地形為典型的山丘地貌。全鎮以種、養殖業為主,屬典型的農業鎮鄉。境內土壤為紫色土,出...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谷隴九月蘆笙會是是黃平苗族地區規模最大的蘆笙會。從九月初七、八的金塘蘆笙會,初九、初十的五里墩蘆笙會,二十五、六的巖英蘆笙會,二十六、七的重安蘆笙會直到二十七至二十九的馬場、十里橋和谷隴蘆笙會,歷時近一個月。其中,地處黃平、施秉、臺江、凱里...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一年一度的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會是貴州錦屏、劍河、黎平三縣群眾相聚的盛會。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會,由居住在青山界山脈及其支脈的48個苗族村寨組成。處在錦屏、黎平、劍河三縣交界處。青山界位于縣境西南,由黎平入境,逶逅于固本、新民、裕河、河口,有分...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趕坳是玉屏侗族人民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習俗中形成的一種傳統習俗和歌會,是侗家青年男女以歌結伴,借帶交友,談情說愛,追求婚姻自由的活動形式,是一種民間歌會。主要分布在玉屏侗族自治縣境內,流行于縣城西南的平溪、新店等鄉鎮,坳場也主要在這一帶與湖...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掃寨是雷山縣苗族人民的一種集體防火保寨的民間習俗活動。分布在雷山縣的丹江鎮、望豐鄉、大塘鄉、桃江鄉、達地鄉和方祥鄉這九個鄉鎮之中,遍及縣城的1208平方公里之內。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鄰臺江、劍河、榕江三縣,南接黔南布依...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新場苗族祭天神,是都勻王司鎮新場一帶苗族同胞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都勻苗族主要聚居于王司鎮、壩固鎮,大多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村寨大多依山而建,以壩固、王司兩地苗族91個村寨為例,其中78個建在山梁、山腰或山腳,生存自然條件極為嚴酷,經濟文化較...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招龍是雷山縣苗族群眾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分布在雷山縣的各苗族村寨。大型的招龍活動主要是在西江、雀鳥、郎德、控拜、龍塘等地。雷山縣地處黔東南州境內,全縣總面積1218平方公里,全縣人口約15萬,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6%??h境內生態環境...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喪葬習俗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畢節市大屯鄉三官村、田坎鄉、龍場鎮、普宜鎮、小吉鎮、大方縣長石鎮、金沙馬路鄉等縣(鄉)等區域。其中以大屯三官寨彝族的祭祀喪葬習俗最為完整。大屯彝族鄉三官寨,彝語名“協闊迪”,位于赤水河南岸,在畢節市...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族祭祖,是頗具民族特色的祭祖慶典活動。水族主要分布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全境。另外,貴州省境內的荔波縣、獨山縣、都勻市,黔東南榕江、丹寨、雷山等縣,廣西北部、云南東部地區也有分布。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州東南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劃筷奠祖”是水東鄉貓寨村世代傳承的苗族風俗。水東鄉貓寨村位于納雍縣城東約四十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與織金縣隔河相望。整個村子依山而建,沿山梁呈梯狀分布。村內溝深地窄,林木茂密。四周群峰聳峙,溝壑縱橫。該村共有十個村民組,其中六個村民組全是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鳳風茶飲食習俗是鳳風人民經過長期積累發展形成的一種內容豐富的飲食習慣。鳳岡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與銅仁地區的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遵義市的務川縣、余慶縣、湄潭縣、正安縣接壤。地勢西高東低,屬婁山山脈向武夷山脈的過渡地帶,獨特的生態系統成就了...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三幺臺仡佬族人最為隆重且最具特色的一種飲食禮俗。主要流布于遵義市道真縣三橋鎮及大磏鎮低海拔地區的永錫、三會、開建、福星和務川縣的大部分的仡佬族村寨。 三幺臺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自然、歷史、人文、物產等相互融合的產物。據有關史...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獅,俗稱玩獅子,是錦屏縣新化鄉悠久的民間文化活動。新化所村歷史悠久,地處錦屏縣南部,位于亮江河畔,是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53公里,距黎平機場9公里,東與敦寨鎮相鄰,南與黎平高屯鎮交界,西與隆里毗鄰,北靠鐘靈鄉。明朝永樂十三年,曾設府22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余慶龍燈是余慶縣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民俗活動。主要流傳于縣內各鄉鎮,以縣城所在地白泥鎮最為集中。白泥鎮位于余慶縣最東端,與黔東南黃平、施秉和銅仁石矸毗鄰。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鎮中心低矮、四周高山,座落在白泥萬畝大壩,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鎮遠歷史文化名城有一年一度的元宵節舞龍燈表演的傳統習俗,主要活動于黔東南鎮遠縣境內。鎮遠位于貴州東部的湘黔省交界處,東臨湘西新晃,西與施秉、黃平相連,南依凱里州府,北傍銅仁地區。由于它地處武陵山余脈和苗嶺山主脈結合部,屬喀斯特石灰巖地質。遍...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咪古,是“腮咪”和“洪古”的縮稱,它是各種歌的歌詞的匯集,是彝詩的總匯。彝族咪古分布于貴州省畢節地區的威寧、赫章、畢節、大方、納雍、黔西、織金、金沙等縣市,并延伸輻射至省內六盤水市的六枝、水城、鐘山,影響到云南省昭通市的鎮雄、威信、彝良...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鞍瓦”,侗語,意為放牛大打。錦屏縣平秋鎮有重陽“鞍瓦”(斗牛)的習俗。平秋鎮地處錦屏縣西北部,位于清水江與小江河的分水嶺上,距離錦屏縣城22公里,東鄰本縣三江鎮,南接三板溪水電站,西抵劍河縣蟠溪鄉,北臨天柱縣石洞鎮,是錦屏、天柱、劍河三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款是侗族社會特有的產物,它以氏族血緣關系為核心,以地域為紐帶的組織形式??罱M織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區毗鄰所有侗族地區,尤以貴州三穗、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龍勝以及湖南的城步、新晃、通道、靖州等縣為重點區域。侗族主要分...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北部地區的宗祠文化是侗族款文化、苗族議樃文化和漢族宗族文化相接合的產物,其中以天柱縣宗祠文化習俗為主要代表。全縣16個鄉鎮都有宗祠,宗祠以清水江下游的坌處、遠口、白市、甕洞四個鎮,江東和社學鄉居多,白市鎮的新舟村和社學鄉有宗祠群三座以上...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岜沙苗族成人禮,是貴州省從江縣岜沙這支苗族分支所獨有的人生禮儀習俗。岜沙位于從江縣丙妹鎮境內的西南面,村委會距縣城7.5公里,全村土地面積18.28平方公里,16個村民小組,454戶2200余人。主體民族為苗族,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岜沙處于...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侗族老人節”是以老年人懷舊、敘舊、憶舊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習俗,主要流傳在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周邊的侗族村寨和貫洞鎮龍圖村所在的侗族村寨。兩地均位于從江的東北地段,距縣城僅20-30公里。全縣總面積3244.3平方公里,東北連黎平縣,西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陸坪大橋、馬場坪火石坡及福泉城郊灑金谷,都分別聚集數以萬計的布依族、苗族、漢族等各族群眾,歡度布依族傳統節日——“六月二十四’二郎歌會。福泉市位于貴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東鄰凱里市和黃平縣,南與...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浩繁的文化而著稱于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蓍_發較早,在南北朝的梁陳時期,昆明閩支盧鹿部沿延江東進占據此地,清初因戰火淪為荒野后,在清康熙十五年,十來戶歪梳支系苗族來此繁衍生息,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傳統習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黔北起房造屋習俗主要分布在綏陽、遵義、湄潭、正安、道真、桐梓、赤水等,以綏陽縣的耿家寨等最具特色。 黔北起房造屋習俗歷史悠久,一千多年前,黔北先民為了生存,以頑強的精神,艱苦創業,開拓生活,用泥巴砌墻、茅草蓋頂,修建遮風避雨棲居——泥墻茅草...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茅坪花苗婚俗主要分布于遵義市湄潭縣茅坪鎮的桂花、土槽、地關三村。茅坪鎮地處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南端,距縣城47公里,全鎮人口1.1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3.6%,少數民族中以花苗為最多,占80%。該鎮生態環境較好,森林覆蓋率達47%以上...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在都勻市,水族主要聚居于奉合、陽和、基場三個水族鄉,水族婚俗也廣泛分布于以上區域。都勻市境內的水族聚居區與三都、獨山兩縣相鄰,距市區最近處有38公里,最遠處有61公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約氣溫15.9℃,年降雨量...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秋北侗奧買(婚戀)習俗主要流傳于以平秋鎮為中心,包括錦屏縣彥洞、三江、大同、啟蒙等鄉鎮,及天柱縣、劍河縣、三穗縣、鎮遠縣等周邊地區。