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珠穆沁婚禮以其獨特的傳統習俗流傳至今。其過程主要有:定親(也叫放哈達)、接親、婚禮、送親、回門等三十個細節,每一個傳統的禮節都表現著烏珠穆沁部落游牧文化的各個方面。 婚禮當天,接親隊伍首先要圍著女方家的蒙古包順時針轉三圈,在門前經...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初的敖包,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后逐漸演變為祭祀山水、天地和祖先的神圣地方。敖包的數量多少不一,規模最大、最尊貴的敖包為十三個。祭敖包活動一般在農歷五月至七月間舉行。在祭祀規模上,有一個旗、一個蘇木或一家獨祭,也有幾個蘇木、幾個旗聯合祭...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盛會。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鐫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1225年,為慶祝蒙古軍西征勝利,曾舉行盛大的那達慕。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登基時也舉行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科爾沁婚禮風俗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草原地區。 經過漫長的歲月,科爾沁婚禮積累了豐富的風俗文化內容和極其完備的儀式流程?;緝热萦袑は?、提親、設小型哈達宴、大型哈達宴、聘禮宴等訂婚細節;有看吉日確定結婚日期、邀請客人、男方新蒙...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燈游會即九曲黃河陣,是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及周邊城鄉廣泛流傳的年節民間文化活動,相傳是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種易守難攻的陣勢,因其陣像九曲十八灣的黃河而得名“九曲黃河陣”。 20世紀初,現東勝區泊江海鎮白家壕村村民,為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將燈游...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祝贊詞是蒙古族最具典型的傳統民間文學表現形式之一,也是蒙古族祝詞、贊詞的統稱。生活在遠古時期的蒙古人認為,世間的一切都由神靈支配的。出于尊神、敬神、求助神靈的保佑和恩賜的需求,而獻歌、獻舞,供奉神靈,成為一種常態,于是便產生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北二人轉分布在科爾沁地區的城鄉及周邊的旗縣市區。1909年,東北軍閥張作霖在科爾沁地區建立了地段窩堡(三義堂),大量漢人移民來此開荒種地,同時帶來了起源于東北的民間藝術二人轉。 流傳于科爾沁地區的東北二人轉融合了蒙古族的安代音樂,...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臺是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以及與之接壤的晉北、冀北、陜北一帶,是流傳廣泛的重要地方劇種。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 民間藝人在“打坐腔”的基礎上,吸收社火中的“踢股子”等舞蹈,又吸收蒙古族音樂元素,逐漸發展、演變而成。二...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來寶,漢語意為“連韻說唱”,是蒙古族的曲藝形式之一,流布于內蒙古各地。蒙古族分散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促成了“一個人、一把琴、一臺戲”這一藝術形式的產生。據史料記載,公元12世紀初已有完整的好來寶藝術形式,清末民初時期,民間藝人的演唱十...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流布于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分布于整個內蒙古地區。 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搏克比賽以烏珠穆沁搏克比賽風格為代表,兼備鄂爾多斯式搏克、阿拉善地區沙力搏爾式搏克等具有部落與地域特點...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漢時期,就以穹廬、氈包等見于史籍,是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生產生活的產物。 蒙古包的基本結構以架木、苫氈、鬃繩組成: 架木結構有:陶腦——圓拱形天窗;烏尼——連接陶腦和哈那...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拉弦樂器包括潮爾、馬頭琴、四胡。 元代已有用胡琴伴奏的說唱。蒙古人常以潮爾、馬頭琴、四胡等拉唱自娛。一些人則自制馬頭琴等饋贈親友。在興安盟圖什業圖等地,幾乎每座蒙古包必掛馬頭琴、四胡等樂器。一些說唱烏力格爾、好來寶的藝人,既是...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象棋在蒙古語中稱作“喜塔爾”或“沙特拉”?!≡缭谑兰o就流傳于蒙古族民間,經漫長歷史歲月,傳承和發展至今。在蒙古族聚居地區,可以經??吹侥撩駠鴮牡膱鼍?。 蒙古象棋從棋盤、棋子設計、制作到游戲規則,都具有了濃郁的民族特點和草...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莜面是內蒙古陰山一帶的特產。據《綏遠通志稿》記載:“莜面,一種油麥,即燕麥也,旱瘠之地亦宜播種,山前、山后各縣均廣種之”。這里的“山”就是指陰山。 莜麥耐寒而畏霜,適宜在干旱貧瘠的地方種植,故有“開花鈴鈴多,霜打更結顆”的說法。早在...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內蒙古部分市縣多民族雜居,各民族的民間藝術互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是中國剪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蒙古民間剪紙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互相影響交融的產物,...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格薩(斯)爾是蒙、藏兩個民族人民共同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是蒙、藏人民智慧的結晶。格薩(斯)爾的內容豐富,結構宏偉,卷帙浩繁,氣勢磅礴,是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長的英雄史詩。共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2000...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科爾沁敘事民歌,是流傳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上的富有濃郁地方氣息的蒙古族民間藝術形式。17世紀后,伴隨著科爾沁人逐漸定居生活而產生。 ? ? ? ?科爾沁敘事民歌通常由民間藝人在特定場合演唱,一人充當多個角色,通過豐富的面目表情及...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阿斯爾系一種蒙古族古老器樂合奏曲的統稱,主要流傳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原察哈爾地區。據有關文獻記載,阿斯爾最早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西征時期,早期題材主要包括對成吉思汗和蒙古鐵騎的贊頌,曲目有《大汗阿斯爾》《錦繡阿斯爾》等。 ?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蒙古族四胡,又稱蒙古四弦琴,屬拉弦類內弓樂器。蒙古四胡由古代庫莫奚族人所用的奚琴演變而來。以說唱為主要傳播手段的蒙古族吸取奚琴的精華,創造出了極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蒙古四胡?,F普遍流傳于內蒙古通遼市、興安盟及東北、華北等部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查瑪是蒙古族傳統的舞蹈形式,另有“恰木”等譯法,民間俗稱“跳鬼”。明萬歷六年(1579年)前后便隨藏傳佛教一起傳入內蒙古地區,蒙古人稱之為“查瑪舞”。查瑪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通遼市、阿拉善盟等地區。 ? ? ? ?查瑪舞分為祭祀...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祝贊詞是蒙古族傳統的民間文學體裁之一,也是蒙古族祝詞、贊詞、祭詞和召喚詞等的一般統稱,是產生于古代的韻文形式。古代人認為世間的一切都由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神靈支配,要得到溫飽和安寧,必須求助于神靈的保佑和恩賜。因而他們用最好的食物供奉...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鴻茅藥酒產于內蒙古涼城縣,始創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至今已280多年,是中國十大宮廷貢酒之一。 《綏遠通志》《涼城縣志》等典籍上都有對鴻茅藥酒的制法及其價值的記載。 鴻茅藥酒的傳統釀造工藝包括對64味藥材進行合理配比,再經...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庫倫旗被稱為“中國蕎麥之鄉”,蕎面是當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 庫倫旗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 建旗。早先定居于庫倫一帶的蒙古人由游牧轉為農耕,開始種植蕎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完整而獨特的蕎麥飲食文化,能夠制作...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詐瑪”為蒙古語juum。將?;蜓驇れ彰笙磧艨臼?,這種全羊或全牛叫“詐瑪”或“珠瑪”。為成吉思汗祭祀準備全羊、全牛的職司者為“珠瑪納日”(珠瑪們)。珠瑪宴,漢語亦稱“詐瑪宴”是指以上述辦法烤擺全?;蛉虻拇笮脱缦?。 詐瑪宴是大蒙...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獵刀在達斡爾族狩獵及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早在16世紀中葉,達斡爾族就已經廣泛使用獵刀。早期的獵刀多用棄鐵打造,清代中葉采用夾鋼技術。20世紀30年代后開始用炮彈皮、軌道鋼等打制,現在主要以彈簧鋼為原材料。 獵刀呈柳葉形,周...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奶食品是蒙古族的傳統食品,蒙古語叫察干伊德,即白食,是純潔、吉祥的意思。 蒙古族制作奶食品歷史悠久,五畜的奶汁都可制作。 阿拉善蒙古人很早就有擠駝奶的習慣,并做出各種駝奶食品,其制作手藝在家庭、宗親間代代傳承。 駝奶制品種類...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珠穆沁蒙古族服飾具有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有的民族氣質。它主要包括蒙古帽、蒙古袍、腰帶、坎肩、答忽、便褲、套褲、蒙古靴子、女子頭飾、男子裝飾等。其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制作工藝等方面,獨具特色。 烏珠穆沁服飾...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蒙古族服飾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甘肅、青海、云南等省、自治區的蒙古族聚居區域;在國外主要分布于蒙古國,以及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和圖瓦等蒙古人居住的地方。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蒙醫藥學博采眾長,集民族醫藥之精華,以其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臨床效果成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F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東北、西北、北京等地區。蒙古國、俄羅斯、美國也有分布。 蒙醫蒙藥源遠流長。17世紀初藏醫隨藏傳佛教傳入,經幾百...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蒙古族圖案是蒙古族民眾所創造和傳承的反映生活、美化生活的一種美術形式與文化符號,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把一切器物的造型和裝飾的平面設計稱之為圖案,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與圖案有著密切的關系。 蒙...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蒙古族刺繡是蒙古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技藝和美術兼備的藝術。蒙古族刺繡不但在綢緞等軟面料上繡花草,而且要用駝絨線、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刺繡也是蒙古族婦女的審美標準,能做刺繡的女人被大家看成心靈手巧的人。 蒙古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一部巨作。據專家考證,某些篇章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階段。主要內容約于13世紀之前產生于衛拉特蒙古部落中,到15世紀進一步完善和定型,后以口頭傳承形式廣泛流傳于整個中國北...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口簧也稱口弦,蒙古語稱“阿胡敏兒”??诨傻臍v史悠久,其演奏早在東漢時期就有文字記載。蒙古口簧一直延續到清代,清政府還將口弦列為宮廷樂器,在清蒙古樂的“笳吹”樂中,口弦為四大樂器之一,即胡笳、箏、胡琴和口簧。歷史上,口簧分布在整...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博”,是蒙古族對古老原始薩滿教巫師的稱謂?!安贰奔此_滿祭祀活動時伴奏的歌樂,包括薩滿神歌和薩滿神鼓。博樂在新中國成立前伴隨著薩滿教少量流傳于內蒙古東部,目前已瀕臨失傳。 ? ? ? ?薩滿神歌的表現形態似歌似說,呈樂中舞,...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二人臺牌子曲系內蒙古西部區最具影響的民間絲竹樂種。是一種民間器樂合奏形式?,F存的二人臺牌子曲約有100余首,來源于多方面,既有古樂曲曲牌,也有的改編自漢族民間音樂和蒙古族民歌,同時還吸收了部分宗教音樂。 ? ? ? ?其總體音...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冒頓潮爾(moden chor)即胡笳,是蒙古族古老的木制邊棱氣鳴樂器。流行于內蒙古、新疆等地。胡笳原在古代北方胡人中流傳,后來由漢代張騫從西域帶回而傳入中原。據有關學者考察所記載:在蒙古民族中,冒頓潮爾系阿爾泰地區烏梁海部廣...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恒”之意,“哆”(duu)為“歌”之意。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還是它的音質音色、音樂表現風格和演奏方法,均體現著蒙古族的性格內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歷史形態,表達著蒙古族對自然宇宙哲學性的思考和體悟。 ? ? ? ?蒙古...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笑嗑(蒙古語幽默故事、相聲)是蒙古族傳統說唱藝術,源于蒙古族民間幽默滑稽的雙行詩句和多行詩句,經漫長的歷史進程,由笑嗑齊(笑嗑藝人)世代傳承,發展至今。18世紀《巴拉根倉故事》的傳播演講標志著傳統笑嗑藝術定型,現流傳于內蒙古部分地區。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蒙古民族以精騎善射聞名于世,制作弓箭歷史悠久。 傳統牛角弓制作最早追溯到匈奴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蒙古人利用它狩獵和戰斗,后來演變成那達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蒙古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糧,牛角弓至今還發揮著無法取代的重...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資料收集整理中。...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資料收集整理中。...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資料收集整理中。...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資料收集整理中。...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蒙古象棋,蒙古語稱為“沙塔爾”,其產生年代可追溯到9世紀,到13世紀發展成熟,成為蒙古民族在長期的征戰和游牧生活中形成的極具代表性的智力競技游戲。 蒙古象棋由諾彥(王爺)、博爾斯(虎或狗)、哈薩嘎(車)、馬、駱駝(象)、厚烏(卒或兵...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滿族婚禮于乾隆年間隨著八旗官兵的駐防和其家屬的移入傳入綏遠城。經過260年的歷史演變,逐漸形成了呼和浩特市的滿族婚禮儀式程序。 滿族婚禮基本程序有:相親—下定(定親)—成婚—回門。男女雙方的“阿瑪、額娘”在媒婆的安排下,互相窺視姑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日奔蘇木婚禮,是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阿日奔蘇木地區的蒙古族傳統婚俗。阿日奔蘇木是清朝的行政區域名稱,泛指現在阿魯科爾沁旗北部的罕蘇木等三個蘇木一帶地區。 阿日奔蘇木婚禮是在蒙古族游牧生產生活方式上形成的婚俗習慣,具...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察干蘇力德是大蒙古國建國時所樹立的國徽。由一柄主蘇力德和八柄陪蘇力德組成,蘇力德的纓子用銀白色公馬鬃制做,因而稱九斿察干蘇力德,即“九斿白旗”(亦稱九足白徽)。 察干蘇力德祭壇由主旗、斿旗、護旗神戟三部分組成。主旗頂部為山形鍍金鑌鐵...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滿族屯滿族鄉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西北部,是一個以滿族為主體、蒙古族為多數的邊境少數民族牧業鄉。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科爾沁右翼前旗蒙古族摔跤手敖力布仁欽被抽丁后,在科爾沁草原諸旗一次大比武中,戰勝所有對手奪...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成吉思汗祭典是窩闊臺汗為了讓氈帳百姓永世紀念成吉思汗的蓋世功勛而創建的祭奠活動,到忽必烈時正式頒發圣旨,規定了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經過近800年的延續,已經形成了包括四季大宴、八白宮祭奠、祭天、蘇力德祭祀等內容的頗具蒙古族傳統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爾多斯婚禮是至今仍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傳統婚禮儀式程序的習俗,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獷、豪爽、善良的性格,并使其發展演變成...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哈布圖·哈撒兒是尼倫蒙古乞顏部的領袖勃兒只斤也速該巴特爾的次子,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胞弟。他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和統一北方的征戰中英勇善戰、功勛卓著,成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思想的偉大實踐者。當今包頭市茂明安部、烏拉特部均為哈撒...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梅日更召是當今世上唯一用蒙古語誦經的藏傳佛教寺院。1677年,在黃河北岸“海日圖”(現達拉特旗境內)建立一座藏傳佛教寺廟,稱“梅日更葛根召”,即位于今包頭市九原區梅日更召前身,是藏傳佛教蒙古語誦經的發源地。 梅日更召用蒙古語誦經祈福...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豐鎮市隆盛莊每年六月二十四(農歷)的古廟會,始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至今有200多年歷史。廟會的雛形是求神祈雨,由于后來隆盛莊商業的發展,騾馬交易也成為廟會的一大內容。 隆盛莊傳統廟會除了物質交流以外,民俗展演也是廟會的一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在巴爾虎部落的生產生活中有很深的根源。巴爾虎博儀式有一套相沿已久、比較規范的定制。儀式分請神、入神、送神三部分。長期以來,巴爾虎薩滿兼解夢人、卜人、星者、醫師于一身,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巴爾虎博服與器具有敖日貴(神衣)、...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甘珠爾廟建于清乾隆年間,總建筑面積1萬余平方米。廟中喇嘛最多時達4000余名,其中常住廟者400余名。 乾隆五十年(1785年),甘珠爾廟舉辦第一次廟會,此后180余年舉辦了160余次廟會,并成為著名的“甘珠爾集市”。廟會日商賈云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的婚俗大致分為求親,訂親,結婚等三項內容。 求親:男方請媒人帶上禮品到女方家里,向女方父母親說明男方家里的意愿,并向女方的父親敬獻一杯酒,如果女方父親將酒接下喝,表示同意此婚事,反之表示拒絕。 定親:男方根據自...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敖魯古雅鄂溫克狩獵民族是中國最后一個以飼養馴鹿為生的民族,目前定居在根河市敖魯古雅民族鄉。 特殊的生存環境與生存方式使馴鹿在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他們以馴鹿肉、奶為食,用馴鹿皮制衣,把馴鹿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并稱之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雅都根是達斡爾語“薩滿”之意,雅都根服飾與器具都是雅都根進行薩滿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法器。 達斡爾族雅都根服飾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反映了薩滿文化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特征。雅都根的神衣,是用熟皮制的長袖對襟長袍,配有兩層背裙,外套一坎肩。...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爾扈特婚禮傳承久遠,保持了早期蒙古客烈易惕部的傳統婚禮習俗,后來該部逐漸西遷,先后在今天的新疆地區和俄羅斯的伏爾加河畔游牧,吸收了其他部落和民族的文化因素。公元1698年,蒙古族土爾扈特部500余眾,在首領阿喇布珠爾率領下,赴西藏禮佛...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三阿塔天神祭祀,早在10世紀時,成吉思汗的十代先祖不忽·哈答吉開始祭祀“家族十三阿塔天神”。元朝時期,鄂爾多斯哈特根部族的祖先巴音哈熱傳承了十三阿塔天神祭祀,成為“哈特根十三阿塔天神”,幾經輾轉后,移到沙爾利格蘇木烏順柴達木供奉至今。...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敖瑞因布拉格祭是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巴音陶勒蓋嘎查流傳的擠馬奶、拜泉水為一體的祭泉習俗, 巴音陶勒蓋嘎查地處鄂爾多斯最長的內陸河——都斯圖河上游,這里是祭祀泉水的發祥地。過去巴音陶勒蓋廟每年祭祀“額肯布拉格”(第一源泉之意),舉辦...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爾多斯蒙古部繼承了具有宮廷文化特點的蒙古族古老的迎送和接待賓客禮儀,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民間禮儀習俗。 鄂爾多斯蒙古部注重見面禮節,小輩見長者、長輩,首先主動請安。若是騎馬者,小輩則下馬問安。問安禮包括屈膝禮、躬身禮等。同齡人相見則兩...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爾多斯蒙古部過年禮俗,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末。 通常入冬開始做過年準備,包括制做祭祀蒼天、祭祀圣火、祭祖的各種貢品和待客、拜年的各種食物,清掃房屋,換上新氈或地毯。甚至將拜年時騎乘的馬和騎具都要進行裝飾。 臘月...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拉善烤全羊是阿拉善地區特有的美味佳肴,早在300多年前就已成為阿拉善王府內的席上珍品。相傳由阿拉善第一代王爺和羅理率部從新疆移居阿拉善時帶入了這一習俗,而到第三代王爺時,將京城烤鴨技術和蒙古族烤羊技術融為一體,形成了阿拉善烤全羊的獨特...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窩闊臺系成吉思汗三子,亦稱“斡爾多”、“鄂格德依”、“格克地”。 元太宗窩闊臺汗的陵寢初期供奉在達拉特旗展旦召烏林特拉,1246年8月26日,窩闊臺長子貴由繼位后,將安放父親遺物的“靈箱”遷置于成吉思汗八白室旁,同鄂爾多(宮帳)遷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天馬旗,蒙古語稱“蘇力德赫幕日”,是由成吉思汗蘇力德(徽纛)祭祀演變而來的。