平秋鎮地處錦屏縣西北部,距離縣城22公里,是錦屏、劍河、天柱三縣的交匯處。地形為雷公山脈延伸部分,溪河峽谷...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江縣高增鄉占里村,因其吳姓祖先吳老里最早落寨,并以自己的名字作為村寨的名稱。占里侗族生育習俗僅流存于該村。 占里村距從江縣城25公里,坐落在都柳江支流四寨河北面的一條小溪旁,東鄰托里村,南接付中村苗寨,西連四寨河,北靠谷坪鄉五一村,毗鄰本...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在丹寨縣北部南皋鄉西部深山中的一個谷地里,還存在著古老的造紙技藝,人們稱其為石橋古法造紙。石橋距縣政府駐地30公里,距南皋鄉政府6公里。這里屬低山地貌,地勢東高西低,村寨坐南向北,清水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南皋河呈S型繞寨而過,山清水秀,氣候...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茅臺酒廠地處貴州仁懷市茅臺鎮,位于黔北赤水河上游的河畔東岸,在寒婆嶺下,馬鞍山斜坡上,位置依山傍水。這里水質好,硬度低,微量元素豐富,無污染。特殊的紫色砂頁巖地質結構,土壤為紫色,土質中偏微酸性,空氣中彌漫著豐富而獨特的微生物群落。海拔...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印染工藝,在貴州廣為流傳。丹寨縣苗族世代傳承這種傳統技藝,蠟染區域處于東南面的揚武鄉、排調鎮一帶。蠟染古稱“蠟纈”,丹寨縣苗語稱“木圖”,意為“蠟染布”。丹寨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地處云貴高原南緣的斜坡地帶,屬...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筒簫是盤縣馬場鄉苗族世代相傳的重要傳統吹奏樂器。王連興是吹奏大筒簫的杰出代表,他在盤縣、六枝、水城、郎貸一帶吹奏、演出,產生很大的反響。他的部分曲目已載入《貴州省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由于大筒簫在技藝上的要求頗高,現在能吹奏的人極少。陶春學...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流傳于黎平縣雙江鄉境內的侗族摔跤,有傳統、嚴謹的摔跤規則。主要流傳在黎平縣雙江鄉的四寨、寨高、坑洞、黃崗、以及近鄰周邊的從江侗族村寨。雙江鄉位于貴州省黎平縣的西南部,距黎平縣城62公里,居住著侗、苗、壯、瑤、等少數民族,其中侗族人中占全鄉總...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搟氈工藝在威寧縣境內流傳已久,在明清時期比較興旺發達,當時還成立了民間組織氈幫。氈匠成為當時比較受人尊敬的職業,氈制品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用品,在20世紀六十年代,氈制品在人民生活中廣泛應用,如披氈、墊氈、氈帽等。改革開放后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月牙鐺因其器械形似彎月而得名,是侗族所傳承的一種武術,留存于天柱縣高釀鎮老海村一帶。流傳區域距縣城30公里,這里群山峻嶺,溝壑縱橫,林木茂盛,溪澗交錯,地處偏僻,交通不便。 侗族聚居在湘黔桂毗鄰地區,河川縱橫,山高林密,古木叢生,洞多潭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三都水族馬尾繡工藝,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主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工藝。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h境處于云貴高原的東南斜坡,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總人口31.47萬人,其中少數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羅甸地勢北部高,中部蒙江沿岸次之,南部紅水河河谷地勢低洼。千百年來這里布依族人民都過著男耕女織的古樸生活。羅甸布依族制作土布、扎染工藝主要分布在縣境南部的八茂、羅悃和中部的城關、沫陽,北部的板庚、邊陽、交硯,西部的逢亭、納坪、木引等地。 布...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岑鞏縣古名思州。史家歷來有“先有思州,后有貴州”之說。歷史上思州曾為田氏大土司長期統治,因而有“思播田楊,兩廣岑黃”之說。思州還被史稱為“化外之域”、“五溪蠻荒”之地。清康熙《思州府志》記載,硯石呈黛青色、內含金星,故稱“金星石硯”;而產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蘆笙文化是雷山縣重要文化事項。雷山縣交通不便,但生態環境優美,使苗族蘆笙等文化得以全面發展,保存完好。苗族居住區,村村有蘆笙,寨寨有場地,無論男女老少,個個都能舞,人人都會跳,如今能吹能舞的女青年也有不少。蘆笙制作工匠,分別居住在丹江鎮...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銀飾是雷山苗族盛裝不可缺乏的裝飾物。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因苗嶺主峰雷公山而得名。苗族風情濃郁,人文景觀神奇,自然風光秀美。全縣人口15.5萬,苗族人口占83.6%。銀飾工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鎮的控拜、麻料、烏高。 雷山苗族有自...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服飾經過上千年的創造和發展,款式豐富而多彩,達170多種,技藝巧奪天工,被公認為“穿在身上的史書”。雷山苗族服飾艷麗迷人,光彩奪目,是獨特的服飾工藝文化。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6%,是苗族聚集較...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錫繡主要分布于劍河縣境內的南寨、敏洞、觀么等鄉鎮。劍河位于貴州省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320國道越境而過,美麗的清水江纏繞穿過,水陸交通便利。劍河屬于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地帶,山勢崎嶇,蔥翠林木覆蓋山野,有清水江、巫密河、八...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瓦窯苗族花鼓舞,是一種以牛皮大鼓為道具的苗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布于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正大鄉及其周邊地區。瓦窯位于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東南角,距縣城所在地67公里,現有6個行政村,24個自然寨,90%的村民為苗族。瓦窯海拔高度750米,處于臘...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聚居于瑤麓鄉的瑤族自稱“努候”,因服飾多為青色或以穿青色褲被稱為“青瑤”,在《黔南識略》中被稱為“黑褲瑤”?!按颢C舞”是瑤麓瑤族最喜愛的舞蹈,該舞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為創世女神密洛陀所傳授,其二為從本族狩獵生活演變而來。 “打獵舞”過去常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族民間舞蹈“雯當姆”,流傳于貴州省荔波縣洞塘鄉及翁昂鄉布依族地區。荔波縣位于貴州省南部,布依族是當地世居民族之一,總人口約11萬人,占荔波縣總人口的61%??h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積大、地貌多樣,生物豐富,與云南石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鼓龍鼓舞長衫龍是貴州苗嶺山麓小花苗聚居區貴定縣新鋪鄉獨有的一種苗族蘆笙舞,主要流傳區域為貴州苗嶺主峰北峰陽寶山東面的皇龍山麓一帶,海拔1715米,面積約為163.8平方公里,該區域位于東亞季風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反排木鼓舞主要流傳于臺江縣方召鄉反排村,地處臺江縣城東南面,距縣城26公里。起鼓山是村寨四姓氏族祭鼓節舉行起鼓儀式之地,離村寨約1公里懸崖石洞,是歷屆祭祖放置木鼓處。 反排木鼓舞是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節。以敲木鼓、跳木鼓為核心的祭祀活動,系...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是苗族的神話和史詩,篇幅宏大,包羅萬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織成部分。主要流傳在黔東南地區的臺江縣、雷山縣、榕江縣、劍河縣、凱里市、施秉縣、黃平縣、鎮遠縣、三穗縣等縣,生存區域峰巒起伏,蒼山莽莽,山清水秀,景象萬千。有史記載,蚩尤九黎...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粑槽舞主要流傳于麻江縣杏山鎮六堡村、營山村、中山村、仙鵝、壩寨、償班、仰鼓以及宣威鎮巖鶯村、黃鶯村等畬族聚居區。麻江縣位于黔中腹地,清水江上游,縣境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處于云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無酷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酒歌、大歌、理詞和神詞四大部分組成的苗族“古歌古詞”,流傳于黃平縣、施秉縣、鎮遠縣、凱里市等縣(市)。使用“古歌古詞”的苗族村寨大多依山勢而建,鱗次櫛比,山上是郁郁蔥蔥的樹林和竹林。村寨邊有苗族圖騰神樹——楓香樹,因其被神化而受到特殊保護...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錦雞舞主要分布在丹寨縣排調鎮的也改、黨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鳥、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鄉境內雅灰、送隴等苗族村寨。 排調苗族聚居區位于雷公山西南山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巒延綿,森林茂密。最高主峰牛角山海拔1693米,最低處為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刻道》是一部苗族婚姻史詩,也是一部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苗族古籍。盛行于施秉縣楊柳、城關、甘溪、楊柳塘、雙井等鄉鎮的苗族村寨?!犊痰馈吩邳S平、凱里等縣流傳也較為廣泛。據史書記載,苗族“俗無文字”用竹木刻數寸,名為刻木?!肮弥榫讼?。...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丹寨格哈舞,流傳于丹寨縣東南面的雅灰鄉雅灰村和送隴村。雅灰村位于雅灰鄉政府駐地,送隴村距鄉政府駐地4公里,海拔860米,屬低中山地貌,“送隴”意為“稻草坳”,因寨頭有一山坳堆放稻草而得名,寨東面和寨腳是層層梯田,西南面是一片楠木林,寨頭是一...