蒙古民族傳統祭拜的蘇力德有阿拉格蘇力德(花纛)、哈日蘇力德(黑纛)、察罕蘇力德(白纛)三種。蘇力德天馬旗祭祀,正是成吉思汗白纛祭祀和蒙古人崇拜馬的合成產物。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力德,意為“徽”,是蒙古民族古代的旗幟。依據它的形狀,漢語稱“神矛”或“纛”。成吉思汗時期的哈日蘇力德(黑纛)、查干蘇力德(白纛)、阿拉格蘇力德(花纛),被稱之為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三大蘇力德。這些蘇力德,作為“全體蒙古的總神祇”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拉格蘇力德,是“大蒙古國三大蘇力德”之一,漢語稱“花神矛”,“花纛”。阿拉格蘇力德祭奠,是成吉思汗祭奠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初由左翼察哈爾萬戶供奉。1627年(天聰元年),林丹汗前往青海途中,將阿拉格蘇力德留在鄂爾多斯。從此,阿拉格蘇力德...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拉善額魯特蒙古部最早屬蒙古衛拉特四部,原居住于新疆阿爾泰山脈,清康熙二十年前后,遷徙至阿拉善,在這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風民俗?;槎Y文化是額魯特蒙古部最具代表的特色文化之一,是研究其民族發展和變遷的重要依據。 阿拉善額魯特蒙古部婚嫁...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肯巴特爾(意為真正的英雄)木華黎祭壇,位于烏審旗和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小吉汗鄉京肯敖包村兩處。 木華黎,蒙古部扎剌爾氏人,成吉思汗麾下八杰之首,成吉思汗賜木華黎為萬戶“濟農”、封爵魯國王、謚號忠武。1223年病故于山西解州聞喜(時年...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溫克薩滿神服按慣例要用三年的時間來制作,即使有其它的原因也絕對不能違背這一嚴格的規定。鄂溫克薩滿神服由神衣、胸罩、腰裙等部分構成。并且每件上都有特定的動物配飾掛件,掛飾有蛇、布谷鳥、天鵝、太陽、月亮、雷電等。鄂溫克人認為,薩滿跳薩滿舞...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巴爾虎服飾主要流行于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和陳巴爾虎旗。 巴爾虎服飾包括蒙古袍、帽子、頭飾、腰帶、靴子及各種配飾等,女子服飾中的盤羊角式頭飾、燈籠袖、無腰帶斷腰長袍和有四開衩下擺的對襟長坎肩最有特色,彰顯女性的窈窕之身。巴...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珠穆沁是錫林郭勒草原上一支古老的部落,從烏珠穆山遷至現居住地以來,形成了與其他部落不同特色、種類眾多的烏珠穆沁服飾文化體系。 烏珠穆沁服飾包括長袍、馬褂、坎肩、敖吉(長坎肩)、答忽、腰帶、帽子、蒙古靴和飾品等。根據季節蒙古袍可分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科爾沁服飾起源并流行于成吉思汗大弟哈撒兒后裔所屬的科爾沁部落。 科爾沁服飾根據性別、年齡、季節和場合的不同,款式和色彩略有區別,而總體上依舊沿襲著蒙古袍的基本形制以及配戴帽子和飾物的著裝習慣??茽柷叻b包括皮帽、氈帽、綢緞頭巾、白茬...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爾多斯服飾起源并流行于“守護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屬民”的鄂爾多斯部落。 鄂爾多斯服飾根據季節、性別、年齡等分為不同的款式和類型。主要有冠飾、蒙古袍、坎肩(坎吉雅爾)、敖吉(長坎肩)、敖吉瑪格、腰帶、裝飾物品、蒙古靴等。 鄂爾多斯...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什業圖王府服飾是世襲傳承的部落服飾。圖什業圖親王的府邸位于今興安盟科右中旗,王府擁有眾多的繡女,專為王爺、王妃繡制服飾和一些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圖什業圖王府刺繡工藝,傳承至今已有130余年的歷史。 圖什業圖王府服飾質樸、...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爾多斯蒙古部民間舞蹈達拉根巴雅爾來源于鄂爾多斯蒙古傳統招福儀式,蒙古語稱“達拉拉嘎”(即達拉拉根,漢語意為“招?!?,是在鄂爾多斯蒙古部傳承的成吉思汗祭祀、神靈祭祀、圣火祭祀等各種民俗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祈禱儀式。通常在成吉思汗祭祀、...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祭駱駝,是流傳于內蒙古阿拉善的一種集民間信仰、傳統生產、人文思想為一體的民俗活動,由祭公駝、祭母駝、祭駝群等內容組成。祭公駝是區域性的組織活動,一般在寺廟集中舉行,祭母駝和祭駝群則以相鄰牧戶為片區,分散進行。 在長期生產生活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六十棵榆樹祭是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巴彥希里嘎查榆樹壕保存的傳統蒙古族祭樹活動,每逢農歷五月初三舉行。 巴彥希里榆樹壕的祭樹活動歷史悠久,有關六十棵榆樹祭的由來,傳承許多傳說。如:榆樹壕所處的地點是一處古驛站和驛道,地名叫珠和(原珠和蘇木...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斡爾族搖籃是達斡爾人傳統的育嬰用具,早期是用粗細均勻的柳條去皮后編制,或采用樺樹皮縫制,到16世紀末,達斡爾手工藝人采用北方稠李子樹、樺木板、椴木板加以布料制做。 達斡爾搖籃外觀似一葉扁舟狀,長度為70厘米,寬為30厘米,通體邊高...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乃日”蒙古語,漢譯意為娛樂。鄂爾多斯“乃日”是蒙古族在特定的場合上載歌載舞、奏樂器,娛樂自己、豐富文化生活的一種綜合性民間表演藝術。它的內容涉及到鄂爾多斯民歌、舞蹈、器樂曲,三者缺一不可,其表演形式以即興表演為主,表演者身著蒙古袍,帶...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托雷(1190—1232)是蒙古帝國大汗成吉思汗的四子,是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之父。他是守護成吉思汗神灶,鎮守蒙古民族發祥地的主要人物。托雷伊金的供奉,與成吉思汗八白宮有著密切聯系,最初是與八白宮一起供奉的。 祭祀活動...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薩岡徹辰祭祀地位于烏審旗圖克鎮梅林廟嘎查。原祭祀地在陜西省神木縣大保當,因清朝末年放墾逼迫遷至烏審境內。 蒙古族著名歷史學家薩岡徹辰,是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后裔,是蒙古民族三大歷史巨著之一《蒙古源流》的作者。1669年他逝世后,由烏審...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王昭君傳說流傳于昭君故鄉湖北省和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及山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 ? ?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人(今湖北宜昌)。漢元帝時為宮女。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親,昭君自愿請行,出塞后逐漸適應了草原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嘎達梅林》產生、流傳于哲里木盟達爾罕旗(今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是以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的真實故事為內容的長篇敘事性民歌。 ? ? ? ?嘎達梅林,本名那達木德,出生于內蒙古哲里木盟達爾罕旗。他通蒙漢文,1...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色布蘇療術,又名瘤胃熱罨法,是蒙古族在長期游牧生活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民間療法。主要分布在烏拉山前后一帶牧區。 其方法是用現殺的綿羊、山羊、牛等反芻動物的瘤胃加入藥物熱罨,或趁熱將瘤胃包繞病患部位,把皮披在患者身上,進行浸浴治療,可養脾...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拉灸療術”是蒙醫傳統療術之一,屬蒙醫傳統療術的灸療范疇。流布于蒙古族居住的內蒙古、東北、西北各省區及蒙古國、俄羅斯。 藏醫經典《四部醫典·總則本》即有“蒙古灸”的記載。18世紀,蒙醫學家伊喜巴拉珠爾在《甘露四部》中將烏拉草的采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科爾沁正骨術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骨傷治療方法,是蒙古族醫學的組成部分,分布于內蒙古各地。 蒙古民族從事狩獵和畜牧業,骨傷頻繁,于是在實踐中逐步發明創造了正骨術??茽柷哒切g創始人薩滿“渥得根”(女巫醫)娜仁·阿柏師從科爾沁薩滿大師赫布...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是以東北皮影音樂唱腔為基礎,兼容多種皮影派系和其他曲藝形式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板腔體系的綜合藝術。清光緒年間,草原放墾,隨內地農民大批遷入的同時,皮影戲也隨之傳入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及通遼市開魯縣一帶。 皮影戲在內蒙古東部流傳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路二人臺是流布于內蒙古烏蘭察布東部、錫林郭勒盟部分旗縣,以及河北張家口一帶、山西雁北地區的地方劇種。 東路二人臺的唱腔在地方民歌和社火的基礎上,吸收了大秧歌、道情、北路梆子等音樂元素而形成。唱法上以用真聲演唱的高打低唱為主。唱腔從...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如查瑪也稱“查穆”,是廣泛流傳于鄂爾多斯七旗一區寺廟中由藏傳佛教僧人表演的宗教戲劇。在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舞蹈的語匯、動作,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由戲劇、舞蹈、音樂、美術、木偶等組合而成的綜合性藝術?!安槟隆睔v史...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力格爾蒙古語意為“說書”雅布干烏力格爾意為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又稱“呼瑞烏力格爾”,產生于明末清初,現分布于興安盟、通遼市等地科爾沁草原上的農牧區。 雅布干烏力格爾說唱題材廣泛,或歌頌英雄,或贊美愛情,或描繪風光,一切社會現象無...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巴爾虎英雄史詩是蒙古族巴爾虎部落口頭傳唱至今的古老英雄史詩作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蒙古國、俄羅斯的赤塔州、布里亞特地區、巴爾虎金地區。 作品是表現錫林嘎拉珠巴特爾的英雄故事,主要表現早期不同部落之間的戰爭。傳唱形式以詩為主,有的地方...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烏春,也稱“烏欽”、“舞春”,是達斡爾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廣泛流傳于嫩江流域達斡爾族群眾中。 幾百年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流域以狩獵為生,種植少量的農作物,并季節性地從事林、牧、漁等業,閑時常在一起說唱,表達喜、怒、哀、樂,抒發心聲,...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角鼓戲是滿族特有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八角鼓是八角鼓戲的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清代隨滿清八旗兵駐屯邊塞而流傳到呼和浩特,盛行于清朝中期,民國年間,綏遠城滿族后裔編詞演唱,形成了滿漢人民喜聞樂見、自歌自娛的傳統曲藝。 八角鼓戲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一帶,流傳著一種古老的牌類游戲,蒙古語稱“阿木爾巴伊斯呼朗”,漢意為康樂牌。阿木爾巴伊斯呼朗的九樣牌分成四組,共有36張。從大到小,九樣牌分別是:四大力士、如意寶、馬、螺號、佛傘、黃羊、雞、狗和豬。四大力士,又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冰上阿日嘎,是蒙古族傳統的冰上體育運動,流傳于阿魯科爾沁旗一帶。關于這項游戲,《蒙古秘史》等文獻均有記載。 “阿日嘎”是特指經過加工修理的牛踝骨。制作時把凸凹兩面削平,在凹面打個洞,灌進鉛水以增加重量。