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采月亮是苗族傳統的體育舞蹈,主要分布在仁懷市后山苗族布依族鄉白云村、隴崗村一帶的苗族聚居區內。后山鄉是仁懷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位于仁懷市南面,距仁懷市54公里,全鄉轄四個行政村,45個村民組。 據當地傳說,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為戰爭失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鈴鐺舞主要流傳于赫章縣珠市彝族鄉、雉街彝族苗族鄉、結構彝族苗族鄉及周邊地區。 赫章位于貴州西部烏江北源的六沖河和南源的三岔河上游,南北最大寬度為77.6公里,東西最大長度84.3公里,總面積3245.1平方公里??h境屬黔西高原中山峪谷區...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薩瑪節活動,分布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以及湖南省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廣西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及周邊的南部侗族地區,以榕江車江大壩侗族薩瑪節最為隆重。 榕江車江大壩地處貴州高原罕見的山間盆地,南北長15公里,東西平均...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盤縣畢摩祭祀文化主要分布在坪地鄉、雞場坪鄉、松河鄉、淤泥鄉、普古鄉等彝族聚居區。坪地鄉位于盤縣北部,與水城縣的龍場鄉、營盤鄉和云南宣威市田壩鎮接界,毗鄰灑基鎮、松河鄉、四格鄉。全鄉轄區152平方公里,l5個行政村182個村民組,總戶數907...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仡佬毛龍”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石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地區,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東毗江口、岑鞏,南接鎮遠、施秉,西連鳳崗、余慶,北交思南、印江,縣城距地區行署所在地銅仁149公里,距省...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古時蛇蟲螞蟻進家,認為不吉,須請魔公(有的稱濮魔)掃家驅趕。明初道教、佛教傳入布依族居住區,都勻地區掃寨祭祀活動都有道教、佛教特點,稱掃寨布摩(巫師)為道師。據沙寨鄉落湯寨道師廖慶凱口述,他家掃寨是四代相傳,他是第四代,現所藏經書有光緒三十...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獨山愿燈主要分布于獨山縣上司、下司、打羊、甲里、基長、堯梭、本寨、麻萬、兔場、麻尾、董嶺等鄉鎮。 獨山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東與三都水族自治縣、東南與荔波縣,西與平塘縣、北與州府都勻市相連,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相接,是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亻革家,自稱“哥蒙”,譯意為勤勞、善良、樸實的老獵戶,“哈沖”亻革語,意譯為聚族集會,祭祀祖先的意思。哥蒙“哈沖”僅在黃平縣重興鄉楓香寨舉行,且以楓香寨廖姓家族為主組織和主祭。 黃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縣總面積...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端節是水族人民辭舊迎新、祭祀祖先、慶賀豐收和預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的傳統節日。主要流布于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縣北部的部分水族鄉鎮。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總人口31.4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0.47萬人,占總人口的9...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在清水江兩岸,聚居著一支獨特的苗族支系,人口約4萬多人,史稱“西苗”,大致是在唐末宋初因戰亂遷徙到清水江流域拓荒定居下來。殺魚節從何時而起,因年代之久遠已無從查考。但據已傳唱數百年的福泉苗族花歌《花嶺記》記載:“玩耍十八郎妹分,雷鳴兩岔哥會...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注溪土家族娃娃場”以注溪鄉集鎮中心地點,趕集的鄉民遍及全鄉各村寨及鄰近鄉鎮。 據《衙院田氏家譜》載,注溪娃娃場系其先祖田茂英于清康熙初年開設。原思州大土司田氏嫡裔田茂英,為了重振家業,買地建房,大興土木,由老宅地營盤搬遷衙院。為圖吉祥喜氣...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鼓藏節,俗稱“吃牯臟”,是苗族祭祀本宗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它是以血緣宗族為單位進行的祭鼓活動,是苗族最為隆重而神圣的節日。主要流布于雷山縣全縣的9個鄉鎮的苗族村寨和榕江縣的部分苗族村寨。雷山縣位于黔東南州西南部,是苗族幾次大遷徙后的主要聚...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水鼓節是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一帶的一個民族傳統祭祀節日。大稿午位于貴州省劍河縣革東鎮,清水江南岸,西與臺江的臺拱鎮接壤,東與岑松鎮的川洞、寨章隔河相望,北與臺江的施洞、老屯鄉結界,南與臺江的方召鄉為鄰,最高處交東播甲山,海拔1109米,最...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茅人節”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榕江縣、劍河縣、雷山縣接壤的地區,以榕江縣兩汪鄉的“茅人節”為主要代表。兩汪鄉位于榕江縣西北部,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內,東界朗洞鎮,南連樂里鎮,西接平陽鄉,北與劍河縣太擁鄉毗鄰。全鄉總人口7600余人,其中穿短裙的...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盤江小調》源遠流長,相傳在清朝時期,新鋪鎮大盤江村一吳姓大富人家十分喜愛音樂,曾經邀請樂師來家中傳授,吳姓人家還將各村寨彈奏的曲子整理加工歸類成106首?,F在,仍受人們喜愛并彈奏的小調主要有《一根里》、《刮地風》、《新八譜》、《大洋調》、...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銅鼓十二調又稱“銅鼓十二則,是布依族古老的打擊樂器之一,銅鼓十二調指的是以漢字記音的十二則鼓譜,即是在敲擊銅鼓時形成的十二種調子,以鎮寧縣的銅鼓十二調和貞豐縣的銅鼓十二則為主要代表。貞豐縣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部,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平架村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據說這時已流唱琵琶歌,并沿襲至今。1952年,貴州省音樂工作者發現這種琵琶歌,并選調參加貴州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后推薦上京演出。因當時平架屬洪州管轄,被命名為“洪州琵琶歌”。 假嗓音演唱是洪州平架琵琶歌突出的特色。關...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大歌是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一朵奇葩,其以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和自然和聲為主要音樂特色,主要流傳于貴州南部侗族地區,而位于黔、湘、桂三省邊界的黎平縣,是中國侗族最大的聚居縣,也是侗族原生態文化保護最完整、侗族大歌流行最盛的地區。黎平位于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琵琶歌是以侗語南部方言演唱,用琵琶伴奏的單旋律、單聲 部,獨唱或對唱的一種音樂形式。貴州省榕江縣的侗族琵琶歌因其流布較廣,演唱形式多樣,成為了侗族琵琶歌的主要代表。榕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都柳江中上游,東靠黎平、從江,南連荔波,西與三都...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卯節,譯為借卯或吃卯。水族卯節主要流布于三都水族自治縣南部地區和荔波縣北部的部分鄉鎮。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榕江縣、雷山縣,南接荔波縣,西界獨山縣、都勻市,北連丹寨縣??h境處于云貴...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城縣南開鄉三口塘,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五日,都要舉行當地苗族(小花苗)同胞最喜慶的傳統節日——跳花節。 水城南開三口塘跳花場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南開苗族彝族鄉。南開苗族彝族鄉位于水城縣北部,東接青林鄉,南鄰保華鄉,西伴木果鄉,北靠金盆鄉。...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平壩縣高峰鎮大狗場村仡佬族群眾每逢農歷七月 ,新谷成熟之時,要采摘新谷祭獻祖宗,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傳統節日——“吃新節”。高峰鎮大狗場村屬貴州省平壩縣,位于黔中腹地,平均海拔1300多米,山脈以石灰巖為主,屬溶蝕類峰叢谷地。村外群山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趕毛杉樹,是布依族傳統的民俗節日,于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后的第一個蛇場天在安龍縣德臥鎮田壩村舉行。屆時,黔西南州各縣、廣西北壯地區、云南東部等各族青年都各自相互邀約來此地“趕毛杉樹”,對歌尋找心儀的戀人。田壩布依族村,約3平方公里。東距安龍縣城...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查白歌節,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頂效鎮查白村布依族群眾隆重而盛大的傳統節日,于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舉行。查白村位于頂效鎮北面,距市區24公里,面積8平方公里,人口2800余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0%。這里平...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順屯堡文化系明代從江南隨軍或經商到滇、黔的軍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遺存的一種文化習俗。安順市位于貴州省中部偏西南。東與省會貴陽市、西與六盤水市和黔西南州、南與黔南州、北與畢節地區分別接壤。安順市轄西秀、平壩、普定、鎮寧、關嶺、紫云一區五...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萬山鼟鑼,是萬山特區黃道等侗族同胞中最為獨特、古老,保存最為完整的民族文化藝術。黃道侗族鄉位于萬山特區東南方,距縣城15公里,東南接湖南省芷江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西北鄰萬山鎮、高樓坪侗族鄉、下溪侗族鄉、敖寨侗族鄉。全鄉轄12個村,110個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仡佬族敬雀節是石阡縣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俗活動,現僅流存于貴州省石阡縣坪山鄉佛頂山下的堯上仡佬族人家。敬雀節,古時也稱禁腳節,活動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一,曾流行于石阡縣18個鄉鎮中的11個仡佬族侗族鄉的仡佬族村寨,其中堯上仡佬族村民...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在思南有乘般登洲歡慶上元沙洲節的習俗。思南位于貴州東北部的烏江中下游,東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西倚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南接溫泉之都石阡,北順烏江達涪陵入長江,銅遵公路干線橫穿縣城東西,黃金水道烏江縱貫縣城南北。這里居...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臺江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節日中心區主要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城北面40公里處的施洞鎮,同時覆蓋老屯鄉,施秉縣的馬號鄉等。 坐落在清水江畔...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屯鑼”是古思州治地岑鞏廣大農村地區最為盛行的一種傳統文化娛樂活動。岑鞏歷史悠久,是貴州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貴州東部,東鄰玉屏侗族自治縣,南接鎮遠縣,西抵石阡縣,北與江口縣、銅仁市接壤,唐、宋至清末,均...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月也”,意為集體游鄉做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社交習俗活動?!霸乱病敝饕餍杏谫F州省黔東南南部侗族地區的黎平、從江、榕江、三江、龍勝、通道等縣,以黎平縣南部和從江縣北部地區的侗族村寨更為盛行,也最為隆重。 黎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東連湖南...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飛云崖“弄嘎講略”民族節日集會活動位于黃平縣東坡村湘黔公路北側的飛云崖內,距縣城12公里。飛云崖始建于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設有蘆笙場、賽馬場、斗鳥場、對歌場等娛樂活動場所。崖內古柏蒼松覆蔭,茂林修竹環擁,景致幽雅。 “弄嘎講略”是...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舞龍是流傳在民間的一項傳統藝術。居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隆里古城)人玩的龍是別具一格的“花臉龍”。隆里鄉隆里村,位于錦屏縣南部的亮江河上游,距縣城45公里,距黎平機場19公里,是錦屏縣進...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報京侗族“三月三”又稱侗族“播種節”、“討蔥節”,是貴州省北部侗族的一個民俗節慶活動。報京侗族鄉位于鎮遠縣城東南部,距縣城39公里。南與劍河溫泉接壤,東鄰三穗縣,南接劍河縣。報京大寨坐北朝南,四周青山環抱,侗族桿欄式木結構房屋依順山勢鱗次櫛...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省天柱注溪每年立春后的第一個“戊”日到第五個“戊”日都要舉行社節。注溪位于貴州省天柱縣北部,東抵蘭田鎮公閃村,西連邦洞鎮三團村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貢溪鄉,南臨蘭田鎮,北界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中寨鎮,面積38.69平方公里,轄注溪、下寨...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該歌節歷史悠久,起源于何時,沒有留下明確的記載。從流傳于民間的歌謠推斷,四十八寨歌節應起源于部落首領時代,至清雍正時興盛,清乾隆至民國時期走向成熟,新中國成立后再興高潮。流傳于四十八寨的歌場起源《流離歌》唱道:“當初古人楊武王,武王手內開歌...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小黃“雙倍嘎”是侗語,意即相互對歌之意。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四月八、六月六、八月十五,從江縣小黃村都要進行雙倍嘎,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俗。小黃是由金吐、你百、宰嶺三個自然寨構成,是一個歌比話多的侗族村落,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城東北面,...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貴州中部的六枝特區和織金縣交界的崇山峻嶺中,居住著一支具有獨特文化的苗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區梭嘎苗族彝族回族鄉境內,通常稱為梭嘎箐苗社區。六枝特區位于貴州省中部,是六盤水市的東大門,地處長江、珠江水系上游分水嶺,有漢、彝、苗、布依、仡...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大遷徙舞描述在原始時代,部落間征戰,苗族先祖格蚩尤老,帶著千萬隊伍和家室被迫遷徙,途經渾水河,跨過杜那義慕大江岸,到了黑羊箐,最后落腳在棱諾諾地的哪魯、比討壩子一帶。全舞分三段:一段“雞叫舞”,描述夜半離鄉,開始遷徙;二段“行路舞”,描...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子落奪”,是納雍豬場一帶苗族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主要分布在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的新春村、豬場村、?猓保鳩村、水箐村等13個村。納雍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在畢節地區東南部,屬烏蒙山系南麓,而豬場苗族彝族鄉位于納...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板凳舞流傳于安龍縣灑雨鎮科香黑苗寨子,由于聯姻的關系,現流傳地已擴展至本縣灑雨、戈塘、龍山、海子等鄉鎮和興仁縣鯉魚壩一帶的黑苗寨子,但流傳的板凳舞在演出場合、形式和功能等上已經發生變化??葡忝缯挥跒⒂赕倴|南面,與本縣戈塘鎮科發村相接壤...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蓮花十八響俗稱“肉蓮花”,主要流傳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和平鎮、中界鄉、黑水鄉等土家族村寨。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武陵山區,位于貴州省東北角,烏江下游,縣境地貌由高山、峽谷縱橫交錯的丘陵組成,呈現出四境皆山、山重水復...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戲流傳于貴州省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廣西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縣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貴州東南部,東連湖南靖州、通道,南臨廣西三江,西北兩面與從江、榕江、劍河、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h境內民族眾多,侗族占...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水書”是水族先民創制的獨具一格的象形文字,也指用這種象形文字撰寫而成的大量文字典籍,通過手抄配合口傳心授的大量內容,被譽為水族的“百科全書”。據史料記載,“水書”最早傳承于荔波,分布于荔波、三都、都勻等地。流傳地處于云貴高原南部斜坡向廣西...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雷山縣東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距雷山縣城37公里,由10個自然寨組成,包括平寨、東引、羊排、南貴4個行政村,共有1230多戶,6500多人。白水河由南而北穿過山寨環繞而成的小盆地,梯田和苗家人的居所——吊腳樓,從山腳依次延...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族八音座唱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巴結、則戎、下五屯、頂效、坪東、桔山等鄉鎮(街道辦事處)及南盤江流域部分地區?。興義市位于滇黔桂三?。▍^)結合部,是昆(明)—貴(陽)—南(寧)經濟圈的中心,素有“三省通衢”之稱。由...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舞龍”活動是德江縣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民間傳統習俗,21世紀以前,德江土家舞龍主要以鄉鎮為單位出現,并把表演重點從農村遷徙到了縣城;21世紀以后,除煎茶、潮砥等中心集鎮外,主要集中于縣城各街道。德江縣位于云貴高原東北部婁山山系與武陵...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順地戲分布于安順市所屬各縣、區及周邊的清鎮、花溪、長順等縣。西起關嶺、鎮寧,東止平壩、貴陽花溪,北有普定,南為紫云、長順等廣大地區均有分布。尤以在中部即西秀區各鄉鎮最為密集。 西秀區位于貴州省中部偏西,地處云貴高原東部梯級狀斜坡地帶,地勢...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于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壩賴鎮、者樓鎮等地。冊亨地處云貴高原偏東南的邊緣斜坡地帶,縣境呈西北高,東南低,處在南北盤江匯入紅水河的頂尖夾角地帶,是典型的亞熱帶風光,氣候溫熱,山水俊美,景色秀麗,人...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阡木偶戲主要流傳于石阡縣花橋、坪山、湯山等鄉鎮的各民族村寨。石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地區,總面積2173平方公里,東毗江口、岑鞏,南接鎮遠、施秉,西連鳳崗、余慶,北交思南、印江,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小縣。