在冰上游戲時,凸面向上抓阿日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鹿棋是蒙古族傳統棋牌游戲文化的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部落時期,游牧民族地區的先民們通過觀察自然和總結生產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形成了部分棋牌游戲的雛形。后經過匈奴、鮮卑、黨項、蒙古等游牧民族傳承至今??脊艑W者在古老的陰山巖畫中發...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溫克鹿棋起源于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遠古時期,該部落的人們捕獲了兩只鹿,經馴養、繁殖,鹿群不斷發展壯大,從而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兩只鹿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根據當時的圍捕路線和方法,創造出了鹿棋。 鹿棋是鄂溫克民眾休閑...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馬耐力賽具有悠久的歷史。歷史上,蒙古族因生產、生活和戰爭所需,大量飼養馬匹。蒙古馬耐力好,可以長途奔跑,適應北方地區地域遼闊、居住分散的環境。蒙古族牧民有高超的馴馬技術??棵晒篷R的這些優點,蒙古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打敗了北方諸多部落,...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頸力賽是達斡爾族民間傳統的競技游戲項目,在達斡爾族居住區流行且十分普及。 傳統頸力賽的方法是參賽雙方端坐在地上,伸直雙腿,腳掌相對,各自雙手叉腰或將雙手放在腿上,用布腰帶系成環狀,套在雙方脖頸的后部,裁判員哨聲響后,雙方相互用力爭拉...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斡爾族摔跤是一項娛樂性、觀賞性很強的傳統體育項目,在達斡爾族居住區普及程度較廣,深受達斡爾人喜愛。每當民間集會或有青年聚會活動,必有摔跤項目。摔跤手在達斡爾語中被稱為“布庫”,在達斡爾民間流傳著不少描述布庫的機智勇敢和堅強不屈的故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斡爾族扳棍賽是達斡爾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較為獨特的傳統體育競技項目。此項目規則樸實而簡單,技法靈活多樣,觀賞性強,在達斡爾民眾中流傳廣泛,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達斡爾族扳棍項目的形成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扳棍賽對場地器...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賽駝是一項獨特的民族體育競技項目,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荒漠與半荒漠地區。其中地處內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被譽為“駝鄉”,是蒙古族賽駝的集中舉辦地之一。 蒙古族賽駝是駱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也是最早馴服使用駱...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勒勒車,蒙古語叫“哈斯克”車,是蒙古民族使用的傳統交通工具。其起源可上溯到《漢書》所記載的“轅輻”。遠在秦漢時期,匈奴人已懂得造車,公元三世紀的敕勒人更以造車著稱。2000多年來,勒勒車一直是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有“草原之舟”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衛拉特蒙古族獨創并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根據出土的匈奴文物的圖案以及《江格爾》中的記載,證明沙力搏爾式摔跤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F在阿拉善盟各地和新疆、青海、甘肅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區域均有分布。 沙力搏...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搶樞是鄂溫克民族同自然界搏擊中流傳下來的一項古老的民間傳統體育競技游戲項目。在鄂溫克語中,搶樞叫“樞體能”。搶樞中的“樞”在鄂溫克語中是“銷子”之意,是指游牧民族所使用的勒勒車的車軸上固定車輪的木制卡銷?!绑w能”在鄂溫克語中是“搶”的意...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被譽為“馬背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馬具制作技能。 科爾沁馬具以獨特的工藝和款式風格有別于其他地區。其馬具制作主要分為: 一、馬鞍:由鞍橋、鞍墊、鞍韂、座墊、肚帶、鞍鞘、馬鐙及其它木制、玉石、金屬裝飾等制成。...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傳統棋牌游戲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吉日格是蒙古族先民在蒙古高原的游牧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具有代表性的棋類游戲。到現在,此游戲主要在內蒙古的科爾沁、阿拉善額濟納等地區的少部分牧民中有流傳,其他地方越來越少見。 吉日格棋牌有正方形或圓...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倫春族服裝多用狍皮、鹿皮、犴皮等獸皮縫制。其獸皮制作技藝長期伴隨著鄂倫春族的發展歷史。 男皮袍有長、短兩種,襟邊、袖口鑲有黑色薄皮云紋邊。為便于騎馬,前后左右開衩。短皮袍狩獵時穿。女皮袍的樣式與男皮袍類似,但前后不開衩,襟邊、袖口...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樺樹皮制作技藝是我國北方游獵民族的獨特手工技藝,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主要流傳在內蒙古東北部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的聚居區。 鄂溫克人的祖先用樺樹皮制作交通工具和生活器具的歷史悠久,創造出具有地域特征和狩獵文化特色的“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諾日布又稱“十二屬相牌”,是蒙古族古老的傳統棋牌游戲之一,有著悠久的傳承歷史。 蒙古族諾日布具有民族特有的游戲特征。諾日布由布爾罕(佛)、浩日勞(法輪)、僧格(獅子)等三大力士和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屬相...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斡爾車是達斡爾族的傳統交通工具,達斡爾語稱之為“達斡爾·特日格”,也稱為大轱轆車。 達斡爾人繼承了古代游牧民族的制車技藝,并不斷地加以改進,使之更加結構合理。 “達斡爾車”有三種:1、圍廂車,是供人們乘坐外出之用;2、農用車,...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斡爾人明末清初居住在黑龍江流域時,已具有了相當規模的房屋建筑,叫“雅曾格日”,是一種起脊式土木結構房屋,房舍較大,建有后屋,適合大家族居住,當時被稱為“達斡爾型”民居建筑。 達斡爾人建房注重依山傍水。一般不打地基,多以松木或樺木棟...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運動歷史悠久,相傳是遼代契丹人“擊鞠”運動的繼承和延襲。 達斡爾族把曲棍球稱作“貝闊”,舊式的球棍是選擇根部彎曲,樹干挺直堅韌的柞木削制而成,球稱之為“樸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種,偶爾也使用骨球。木球...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駝具是人類馴化、役使駱駝的產物,是養駝人控駝、育駝、祭駝等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用具。 駝具歷史悠久,從唐三彩載樂駝俑、清明上河圖駝運景象,足見當時的駝具已較為成熟。 阿拉善素有“駝鄉”之稱,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為雙峰駝的牧養提供了良好...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地毯五大路系之一的阿拉善地毯制作技藝,繼承了阿拉伯和京式宮庭地毯的傳統技法,做工精細獨特,圖案淳樸秀美,在大漠戈壁獨樹一幟。 阿拉善地毯制作業的興起與藏傳佛教的發展和王公貴族的需求有關。清光緒年間,“福泰云”掌柜王泰專程到寧夏學...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海(蒙古語,即馬靴)是蒙古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海制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伴隨著蒙古族的發展歷史而產生。傳統馬海采用純皮制作?,F在的馬海根據面料可分為布靴、皮靴、氈靴。 布靴,是用布料或大絨制作,靴頭和靴筒上多以金絲線繡花...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服飾圖案是蒙古民族傳統美術之一。蒙古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按照民族心理和不同時期的審美需求,創造了許多具有民族風格的服飾花紋圖案,廣泛流傳于蒙古族各部落的服飾應用中。 蒙古族服飾圖案紋飾種類多樣,其中,最常見的是以五畜...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科爾沁蒙古族剪紙以科爾沁右翼前旗為中心,分布在整個科爾沁地區。清咸豐年間,民間剪紙藝術開始流行在札薩克圖旗地區(近科右前旗)。經過數百年的沿襲和發展,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融合,在審美方式、民俗習慣等方面相互影響,形成了濃厚地方特點的剪...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哈尼卡是達斡爾族的一種紙偶玩具,是伴隨著薩滿文化而興起的民間藝術。在紙張傳入之前,達斡爾族已有剪皮花、剪樺樹皮及皮偶藝術形式。皮偶神的制作為紙偶藝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制作哈尼卡時,用較厚的紙張疊成圓錐體形作為身體,頂部留有一小孔,...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拉善佛教巖刻是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境內廣宗寺和福因寺兩處的大型巖刻藝術群。 阿拉善廣宗寺始建于1756年。由此推斷,廣宗寺巖刻大概產生于這一時期。在隨后的200多年間不斷發展,并擴展到福因寺。巖刻內容多為佛像,淺浮雕并施以...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巴拉根倉的故事是數百年來在內蒙古民間廣泛流傳的以巴拉根倉為主人公,表現其詼諧、智慧的民間故事。在蒙古草原上,幾乎人人都能講其一到兩個故事。 ? ? ? ?巴拉根倉這個人物,是否有其人,說法不一。人們往往把一些幽默而機智的人,稱...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蒙古族民間故事數量浩瀚,內容豐富,在蒙古地區廣為流傳。它以活態的藝術語言記錄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斗爭,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愛憎傾向和傳統習俗,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拉善蒙古族傳說故事,包括動物寓言、神話傳說、生產生活故事、人物傳說等眾多類型的故事,以多種方式流傳在阿拉善盟和碩特、土爾扈特、喀爾喀、信奉伊斯蘭教蒙古人等部落的蒙古族當中。 長期以來,阿拉善蒙古族以口頭文學的形式創造并流傳下來許多感人而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鄂爾多斯蒙古族傳說故事是鄂爾多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內容。它以活態的藝術語言紀錄了鄂爾多斯蒙古族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凝聚著鄂爾多斯地區民眾的智慧和才能。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人民群眾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精神風貌和生活習俗。 ? ?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審旗素有“歌海舞鄉”的美譽。這里的“歌”除了指演唱的歌曲外,也包括傳誦的詩歌在內。蒙古族民間口頭詩歌起源于傳統的游牧生活和勞動,至今仍是牧人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為保存和發揚這一民間文化,烏審旗有關部門大力支持,通過舉辦各種民間文化活動,促...