境內地形復雜、地...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思南花燈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由于歷史原因,思南花燈受鄰省的影響較大。且自漢代以來,漢民族的不斷遷入,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楚文化隨之先后進入,與土著文化長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燈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時期,思南花燈活動頻繁,在演出的組...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福泉陽戲,原來分布于福泉市全境,現在主要留存在東北部的龍昌鎮黃土哨村、地松鎮沙子坎村和城廂鎮的馬田村。福泉市位于貴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全市總面積1688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大部為漢族,苗、布依、水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4...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思州儺戲儺技流傳于以岑鞏縣為中心的古思州管轄范圍內。岑鞏縣,古名思州,地處貴州省東部,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鄰玉屏侗族自治縣,西界石阡縣,西南與鎮遠相連,北部與江口縣及銅仁市接壤,東南為萬山特區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岑鞏是一個多民族...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于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 冊亨布依戲是用布依語演唱的戲曲,并在布依八音、...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分布區域 苗族錫繡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劍河縣清水江沿岸南寨鄉的柳富、中富、展溜、白露、繞號、上下白都、展來、反壽,敏洞鄉的高丘、平鳥、平教、小高丘、上下白斗、圭濤、圭怒、和平、章溝、干達和觀么鄉的白旦等村寨。 基本內容 1、錫繡的工藝流程 用剪...
-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撮泰吉是僅存于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裸嘎寨的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態。撮泰吉為彝文譯音,“撮”字意為鬼,“泰”字意為變化;“吉”字意為游戲,通譯為“變人戲”或“人類剛剛變成的時候”、“人類變化的戲”。其源于何時,至今尚無定論;彝文典籍...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栽巖是由苗族民間實施習慣法而產生的習俗。苗族議榔制是歷史上苗族社會組織的一種,議榔制可以由一個鼓社、一個寨或幾個寨,乃至整個地區組成,苗族習慣法稱為“議榔規約”。每次議榔會議前,先由寨頭們商議議榔內容,然后召開群眾大會,宣布議定的議榔規約,由大會通過。有的議榔后在會址豎石一塊,表示習慣法堅如...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月也,侗語意為“集體出訪做客”,當地漢族稱為“吃鄉思”、“吃鄉食”,一般在農歷正月和八月舉行,是侗族傳統交際聯誼活動。攔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時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場合?!霸乱病睍r間長短由內容決定,參加人數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領,集體到某友好村寨拜訪。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時,乙寨眾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四十八寨歌節是流傳在貴州天柱縣境內清水江中下游地區的民間歌會,包括13個歌場。每個歌場每年趕一次,從農歷三月開始到九月結束,開場時間多是月中屬“戊”的日子,當地稱為趕“土皇”。每到集會時間,山坡上、公路旁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 四十八寨歌節歌場眾多,包括侗族區、苗族...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年是侗族感謝祖先保佑的傳統節日,也是侗族家人團圓、慶賀豐收的節日,同時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節日,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區的樂里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區。 侗年作為侗家人的傳統民族節日,在侗家人聚居的各村寨,基本上都是按照傳統規定輪流舉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望謨布依族的“三月三”是當地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如果節日那天恰逢星期天,小小的縣城就會出現萬人空巷的景觀,人們都到山中祭祀山神和自己的祖宗去了。由此可見“三月三”在布依族的地位。 “三月三”那天,各家準備酒肉各數十斤,糯飯成擔,上山祭祖,下午宴請親友,酒飯后,男女...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農歷三月初三,是布依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三月三”。此時正是農耕生產即將開始,春旱現象較為嚴重,蚊蠅害蟲正在萌動,火災事故較為頻發的重要時節。為了“禳災祈福、寨子安寧、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人民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顒觾热葜饕峭ㄟ^...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年即苗族新年,一般在秋收完畢、一年農活基本結束時舉行,過苗年一是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戰中罹難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慶祝一年勞作的收獲,三是祭祀祖宗神靈及苗族視為保護神的楓木、竹木、巖媽、水井等。 在貴州省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區,苗年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年即苗族新年,一般在秋收完畢、一年農活基本結束時舉行,過苗年一是為了悼念五千多年前在部落大戰中罹難的苗族始祖蚩尤,二是慶祝一年勞作的收獲,三是祭祀祖宗神靈及苗族視為保護神的楓木、竹木、巖媽、水井等。 在貴州省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區,苗年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臺江苗族獨木龍舟節是貴州苗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的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苗語稱作“dabkiangvongx”,音譯為“恰釀涌”,流行于貴州省臺江縣、施秉縣清水江兩岸和臺江縣巴拉河下游兩岸。節日期間,苗族群眾聚集在清水江中游施洞鎮塘壩村河段舉行為期三天的劃龍舟大賽,比賽規模盛大,氣氛熱烈...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跳花節是貴州的苗族群眾為祝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而舉行的一種民俗活動,每年約有五萬多人到坡上參加跳花,其中以安順市瓦窯村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舉行的跳花坡活動最具規模。 跳花活動從正月初六即已開始前期工作,先是在德高望重的寨老主持下用多種萬年青樹枝組成一棵...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水書”是水族先民創制的一種獨具一格的雛形文字,水族語言稱其為“泐睢”,它是水族民間知識、民間文化的綜合記錄與反映,涉及天文歷法、原始信仰、倫理道德、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流傳于西南地區的水族聚居地。 水書的文字符號體系獨特,既有類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種漢字...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說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在立春時節扮裝“春官”說唱歌謠、勸農勞作的民俗表演活動,祝福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春官”是周代一種職官,執掌農耕事務。后世民間出現扮裝春官的說唱藝人在農村走家串戶表演,形成一種勸農祈福的“春官送春”習俗。說唱者又被俗稱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每...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從古代到近代,苗族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鮮明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其中又以苗族婦女的服飾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二十多個支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薩瑪節流傳于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而以榕江縣車江侗族的薩瑪節最具代表性。 “薩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又稱“薩歲”),她是整個侗族(特別是南部方言地區)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侗族認為祖先神...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于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輻射及于全縣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龍主要活躍在元宵節期間,有學者推論,毛龍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龍崇拜是仡佬毛龍...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薩瑪節流傳于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主要以榕江縣車江侗族薩瑪節為代表。 “薩瑪”是侗語譯音,“薩”即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可漢譯為“大祖母”(又稱薩歲),她是整個侗族(特別是南部方言地區)共同的祖先神靈的化身。侗族認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臺江苗族姊妹節是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于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臺江苗族姊妹節苗語叫“濃嘎良”,它以青年婦女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飾、游方,吃姊妹飯和青年男女交換信物為主要活動內容...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端節是水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依據水族典籍水書、水歷的規定,端節在水族歷法年底、歲首的谷熟時節舉行,以慶賀豐收、辭舊迎新,節期正對應農歷的八月至十月。 端節以亥日為主干推算過節日期,過節批次多,古代分9批,今分7...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查白歌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一日在貴州頂效鎮查白村舉行。它源于布依族口傳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相傳古時候,查白場(原名虎場壩)的查郎救了白妹的命,兩人遂成為情深意長的伴侶。白巖寨頭人野山貓為搶奪白妹,害死了查郎。白妹放火燒死野山貓,自己也投入火海殉情,與查郎一同變成白仙鶴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雷山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歷次大遷徙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據《苗族古歌》載,鼓藏節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已經有了。三苗國在與夏王朝的戰爭中解體,苗族在往西南遷徙過程中仍然過鼓藏節。苗族遷到雷公山地區定居后,鼓藏節更為盛行。鼓藏節,苗語稱“牯噥江略”,意為鼓社節,即...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火把節是貴州省赫章縣彝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 彝族是赫章縣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保留著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當地彝語稱火把節為“朵扔吉”,節日起源、節期與節日活動與各地彝族火把節相同,主要流行于彝族聚居村寨。 />r...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族是我國民族醫藥知識最豐富、最普及的民族之一,侗醫在當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天、地、氣、水、人”五位一體的思想是侗醫學術思想的核心。侗醫把疾病分為二十四大癥、七十二小疾,廣泛涉及內、外、婦、兒、骨傷等疾病,對傷科正骨、刀箭槍傷以及蛇蟲咬傷更是卓有成效。過路黃藥的制作工藝便是侗族傳統醫藥的精華...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共有苗族一百七十余萬人,占全國苗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苗族素“百草皆藥,人人會醫”之稱。苗族民間流傳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三千苗藥、八百單方”之說,對疾病的病因、診斷、用藥,藥物的命名、加工炮制、養生保健都有獨具民族特色的方式方法,形成了兩綱、五經...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共有苗族一百七十余萬人,占全國苗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苗族素“百草皆藥,人人會醫”之稱。苗族民間流傳有“千年苗醫、萬年苗藥”、“三千苗藥、八百單方”之說,對疾病的病因、診斷、用藥,藥物的命名、加工炮制、養生保健都有獨具民族特色的方式方法,形成了兩綱、五經...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瑤族藥浴療法是貴州省從江縣境內高坡瑤寨瑤民以藥物洗浴來強身健體、抵御風寒、消除疲勞、防治疾病的傳統養生治療方法。它是瑤族祖先獨創的傳內不傳外的保健良方。這一瑤族獨特的養生文化傳承了數百年,是瑤族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 瑤族藥浴主要是將多種植物藥,經過高溫燒煮成藥水,...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醫學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人體生命之學和人類健康之學,它不僅是一方一藥、一技一招的簡單積累,而是一種關乎人體生命健康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它以獨特的哲學思維、系統的基礎理論、豐富的科學內涵和鮮明的人文色彩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它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形態之一,又是傳統文化...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藥傳統制劑,主要指丸、散、膏、丹,此外還有酒劑、錠劑、膠劑等等,每一種劑型都有一套傳統制劑工藝,結合某些產品,還有一些特殊的制作方法。隨著時代發展,中成藥的制作有了許多改革和創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傳統制劑方法并未全部淘汰,其中某些傳統制劑方法,仍然是中成藥制作的最佳選擇,尤其是某些名牌中...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藥傳統制劑,主要指丸、散、膏、丹,此外還有酒劑、錠劑、膠劑等等,每一種劑型都有一套傳統制劑工藝,結合某些產品,還有一些特殊的制作方法。隨著時代發展,中成藥的制作有了許多改革和創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傳統制劑方法并未全部淘汰,其中某些傳統制劑方法,仍然是中成藥制作的最佳選擇,尤其是某些名牌中...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漆器之鄉喜德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漆器制作在這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從制造遠古簡陋的木質生活用具,到以黑漆髹飾生活用品,再到使用生漆、銀朱和石黃等天然原料制作精美的彩繪漆器,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在漫長的演進歷史中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 喜德縣依洛鄉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蘆笙是深受苗族群眾喜愛的多簧氣鳴樂器,它不僅用于民間娛樂,也是和木鼓、銅鼓一樣具有盛名的圣器。民間認為,蘆笙能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能夠與神靈溝通,與先祖交流。蘆笙的歷史久遠,《楚辭》、《新唐書》、《黔書》等典籍都有記載。 在貴州省凱里市舟溪鎮新光村,居住著1...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楓香印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技藝。其工藝流程是先在老楓香樹脂中加入適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過濾形成楓香油,然后用毛筆蘸上即時溶化的楓香油,在自織的白布上描繪圖案,再用藍靛浸染,沸水脫去油脂,清水漂洗,曬干,碾平。貴州省楓香印染主要集中在貴州省麻江縣和惠水縣。 麻江縣...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楓香印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技藝。其工藝流程是先在老楓香樹脂中加入適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過濾形成楓香油,然后用毛筆蘸上即時溶化的楓香油,在自織的白布上描繪圖案,再用藍靛浸染,沸水脫去油脂,清水漂洗,曬干,碾平。貴州省楓香印染主要集中在貴州省麻江縣和惠水縣。 麻江縣...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織錦是指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緯線經提花、織造等工藝織出圖案織物的技藝,是苗族女性創造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在臺江,織錦和挑花、刺繡是苗族女性畢生修煉的“三大功課”。 臺江苗族織錦有機織和編織兩大類,機織的為寬錦,主要流行于清水江兩岸和巴拉河一帶,編織的是錦帶,主要流行于...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省凱里市是國內苗族最多的縣級行政區域,除城鎮街區外,到處都有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些鄉村苗寨都盛行織錦之風。 凱里苗族織錦過去用麻、絲,現在用棉、絲,也有棉、絲混織的,以絲織的絲錦為上品。絲錦最精者首推舟溪“中裙苗”的背帶細絲錦。其用絲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省苗族織錦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前,苗族織錦以母傳女的方式世代相傳,盛行不衰。麻江縣苗族織錦主要有錦布和花帶兩種。錦布一般寬一尺余;花帶根據用途寬窄不一,寬者五六厘米,窄者僅二三厘米,長度同樣根據需要確定。苗族織錦所用絲紗分素、彩兩種,彩紗可有五色??楀\圖案多源于生產、生...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省苗族織錦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前,苗族織錦以母傳女的方式世代相傳,盛行不衰。麻江縣苗族織錦主要有錦布和花帶兩種。錦布一般寬一尺余;花帶根據用途寬窄不一,寬者五六厘米,窄者僅二三厘米,長度同樣根據需要確定。苗族織錦所用絲紗分素、彩兩種,彩紗可有五色??楀\圖案多源于生產、生...