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科爾沁潮爾史詩,民間稱“蟒古思因·烏力格爾”,意為“鎮魔故事”,講述天神下凡脫胎人間的英雄迅速成長,在英雄——巴特爾以及天神的幫助下消滅惡魔——蟒古思,保衛家園、捍衛和平的故事。它是蒙古族古老英雄史詩的地方變體,其淵源不少于千...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爬山調也稱爬山歌、山曲兒,是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的一種漢族民歌,民間將其分為“后山調”、“前山調”、“河套調”。后山調流行于陰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長,音程跳動大;河套調流行于巴彥淖爾盟河套地區,旋律優美,感情細膩...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火不思(hobis),又稱虎撥思、好必斯等,屬蒙古族彈撥樂器,主要流行于內蒙古、河北和甘肅等省區的蒙古族聚居的地區?;鸩凰贾捌湫沃?,始見于元代史籍?;鸩凰佳葑?,在元代常用于宮廷盛大宴會或王室盛會。 ? ? ? ?改進后的火...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潮爾是蒙古族多聲部音樂的總稱,泛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復音音樂形式,包括彈撥潮爾(突布秀爾)、弓弦潮爾兩種器樂形式和呼麥、潮爾道兩種聲樂形式。潮爾道是蒙古族宮廷歌曲的一種,主要保存和流傳在內蒙古阿巴嘎旗和錫林浩特市一帶。 ? ?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坐腔是在蒙漢人民藝術交流中誕生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品種。早期的坐腔也稱絲弦坐腔,是晉北、陜北民間藝人的習慣用詞。當時的坐腔有樂器伴奏,演唱者不化妝,自由演唱,在演唱形式上如“蒙古曲兒”,故有“小曲兒坐腔”之說。進入二人臺發展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贊達仁系鄂倫春語,意為山歌小調類型的民歌,也可泛指歌舞曲以外的一切民歌,在鄂倫春狩獵民族中廣泛流傳。歌唱贊達仁是鄂倫春族婦女必會的三項技藝之一。 ? ? ? ?按歌唱題材劃分,贊達仁包括悲歌、情歌、兒歌和搖籃曲等。按照種類劃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鄂溫克敘事民歌《母鹿之歌》,又名《狍子之歌》《黃羊之歌》,是鄂溫克族的傳統民間歌曲,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生態長篇敘事民歌。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及鄂溫克人居住地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地位,是古老狩獵文明遺存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達斡爾族的扎恩達勒是人們在看到大自然的景色時,在生產勞動中表達心聲、消除疲勞時演唱的一種曲調。在此特定環境下產生的扎恩達勒是反映演唱者特定心情和個性特征的一種演唱藝術。 ? ? ? ?扎恩達勒是達斡爾民歌的主要形式。曲調優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木庫蓮是一種用金屬制作的口含指彈口弦琴。是達斡爾族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樂器。它的產生與達斡爾族人民早期以狩獵為主的生產生活習俗有著密切關系,吹奏木庫蓮是達斡爾族婦女在生產勞動之余用來寄托情思、抒發感情的一種音樂形式。木庫蓮廣泛流...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是在傳統長調民歌基礎上發展而來,主要流行于鄂爾多斯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隨著近代牧民由游牧逐步改為定居,又因晉、陜等地農民的不斷遷入,蒙漢人民長期共同雜居、生產生活交流的過程中蒙漢文化相互滲透, 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短調民歌。...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古如歌中的“古如”(gur)蒙古語意為“國度”或“朝政”。古如歌歷史悠久,源于蒙元時期的宮廷歌曲,屬長調體裁,是蒙古長調歌曲最古老的形態。后流傳于民間成為了一種民間音樂體裁,現僅存于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沿河一帶。 ? ? ? ?古...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漫瀚調,又稱蠻漢調、蒙漢調,是蒙漢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交往中相互融合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民歌歌種,主要分布于蒙、漢雜居的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在內蒙古西部沿黃河的各旗縣也有傳唱。 ? ? ? ?在蒙漢雜居地區,蒙漢人民常在一起吹...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廣宗寺佛樂是始創于阿拉善廣宗寺的寺廟音樂。其創始人第一世活佛羅桑圖登嘉措(1747——1807年)精通佛學、藝技精湛。他于約1770年赴京拜佛時聽到清宮廷音樂十分悅耳,請求傳授,但因宮廷密樂不外傳的嚴律而遭到拒絕。于是,羅桑圖...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呼麥是蒙古族獨有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系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復合呼麥”等。 ? ? ?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呼圖格沁”又稱“好德歌沁”,蒙語意為“丑角”,是一種集蒙古族歌舞、戲劇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表演形式,產生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年歷史?,F僅存于內蒙古敖漢旗薩力巴鄉烏蘭召村。 ? ? ? ?關于它的起源,當地有兩個傳說:一說是某...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腦閣,是隨晉陜等地的移民傳入土默川的一種民間社火表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 ? ? ?“腦”是方言,即把東西舉起扛在肩上之意。腦閣通常由成年男子(稱為“色腳”),身背鐵架子,上面固定1—2名男女兒童(叫“色芯”)進行...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雙墻秧歌是托克托縣地區土生土長的并以其誕生地命名的民間舞蹈形式。分布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鎮(今雙河鎮雙墻村),已有300余年歷史。清代,河口鎮是塞外聞名遐邇的水旱碼頭,商業經濟的繁榮推動了社火文化的發展,形成了獨具特...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蒙古博是蒙古民族最初信奉的一種原生宗教,又稱薩滿教。蒙古博可追溯到蒙古社會的史前時期,成吉思汗時期被奉為“國教”。藏傳佛教傳入后,蒙古博每況愈下,逐漸從“國教”退至民間?,F主要分布在通遼市、呼倫貝爾市的部分旗縣。 ? ? ?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俄羅斯民族民間舞是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民間舞蹈。主要分布在額爾古納市拉布大林、黑山頭鎮、恩和俄羅斯民族鄉、室韋俄羅斯民族鄉等地。 ? ? ? ?俄羅斯族民間舞蹈在表現形式上可分為集體舞和單人舞。集體舞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嘎巴喬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哲仁嘿(跳黃羊圈之意)舞蹈是巴爾虎蒙古人傳統的帶有游戲性質的民間集體舞蹈,巴爾虎人十分愛戴黃羊,并視之為吉祥之物。哲仁嘿舞蹈即受黃羊結圈的啟示而創作產生?,F流傳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和新巴爾虎右旗。 ? ? ? ?巴爾...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鄂爾多斯以“歌海舞鄉”著稱,在彈拉說唱的自我娛樂中逐漸形成和完善起來的“筷子舞”,作為一種民間自娛性舞蹈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深受各族群眾的喜愛。 ? ? ? ?筷子舞主要由男子單人表演。初始席地而坐,隨著民歌的旋律即興敲擊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頂碗舞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至今的民間舞蹈。相關的史料記載,頂碗舞的發展與藏傳佛教有著一定的淵源。頂碗舞流行于內蒙古各地,以盛行于鄂爾多斯地區的在婚宴和喜慶佳節聚會上的頂碗舞最具代表性。 ? ? ? ?傳統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盅子舞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是鄂爾多斯久負盛名的民間舞蹈珍品。 ? ? ? ?傳統的盅子舞屬表演性道具舞蹈,亦稱“打盅子”,是喜慶節日里單人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雙手各持盅子一對,邊碰擊盅子邊舞,雙腳一前一后踏動,形成“手在舞、腰...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它的名稱因地而異,還有“阿罕拜”、“郎突達貝”、“哈庫麥”、“哈根麥勒格”等幾種叫法。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及其達斡爾聚居的周邊地區。 ? ? ? ?魯日格勒傳承至今已...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安代起源于通遼市庫倫旗,最遲形成于明末清初。當時庫倫以世居該地的蒙古族為主體,雜以后來遷居者,素有“五荒八旗”之說。由于不同部落、地域,不同文化、風俗習慣的相互融合,形成了鮮明的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蒙古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安...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撮羅子”,鄂溫克語為房子之意,與鄂溫克人的狩獵生活相生相伴,有著悠久的歷史。 搭建撮羅子時,首先要選址,常取地勢較高、采光好、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處,再用二三十根去皮的落葉松桿搭建起來,高約3米,直徑約4米,呈圓錐形。夏天用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巴爾虎旗服飾中的索海固圖勒(巴爾虎靴子),作為巴爾虎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歷史悠久。 巴爾虎索海固圖勒以其獨特的款式風格和持久的生命力世代相傳,受到世人的矚目。 在陳巴爾虎旗,人們冬季穿著的索海固圖勒用山羊皮做靴靿,...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察干伊德”,即奶食品,是蒙古族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察干伊德制作歷史源遠流長。元朝大汗宮廷中匯集了各部落技藝精湛的奶食品制作者,元代詩人薩都剌在《上京即事》中就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詩句。清朝時察哈爾等部專...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朝時期,察哈爾部居于蒙古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元上都周圍,其服飾經過數百年的演化和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察哈爾蒙古袍的制作材料,有的用錦緞罩面,用羔皮、灘羊皮、狐貍皮做皮袍,用絳子鑲邊,扣子為銅質或銀質;也有用棉布罩面、用綿羊...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炒米,蒙古語意為“蒙古勒巴達”,意為蒙古米,是蒙古族最喜愛的食品之一。 據史書記載,食用炒米,早在漢代就已出現。宋末元初,由于畜牧業有了很大發展,蒙古人便廣泛地食用炒米。成吉思汗率大軍遠征期間,炒米成為將士隨身攜帶的主要軍糧。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鞍具是蒙古族牧民在放牧、狩獵等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馬鞍具包括馬鞍子、籠頭、嚼子、馬鞭子、馬絆、刮汗板、套馬桿、馬印子等。其中馬鞍的制作最為講究。用木工、鐵工將原料加工組合成完整的鞍子,需要經過20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十分精細...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魯,蒙古語,意為投擲的棍棒,布魯游戲就是投擲的游戲。據史料記載,布魯的產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先民們將其作為狩獵工具和御敵武器使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擲布魯逐漸發展成為蒙古族的傳統體育項目,而且分為投遠和投準...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伊斯蘭教民眾根據教義要求,創造出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清真飲食文化。 清康熙年間,多倫商業興起,大量北京、河北、寧夏等地回族商人進入多倫,帶來了伊斯蘭飲食習慣。他們將當地各類蔬菜融于一體,制作而成清真八大碗,...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乘馬射箭是蒙古族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之一,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中騎馬和射箭的完美組合的產物。乘馬射箭既屬于馬術表演項目,又屬于馬上演武項目,是集勇敢、技藝、智慧于一身的蒙古族傳統體育競技項目,極富表演性和觀賞性。乘馬射箭是蒙古族在長期游牧與...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斡爾鹿棋是達斡爾族狩獵時代的產物,大約產生于16世紀初。當時獵人們在休閑之時,在地面或石板上畫上象征田野和山嶺的格,用石子或百果核一類的東西來對弈。后來,圍鹿棋有了一定的發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規則。棋子確定為2個鹿和24個士。棋盤多...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斜仁柱是森林游獵民族創造的古老文化。生活在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等民族保留了斜仁柱的制作技藝。 南北朝時期的《北史·室韋傳》中就有“樺皮為屋”的記載,即指被鄂倫春族稱為“斜仁柱”“仙仁柱”。 斜仁柱呈圓錐形,“柱”,鄂倫春語有“房”...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蒙古象棋,蒙古語稱作喜塔爾或沙特拉。在蒙古族聚居地區,可以經??吹侥撩駛儑狼皩﹃囅缕宓膱鼍?。蒙古象棋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傳統游藝競技項目。 蒙古象棋早在公元13世紀就流傳于蒙古族民間,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傳承和發展至今。蒙古...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蒙古族搏克比賽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分布于整個內蒙古地區。 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搏克比賽以烏珠穆沁搏克比賽風格為主,也有鄂爾多斯式搏克、沙力布爾式搏克等。歷史上,蒙古族搏...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啪日吉游戲是巴林地區獨特的傳統游戲。擲啪日吉既動手又動腦,而且是不分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群眾性很強的娛樂項目。 啪日吉游戲的器具包括一個棋盤、六顆啪日吉和若干各種材質的牛子。啪日吉游戲有完整的游戲規則,分為普通的玩法與硬棋玩法等。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嘎”是指駝、牛、羊連接后蹄和小腿之間呈游離狀的踝骨,俗稱羊拐。沙嘎在駝、牛、羊骨中可謂小巧玲瓏的骨頭,其有寬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側,六面六個形狀。民諺形容說:“高高山上山羊走,深深谷地綿羊過,向陽灘上駿馬跑,背風灣里黃牛臥,倒立起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千百年來,蒙古族與馬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馬成為蒙古族生活當中離不開的寄托。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走馬的馴養技藝。 馬的交叉行走分為兩種。一般情況下,馬的右前腿和左后腿同時往前走,左前腿和右后腿并前行叫作“...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敖包是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堆,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最初的敖包是道路、邊界和辨別方向的標志,后逐漸演變為祭祀山水、天地神靈的神圣地方。在內蒙古,敖包星羅棋布,有部落敖包、家族敖包、家庭敖包等,也有王爺敖包、寺廟敖包、盟敖包、...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祭火是蒙古族的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蒙古族非常崇敬火神,并認為爐灶是火神所在地?;鹋c火神可以驅逐各種妖魔與邪惡,醫治疾病,施恩惠于人類,是家族興旺的象征。 祭火儀式一般都在農歷臘月二十三舉行,少數家庭在臘月二十四舉行。這天火神要...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到初冬時期,巴林蒙古人都要宰殺一些牛和羊,為一冬一春食用做準備。在這一過程中,有一種祝福阿曼乎朱的傳統習俗。它是牧民對自己經營放養的牲畜綿綿情感的一種表白。實質上,阿曼呼朱祝福儀式是游牧民族古老的信俗之一,他們認為所有生命的靈魂都存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巴爾虎婚禮主要包括求婚、定婚、小宴、婚禮、探望禮等。 巴爾虎蒙古人為兒女成婚時尤其注意選定吉日,認為這是關系到兒女今后幸福、平安、順利的大事。他們幾經商討,在征得女方家長的同意之后,定下新婚。然后新郎和新娘的家長,向自己的親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巴林部落源于蒙古孛兒只斤氏祖孛旦察爾。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巴林蒙古人婚禮不僅保留了傳統習俗,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婚禮內容主要包括媒人提親、喝阿曼酒(口頭約定)、喝巴嘎酒(小酒禮)、確定饋送彩禮、喝益和酒(大酒禮)、迎薩達嘎、雙方圖...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格達烏拉(神山)祭也叫神山祭,是蒙古族原始信仰、自然崇拜習俗的重要內容之一。內蒙古扎賚特旗境內的博格達烏拉位于大興安嶺南麓。蒙古汗國成立后,此區域成為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和弟弟斡赤斤的屬地。據考證訶額侖夫人去世之后,民眾將其靈魂賦...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朝時期,察哈爾部落居于蒙古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上都周圍,北元時為汗廷直屬部,清朝被劃入八旗。察哈爾服飾經過數百年的演化和傳承,形成了便捷、端莊、不求華麗而求優雅的獨特風格,目前在我國主要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一帶...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察哈爾部將宮廷婚禮、貴族婚禮和平民婚禮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察哈爾婚禮習俗。這種習俗分布在錫林郭勒盟西南地區、烏蘭察布市東北部、河北張家口壩上等原察哈爾地區。 察哈爾婚禮的程序為男方父母或長輩們看中某家姑娘后,經長者或喇嘛看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巴斯克節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華俄后裔慶祝耶穌基督復活的重要節日,是保留和延續俄羅斯人傳統復活節的慶?;顒?。 在俄羅斯東正教的儒略歷推算下,巴斯克節在每年春分之后第一個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公歷一般是在4月3日至5月7日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成吉思汗廟祭祀是由科爾沁蒙古族民間推動、官方舉辦的以紀念圣主成吉思汗為目的的大型拜祭儀式,距今已有65年歷史。1944年10月10日,成吉思汗廟建成當天,首次舉辦了祭祀儀式,當時興安總省各旗縣、內蒙古東四盟、錫林郭勒盟等地均派代表參加。...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昆米勒是達斡爾語,漢意為柳蒿芽,每年的陽歷5月中旬,就是達斡爾族的昆米勒節。節日這一天,人們邀友結伴,其中以女性最多,穿著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遼闊的草原上,一邊對唱山歌,一邊采集柳蒿芽。 柳蒿芽一般株高30厘米~150厘米不等...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盛魁,是清代至民國初年在內外蒙古地區規模很大的一家旅蒙商號。它從清代康熙、雍正年間開業,到民國十八年(1929年)宣告歇業,有二百年多的歷史。大盛魁總號最初設于烏里雅蘇臺,后遷駐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初時以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為中心,活...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燈游會即九曲黃河陣,是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農村廣泛流傳的重要的年節民間文化活動,相傳是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種易守難攻的陣勢,因其陣像九曲十八灣的黃河而得名“九曲黃河陣”。在20世紀初期,現東勝區泊江海鎮白家壕村村民為表達對神靈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秀斯是鄂爾多斯乃至內蒙古一種傳統而具有獨特風味的宴客佳肴,是從元代宮廷御膳繼承下來的一種整羊宴(全羊宴),也稱為羊背子。其色、香、形俱佳,有濃烈的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是蒙古民族餐中之尊。 秀斯也被稱作烏查宴,是一種接待貴賓的規格較高...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每年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的傳統節日——篝火節?;?,在鄂倫春民族的狩獵生產、生活中,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鄂倫春的先人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終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獵,在同大自然的抗爭中,因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他們...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在呼和浩特市東北部的大青山南坡,有一座猶如一條長龍橫臥在半山腰的蟠龍山。由于蟠龍山和神龍取水、神龍降雨等民間傳說的深刻影響,逐漸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龍文化。在蟠龍山的龍尾處小井溝口,有一個清代乾隆年間開始形成的蒙漢雜居的小村莊,...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拜興河位于烏審旗烏審召鎮,發源于烏審召鎮巴音陶勒蓋嘎查察干淖爾牧業社的一眼小泉。據烏審召廟里的高僧桑齋尼瑪和永東兩位老人說,拜興河的祭泉儀式可追溯到1774年在烏審召建立格艮尚(活佛府),“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祭祀。改革開放后,隨著對文...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克什克騰旗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的民族聚居區,蒙元文化氣息濃郁。 克什克騰馬鞍具制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晚清時期,克什克騰馬鞍子就享有盛譽,制品多供官兵和牧民使用,倍受青睞。民國年間,在經棚縣城河西燈棚底下設有“朱疙瘩”私人鞍...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豐鎮月餅頗有名氣,而隆盛莊則是豐鎮月餅的發源地。 