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牙舟陶器產于貴州省平塘縣牙舟鎮,其生產始于明代洪武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牙舟陶器燒制現仍保持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以古樸淳厚著稱,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尤其是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燒制過程中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產生各種紋理(俗稱“窯變”),令人嘆為觀止。由于...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竹和楮樹皮制作的竹紙和皮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兩個重要品種。貴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該省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竹紙和皮紙制作的古老技藝,其中尤以貴陽市香紙溝(布依族)、貞豐縣小屯和丹寨縣石橋(苗族)的制作技藝最為杰出。 以香紙溝所產竹紙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竹和楮樹皮制作的竹紙和皮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兩個重要品種。貴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該省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竹紙和皮紙制作的古老技藝,其中尤以貴陽市香紙溝(布依族)、貞豐縣小屯和丹寨縣石橋(苗族)的制作技藝最為杰出。 以香紙溝所產竹紙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竹和楮樹皮制作的竹紙和皮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兩個重要品種。貴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該省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竹紙和皮紙制作的古老技藝,其中尤以貴陽市香紙溝(布依族)、貞豐縣小屯和丹寨縣石橋(苗族)的制作技藝最為杰出。 以香紙溝所產竹紙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茅臺酒廠位于仁懷市西北六公里的茅臺鎮,地當赤水河東岸、寒婆嶺下、馬鞍山斜坡上,依山傍水,海拔450米。茅臺酒廠區建于赤水河上游,水質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豐富,且無污染。峽谷地帶微酸性的紫紅色土壤,冬暖夏熱、少雨少風、高溫高濕的特殊氣候,加上千年釀造環境,使空氣中充滿了豐富而獨特的微生物群...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銀飾鍛制是苗族民間獨特的手工技藝,其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工藝水平很高。 流傳于劍河境內的苗族銀飾通常以龍、虎、昆蟲、花鳥等動植物圖案為基本素材,加上鏈狀絞花、鏨花、壓花、編花相互配合,精美中透著靈氣。劍河苗族銀飾根據造型不同,分為三個片區:革東片...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銀飾,如同苗族刺繡、織錦、蠟染等裝飾物一樣,是苗族支系相互區別的重要表征。臺江縣的苗族銀飾圖案之華美、樣式之眾多,為苗族社會所少見。臺江苗族銀飾,分為施洞型、巴拉河型、黃平型。施洞型銀飾區,以施洞鎮為中心區;巴拉河型銀飾區,在臺江境內占大半地域;黃平型銀飾區,在臺江境內有一個鄉。臺江縣基本集...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佩戴首飾的習俗,其中尤以苗族、彝族最為突出,主要分布于貴州、湖南等省。苗族制作和佩戴首飾的歷史悠久。唐代詩人劉禹錫貶官至湘西,曾賦詩描述苗族佩戴“銀釧金釵”的狀況。宋代洪邁《容齋隨筆》稱苗族首飾以銀、錫為之,長一尺余。明代《黔記》則謂貴州苗族“未娶者以銀環飾耳,號曰馬郎,婚則...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銀飾是苗族最喜愛的傳統飾物,主要用于婦女的裝飾,品種多樣,分為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彼此配合,體現出完美的整體裝飾效果。 銀鳳冠和銀花帽是頭飾中的主要飾品,也是整套銀飾系列之首,素有龍頭鳳尾之美稱,其制作較為復雜,使用的小件飾品少...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屏簫笛用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致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 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因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龍鳳圖案...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省雷山縣苗族居住區村村有蘆笙,是蘆笙的重要產地。蘆笙制作工匠分別居住在雷山縣丹江鎮的排卡村、方祥鄉的平祥村和雀鳥村、桃江鄉的桃梁村和年寫村,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極不方便。 制作蘆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樂理知識外,還要具備物理知識,了解力學原理。蘆笙種類較...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雷山縣東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鎮境內,包括平寨、東引、羊排、南貴4個行政村、10個自然寨。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由榫卯連接,依山勢而成,建筑風格別具特色,形成獨特的苗寨吊腳樓景觀。 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營造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省侗族的鼓樓、花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它們產生于侗族的原始社會時期,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建筑樣式。 鼓樓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興旺發達的標志,在侗族群眾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簡單的干闌式卡房發展而來,結構上采用上下串穿...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省侗族的鼓樓、花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它們產生于侗族的原始社會時期,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建筑樣式。 鼓樓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興旺發達的標志,在侗族群眾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簡單的干闌式卡房發展而來,結構上采用上下串穿...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黃平蠟染是黃平革家婦女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中創造、自制和必需的一種民族民間藝術產品,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和重要的史學、美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科學研究價值。 黃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縣總面積1667.8平方公里,總人口35.5萬,少數民族...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里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省安順市的蠟染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的居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制作工藝。1987年,在安順市平壩縣苗族洞葬群棺墓中發掘出宋代蠟染衣裙,色彩艷麗,圖案嚴謹,充分展示了安順蠟染的高超技藝。 安順蠟染主要分為苗族蠟染和布依族蠟染兩大類。苗族蠟染在安順38...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在侗族的刺繡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是“盤軸滾邊繡”,以出自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平秋鎮以及周邊地區侗族婦女之手的繡作最為有名。 平秋鎮地處貴州侗族文化社區南部和北部的結合部,是北部侗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平秋,原稱“阿術”,為侗族語言的音譯;明末改名“平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泥哨是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苗族老藝人吳國清(苗名“貴乜”)在傳統陶俑、泥俑基礎上創造發展出來的一種泥捏兒童玩具,哨體下部留有回氣孔,能吹出清脆的響聲,深受兒童喜愛。 苗族泥哨成形于20世紀30年代,8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吳國清授徒百余人,制作泥哨的個體作...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臺江苗族刺繡是苗族刺繡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民間藝術品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的施洞鎮。 臺江的苗族刺繡是苗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圖案紋飾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折射出苗族屢經遷徙的歷史變遷過程。根據其內容和樣式可將服飾劃分為方你型、方糾型、方南型、方...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貴州省三都是全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 水族馬尾繡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產...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等地的苗繡有著不同的形式與風格。 