傳統的豐鎮隆盛莊月餅沒有餡兒,主要配料為面粉、胡油、紅糖和水(可加蜂蜜和冰糖調制)。其制作方法是,先把胡油燒開后放涼;再將紅糖加水后煮開,融化后放至溫熱;將配有一...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語中的“翁根”一語指的是高貴、圣潔,“毛都”指的是大樹、老樹。被稱作翁根毛都的圣樹,自然會受到人們的崇敬。人們會自覺地護衛它,誰也不能觸動它,更不能去隨意砍伐它。 翁根毛都舉行祭祀活動的具體日子,是每年陰歷七月三日。到了這一天,...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燒賣也稱稍麥,始于元代,盛于明清,因其外形特征,民間也稱作“鬼蓬頭”,“烏紗帽”。 麥香村燒麥始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制作的燒麥以羊肉為餡,皮薄、肉鮮、配以香蔥,葷素搭配,餡香滑嫩、香鮮不膩。剛出籠的稍麥晶瑩剔透,形似蓮花。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科爾沁婚禮風俗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科爾沁地區??茽柷邧|連吉林,南臨遼寧,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茽柷呶幕诤厦晒盼幕?、遼文化和紅山文化于一體??茽柷叩娘L俗文化也受其影響,體現出多種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科爾沁婚禮經過漫...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包是蒙古族神奇的搖籃,是幾千年來游牧民族住宅文化發展的結晶。 只要有少量的木材、氈子和皮條、繩索,就可制作出搭建方便、拆卸便捷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種類很多,各個地方的蒙古包因地域不同而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哈納(網狀墻...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氈子是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幾百年來,烏拉特蒙古人總結出一套制作氈子的傳統搟氈技藝, 烏拉特人把搟氈這一生產過程變成了一項具有民族特點的文化活動。哪家制作氈子,要提前告知其他牧戶,以求幫手。 搟氈的過程:首先選用當地的土...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頭琴是蒙古族拉弦樂器中的代表性樂器,因其頂端雕有馬頭而得名,深受蒙古族民眾的喜愛。 由于地區的不同,他在名稱、造型、音色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其廣泛應用于蒙古族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喜慶祭祀等活動中。 馬頭琴等拉弦樂器的傳統手工制作,經...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藍旗境內林地面積11.5萬畝,生長著烏柳、黃柳、小紅柳、旱柳等樹種。柳條編織是當地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他們創造了許多獨特的編制方法,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柳編文化。 蒙古族很早就掌握了用柳條編制各類生活用品的技能。據《蒙古秘史》記...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騾馱轎流傳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境內以及山西平魯區、偏關縣。 清水河縣屬黃土高原丘陵山區,溝壑縱橫,交通十分不便。在黃河沿岸,長城沿線的清水河縣農村道路更是崎嶇難行,只適合人、騾、驢單行,所以騾馱轎娶親方式在清水河...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繩藝文化。繩索用于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牧民在騎馬、放牧、遷徙中都離不開繩索,因而許多蒙古族牧民都會搓繩編繩。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蒙古族繩藝提...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摔跤,蒙古語為“搏克”,是一項深受牧民喜愛的運動。 搏克手比賽時,穿著特定的服飾,包括“卓都格”,即用香牛皮制作的短袖坎肩; “章嘎”,脖子上佩戴的彩色項圈,也是歷次比賽獲勝的象征物;“希力布格”,腰間系的紅、黃、藍三色綢圍裙;“班...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 蒙古靴結實耐用,美觀大方,既抵御風寒,又便于騎乘。 呼和浩特市的吳家制作蒙古靴的歷史已有五代,其后繼傳承人吳潤達所做的蒙古靴造型精致、種類繁多。根據季節的變換,蒙...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木嵌技藝就是用實木鑲嵌的平面藝術。它是由清朝宮廷傳至民間的一項獨門絕技。 民間木嵌制作技藝的制作方法:根據色澤、紋理的不同與差異,將經過加工的木塊、木條,按一定圖案規則進行排列組合,粘接鑲嵌后,再刨平磨光,進行表面處理,最終形成...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興安盟阿爾山林區,被譽為“長壽木屋”的木刻楞,是極富俄羅斯建筑風格的民居,也是邊疆文化交流的產物。 18世紀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統治,大批白俄羅斯人遷至我國,在中國邊境經歷了近百年的政治波折,漸漸安定下來,形成了中國的俄羅...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古斯鄂溫克人早年在黑龍江、額爾古納河流域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游牧時,已經掌握了制作木制爬犁和四輪車等技藝,之后又從俄羅斯人那里習得四輪車的制作方法。 四輪車是較實用的交通工具,鄂溫克人叫“魯擦特爾格”,意即“俄羅斯車”。 四輪...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蘭伊德,即肉食 ,也稱紅食,是蒙古族重要的傳統食品之一。 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造就了獨特的烏蘭伊德文化。 蒙古人的肉食品主要來自狩獵產品和家養牲畜,平常食用以羊為主,牛次之。 烏蘭伊德主要包...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珠穆沁旗馬鞍具制作技藝歷史悠久,數百年來,靠手藝人的口傳心授,世代相傳。 烏珠穆沁馬鞍制作通常用樺樹作為原料,具有耐用、對馬背傷害小的優點。馬鞍鞒前高后低,便于騎乘訓馬;鞍鞒邊用銀飾或者其他物品修飾;鞍座上貼兩層牛皮,釘上銀制鞍花...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熏皮袍是以羊皮為原料,經清洗、軟化和熏制后縫制而成的皮袍。烏珠穆沁熏皮袍制作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傳統熏皮袍制作過程復雜。1.羊皮的清洗:在微干的羊皮表層抹上黏土,用刀刮去油脂后用水清洗,晾干。2.羊皮的軟化:在羊皮上反復涂抹鹽和酸...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瑪是藏語音譯,是一種宗教舞蹈形式,蒙古族稱之為“查瑪舞”。明萬歷六年(1579年)由西藏傳入內蒙古地區并得到發展,現分布在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蒙古族生活的諸多地區。 查瑪舞分為祭祀查瑪、米拉查瑪、...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莜面是大青山地區人民群眾最喜愛的食品之一。位于大青山腳下的武川縣是全國出名的莜麥產地,武川人食用莜面歷史悠久。莜面也是“武川三寶”之一。 是百姓的家常美食。 莜面制作工藝上有搓、推、捏、壓等,制作簡便,花樣繁多,有搓條條、推窩窩、捏...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駱駝是蒙古族最旱馴養的動物之一。它同馬一樣為蒙古族的生存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了所以蒙古族視駝為生活的源泉、精神的支柱,崇拜它、祭祀它。在春暖返青,駝群繁殖的季節,蒙古族會舉行駱駝祭火儀式,祈盼駝群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榆鼓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樂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經過數代民間藝人的加工、提煉、修飾和創造,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演奏技法都在逐漸完善。 榆鼓因制作時要用牛皮蒙鼓,所以也稱牛皮大鼓。又因它的直徑大的可達兩米,像個碾盤,所以也稱碾盤大鼓。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植物染色是指從植物中提取色素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 是中國傳統的織物染色方法。植物色素主要來源于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莖、葉、果實、種子、皮、根等。 準格爾旗的地毯植物染色工藝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末期,地毯編織工藝傳入該地區,隨后便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人民在游牧過程中,為了便于區別自己宗族、氏族、部落以及個人家庭的牲畜,用燒紅的印子在牛、馬、駱駝等身上烙上印記。有了這種印記,就不會使自家牲畜與他人的混雜難分,若遇風雪災害等,也可憑印記找回走散的牲畜。之后,蒙古族逐步形成了具有馬...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溫克族薩滿舞是薩滿在祈神、祭祀、驅邪、治病等活動中表演的舞蹈,是與鄂溫克人原始狩獵和漁獵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的一種文化形式,現在主要分布在根河市滿歸鎮以西17千米處的敖魯古雅民族鄉、阿龍山地區的阿北林場、嘎拉雅林場、...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娜若·卡吉德瑪》為佛教密宗祭神舞蹈,流傳于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下瓦房善通寺,據今有約200年的歷史?!赌热簟た卢敗芳郎裎璧赋T谝髡b《娜若·卡吉德瑪》經卷時于大殿經堂里表演。 藏傳佛教密宗樂舞《娜若?卡吉德瑪》以紛繁多變的“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魯太平鼓舞最早分布在通遼市西部開魯縣各鎮場,現在集中在開魯鎮。太平鼓舞約在200多年前由遼寧的彰武、朝陽等地傳入哲里木盟(今通遼市),后流傳到開魯等地,成為蒙古族、滿族、漢族民眾共同喜愛的民間娛樂性舞蹈之一。開魯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一帖膏藥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北京人王尚德創建。清末,第六代傳人來到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開分店。1953年,第七代傳人王麒呈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研制出新一代膏藥,并在1995年注冊了“王一帖”商標。數百年來,王一帖膏藥保持了自...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日蘇拉乎術蒙古語意為披羊皮療術,是蒙醫傳統療法之一,有史料依據的傳承可追溯到13世紀,現流傳于鄂爾多斯民間。 治療方法:首先,宰殺羊之后,趁熱掏開色布蘇(羊肚),患者脫衣坐在上面;其次,用羊腎堵住患者兩耳,頭上置放用哈達包好的熱回...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寶石柱,男,蒙古族,1910年出生于遼寧省北票市黑城子。寶石柱自幼拜旺其嘎為師學習民間美術。清朝末期,他在奈曼旗的綽吉廟、和碩廟、博日和碩廟、衙門廟、大沁廟等廟宇雕塑了幾千尊泥佛,繪制了萬余幅壁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寶石柱于1...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斡爾族刺繡具體起始年代已無法考證,但從達斡爾族以鹿、狍子等動物的筋搓成細線、用獸骨鑿制成頂針來看,這種刺繡藝術應該始于狩獵時代。清代,中原各種文化逐步傳入達斡爾地區,達斡爾族開始使用棉線和鋼針。早期,達斡爾族刺繡多用在皮毛制品上,隨著...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通遼市開魯縣、興安盟突泉縣等地是多民族雜居、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區。各民族的民間工藝互相融化,取長補短,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風味濃郁的民間剪...