貴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地處黔東南,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全縣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6%。雷山苗族的服飾至今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等地的苗繡有著不同的形式與風格。 貴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地處黔東南,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全縣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6%。雷山苗族的服飾至今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堆花繡也叫“堆繡”,苗語稱作“干亮”,是苗族婦女服裝的獨特飾品,長久以來一直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流傳不衰。 凱里東北部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山上植物種群繁多,常年生長著用于染料生產的苦楝樹、棟青樹、蘑芋等植物,桑樹在這里生長得也十分繁茂,這種自然...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等地的苗繡有著不同的形式與風格。 貴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地處黔東南,是苗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全縣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6%。雷山苗族的服飾至今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風格,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苗族剪紙俗稱“苗族花紙”、“剪花”、“繡花紙”,苗語稱為“西給港”、“西給榜”,漢語意為“動物剪紙”、“花朵剪紙”。貴州省劍河縣流傳的苗族剪紙可分為革東型和新民、新合型兩類,風格各不相同。革東型剪紙構圖飽滿,畫面內容豐富,紋樣多為動物、花卉和人物,其中不乏神話傳說中的形象;新民、新合型剪紙構圖上...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賽龍舟是銅仁多民族共同參與的傳統游藝體育活動。銅仁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居住著苗、土家、侗、仡佬、滿等多個少數民族。銅仁因水而興,地處武陵山脈中部,依錦江下洞庭、入長江。在古代,這里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舟楫往返,商賈云集”,素有“黔東門戶”之稱。自古以來,象征著團結精神與競爭意志的龍舟競渡,便是...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鎮遠賽龍舟是一項多民族參與的傳統體育游藝文化活動。貴州省鎮遠縣在每年端陽之際,舉辦以劃龍舟比賽為主,包括傳統的祭龍儀式、舞龍舞獅游街、彩船游江、水中搶鴨子、放河燈、燃禮花和文藝表演為一體的賽龍舟活動。 古代鎮遠屬于楚國,楚風盛行。自古鎮遠民間便有以賽龍舟紀念愛國詩...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曲藝說唱形式。千百年來,它一直在南盤江流域的村村寨寨傳承延續著。據傳,布依八音的原型屬于宮廷雅樂,以吹打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審美意識的作用,逐漸發展為以絲竹樂器為主伴奏表演的曲藝形式。 據有關資料...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黔劇是在貴州曲藝揚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文琴”、“貴州彈詞”,1960年2月正式定名為“黔劇”。清代康熙年間,貴州揚琴開始在貴州境內流傳,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 黔劇唱腔音樂屬板腔體,有“清板”、“二板”、“揚調”、“苦稟”、“二流”、“...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 中國的木偶戲興起于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制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荔波布依族儺戲源于宋元時期,由廣西河池地區思恩縣儺戲壇祖玉氏傳授到荔波布依族地區。荔波布依族儺戲分文戲和武戲,戲目主要有《酬神還愿》、《拜三界公爺》、《祭神樹》等十余種,屬儺夾戲類型,在布依族群眾中稱“橋”,分“小橋”和“大橋”。大橋7天以上,最多的13天,有戲曲表演,戴面具。小橋3天,沒有戲曲...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戲是流行于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其產生與明初來自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順屯軍有關。明朝軍隊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軍士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而出現了。 安順地戲演出以村寨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戲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形式,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河北等省。儺戲起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的藝術因素,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清...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河北等省。儺戲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儺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儺堂戲、端公戲。儺戲于康熙年間在湘西形...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依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主要分布于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它是受漢、壯、苗族戲曲的影響,用布依語演唱布依族樂曲,在八音坐彈、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布依戲的音樂曲調有【京調】、【起落調】、【翻演調...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撮泰吉是僅存于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裸嘎寨的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態。撮泰吉為彝文譯音,意思為“變人戲”,這一戲劇形態源于何時,至今尚無定論,彝文典籍中亦無記載。 撮泰吉一般于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驅邪祟、迎吉祥、祈豐收。其表演形式十分獨特,表演者用白...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侗戲大約產生于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由黎平縣臘洞村侗族歌師吳文彩始創,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吳文彩在侗族長篇說唱敘事歌的基礎上,根據漢族說唱本《二度梅》編制出第一部侗戲《梅良玉》。之后,侗戲不斷吸取桂劇、彩調、祁陽戲、貴州花燈戲等其他戲曲劇種的營養,逐漸提高和完善,最終演變成表演有說有唱、曲...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戲是一種民間自娛自樂、載歌載舞、有說有唱,并帶有戲劇、雜耍等綜合性質的表演藝術形式?;暨M入貴州后,吸收了貴州本土的語言、音樂曲調等,形成了風格獨特的貴州花燈。黔西花燈戲,是黔西北地區花燈的代表,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現流行于遵義、畢節、安順、銅仁等市地。 20...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于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魬蛟从诿耖g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形式。在流行過程中因受當地方言、民歌、習俗等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 花燈戲是貴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因地...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花燈戲是貴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它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清末民初發展成為地方戲曲,在流行過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習俗等的影響而形成多種不同的演唱與表演風格?;魬虮硌輹r藝人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做結合得十分緊密。 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于獨山、遵義、畢節、安順、...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鈴鐺舞,彝語稱為“懇合唄”,是彝族人民祭奠亡靈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主要流傳于貴州省西北部的赫章縣珠市鄉,財神鎮、雉街鄉、河鎮鄉、雙坪鄉、安樂鄉等鄉鎮也有分布。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彝族先民篤爾帝分封六侯的時代。那時,各個諸侯氏族部落全民皆兵,組建戰馬隊伍,國王、首領舉行祭祀追悼先王時,...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瑤族猴鼓舞瑤語稱為“玖格朗”,是白褲瑤先民為紀念祖先和與之緊密相關的“先猴”而自發形成的一種儀式舞蹈,僅在貴州省荔波縣境內的白褲瑤居住區流傳。 瑤族猴鼓舞以皮鼓和銅鼓為樂器,表演時由皮鼓手擔任領舞和指揮。眾人圍著皮鼓站成一大圈,另一側懸吊幾面乃至十幾面銅鼓。每面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