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炕圍畫是人們用作裝飾住宅的一種藝術形式。居民住宅內的土炕是人們休息和取暖的設施。人們將被褥疊放于炕角,因怕被褥被墻身弄臟,便圍繞墻面刷約70厘米高的圍子,俗稱“炕圍子”,又叫“腰墻子”。 畫匠在上面畫上各種樣式的花邊、圖案,再刷兩層清漆...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追根溯源,相傳在堯舜時代,地處黃河流域的地區常因黃河決口,天災人禍不斷,當時人們為避災禍、求平安,常常捕殺獵物,敬天地求神靈,后來,為了節約,便用面粉調和后捏成豬、羊等造型代替活物,即所謂“花供”,也...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項目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簡稱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鄉)境內。 圖什業圖王府服飾、刺繡起源于清代,是圖什業圖王府世襲傳承的一種蒙古族傳統美術技藝。 圖什業圖親王共傳世15代。第15代圖什業圖親王以及王府的生活...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骨雕是以牲畜各部位的骨頭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制成的工藝品,是民間傳統雕刻藝術。在漫長的歲月中,草原先民們在生產力極其薄弱的條件下,同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搏斗,為了謀求生存,就地取材,創造了很多日用品。隨著歷史的變遷,多數骨雕從日用品逐漸演變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家泥塑遠近聞名 。武家祖籍為山西忻州,于清乾隆初年走西口到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從事農業及畫匠手藝,農閑時,以其畫油、泥塑、裱等手藝走村串戶,維持生計。為了養家糊口,在泥塑的基礎上,武家又發明開發了捏泥人(俗稱泥娃娃),出售供兒童玩耍。2...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扎魯特版畫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由扎魯特旗魯北鎮的莫日根先生首開先河,又經三代發展不斷壯大,現已成為扎魯特版畫文化品牌之一。 扎魯特旗版畫作品以樸實、粗狂為基調,反映現實生活,主題鮮明,語言質樸而豐富,帶有獨特的底蘊和韻味。在此基...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敖魯古雅鄂溫克狩獵民族傳統醫藥是當地獵民從祖先習得和繼承的極其豐富的傳統醫藥知識,分布在根河市五峰山、得耳布爾、滿歸、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民族鄉。 大興安嶺密林里生長的植物中,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有近百種。獵民能夠炮制加工的動物藥材有鹿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創造了具有扎魯特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蒙古族刺繡就以其絢麗多彩和風格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扎魯特刺繡具有濃郁的歷史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點。扎魯特刺繡源于元朝,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上,元朝時期...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赤銅的炮制方法是根據蒙醫藥理論,依照藥材性質實施的傳統再加工技術。19世紀初,蒙醫藥學家贊布拉道爾吉所著《無誤蒙藥鑒》中就有赤銅的圖案、形狀描述、制取銅銹方法的記載。 將赤銅錘成薄片后,剪成小塊置砂鍋中與等量的沙棘在水中煎煮1~2個...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轉是中國東北地區的走場類曲藝、地方戲,是廣泛流傳于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的戲曲形式,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風柳、春歌、半班戲、雙條邊曲等。二人轉融合了東北秧歌、民間說唱蓮花落、戲曲、東北民歌、笑...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臺是以民歌為母體,向歌舞、曲藝、民間器樂曲、戲曲衍化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山西、陜西、河北等部分地區均有分布。這種表演加說唱的藝術品種形成于走西口的歷史過程中,是土默特右旗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種之一。 二人臺不僅...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路梆子又稱晉劇,是梆子腔系重要劇種之一。中路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陜西、內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區。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隨中路商人遠足包頭和歸化等地,逐漸在呼和浩特生根發芽,流傳至今。 呼和浩特中路梆子的唱腔體系、曲式結構、板...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傳統剪胎發習俗是蒙古族“人生三宴”(去發宴、婚禮宴和葬禮宴)之一。剪發禮是蒙古民族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重大禮儀,不同地區舉辦剪胎發的年齡不同,一般是在3、5、7歲的奇數年齡進行。烏拉特人的生活中有三件神圣的物件,一是圣火,二是圣...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祝壽儀式是蒙古族人生禮儀民俗中一項獨特的禮儀形式。蒙古族過本命年習俗由來已久,嬰兒周歲以后,每隔十二年為一個本命年,即每逢13、25、37、49、61、73、85歲的正月需舉辦相應的本命年儀式。過本命年祝壽儀式大致要分青少年、青壯年和高...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戲。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傳統群眾性文體娛樂盛會。 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過盛大的那達慕。鐫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1225年,為慶祝蒙古軍西征勝利...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城寺位于敖漢旗四家子鎮的牛夕河村,由清朝乾隆皇帝替身喇嘛扎西日布于1761建造。相傳,寺廟存放的隕石是乾隆皇帝親賜的,由此,寓信仰與民風為一體的祭星活動便開始興起。后雖經世代變遷,祭星活動卻從未中斷過。目前,青城寺祭星活動已經延續了近...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尼特服飾保留了古樸自然的風格,成為蒙古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尼特袍服有四道滾壓馕兒和四道連排的扣袢兒。蘇尼特靴子的紅色靴幫、靴筒和刺有花紋圖案的翹尖皮靴為其顯著特點。 蘇尼特服飾主要包括袍子、腰帶、靴子、配飾四個部分。 ...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古斯鄂溫克部也叫哈木尼甘鄂溫克。由于狩獵和游牧生產方式,他們有身著長袍的習俗,并形成自己的特點。 通古斯鄂溫克人喜歡穿長袍,四季都以長袍為主。他們喜歡用藍色或綠色布料來縫制袍服,因為藍色象征藍天,綠色象征著大地。通古斯鄂溫克中老年...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薩滿信仰是人類社會原始信仰的晚期形式,滿—通古斯語族把專司宗教祭祀活動的巫師稱為薩滿。 薩滿信仰起源于遠古時代,至今還保留著明顯的遠古印跡。從薩滿的崇拜自然、崇拜動物、崇拜祖先可以看出,它是人類與自然進行生存搏斗的產物;是我國北方民...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婚禮禮儀是以嚴格的程序、縝密的規則來進行的結親禮儀禮俗。烏拉特后旗傳承了非常完整的烏拉特婚禮習俗。烏拉特婚禮包括提親(求婚)、訂親(雙方要商定“瑪拉萌格”——彩禮之一,男方報答哺乳之恩)、娶親(女方宴會、搶帽子、拜火、拜長輩、男方...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拉特,意為能工巧匠。早在明代后期,烏拉特部落就以精湛的服飾制作技藝享譽草原,形成烏拉特服飾男裝雍容華貴、女裝典雅細膩的特點。烏拉特袍服特點主要在于款式、鑲邊兒和顏色選擇上。長袍分開叉和無開叉兩種,開叉的下擺稍窄,無開叉則寬松肥大。男子...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珠穆沁婚禮習俗源遠流長,其特點是禮節多、講究多。其程序有放哈達定親、選定日期、男女雙方向各自親朋好友發出邀請、接親、婚禮、送親、回門等數十個程序。 婚禮當天,接親隊伍首先要圍著女方家的蒙古包轉三圈,在門前經過善于辭令的祝頌人,雙方...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阿拉善左旗東北部的廣大地區,生活著一個獨特的民族群體,他們有別于其他蒙古族信仰喇嘛教,而是信仰伊斯蘭教。這一族群被學者們稱作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穆斯林。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東北部的敖倫布拉格、巴彥木仁、烏素圖等蘇木,占當地...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興畜節,蒙古語為瑪力銀新,意思是牲畜的新年,是蒙古族游牧民族傳統習俗。沒有固定日期,大體在正月末二月初舉行。以每個村落為單位,選擇一處草牧場給牲畜過新年。 克什克騰旗達爾罕興畜節定在每年正月十二,主要內容為查看膘情,評選頭畜,誦念祝...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白銀鑒·準格爾召廟志》記載,準格爾召始建于明朝天啟二年,即公元1622年,次年主體建筑經堂佛殿竣工,歷經明、清、民國時期的不斷擴建修繕,規模逐漸擴大。準格爾召以其規模宏大、做工精巧的寺廟殿堂,美輪美奐的彩繪雕塑,神秘多姿的佛事活動和...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燜湯療法是蒙古族特有的食療方法,流布于錫林郭勒盟及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一帶。燜湯是蒙古族自古常用的貴重補品,元明時期發現其醫療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壯養補元,以人參羊肉湯為上?!鼻宄两?,諸多蒙醫在燜湯中配以藥物來治療疾病。 其...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羊下頜骨刮痧是蒙醫治療頸椎病的傳統療法之一,長期以民間經驗形式流傳于鄂爾多斯西部,有史料依據的傳承關系可追溯到16世紀。 “查干胡英”病為頸部受風寒,使“白脈”不通表現出的綜合癥?;颊咴缙诟械筋i部難受、僵硬、酸脹、疼痛,有時伴有頭痛...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醫五味阿爾汕療術又稱五味甘露藥浴療法,是蒙古族傳統醫學五種療術之一,在“四部醫典”、《甘露點滴》、家傳手抄《驗方劑》及蒙醫專家巴·吉格米德《蒙醫歷史》等多部書中都有記載,流布于內蒙古、青海和新疆等地,以烏審旗應用最為廣泛。 此療法...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醫震腦療法,蒙古語稱道木那哈療法,是蒙古族以震動手法治愈腦震蕩的傳統特殊療法,分布于整個鄂爾多斯市。本療法有史料依據的傳承可追溯到13世紀,長期以來以經驗形式流傳在民間。 該療法以“以震治震,震靜結合,先震后靜”為臨床指導思想,根...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獸醫是中國傳統的以防治動物疾病和動物保健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獸醫學。千百年來流傳于多倫縣的民間中獸醫是傳統中獸醫學的杰出代表。多倫縣民間中獸醫使用的明代喻氏兄弟編著的中獸醫經典《元亨馬牛駝經大全》,以精美的插圖和瑯瑯上口的歌訣,將馬、牛...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子宮復位法是傳統蒙醫在“器官因震移位則應以震來復原位置” 的思想指導下形成的震療方法。有史料依據的傳承可追溯到13世紀,現流傳于鄂爾多斯地區。 治療時患者仰臥位,腹部用酒按摩后用軟布條包扎腹部,置木板于腳心,用錘敲打數次。然后兩膝關...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酸馬奶(蒙古語稱作策格)療法是蒙醫傳統飲食療法?!睹晒琶厥贰肪陀薪o受傷大出血昏厥的人喝酸馬奶救治的記載?,F分布于內蒙古大部及新疆部分地區。 錫林郭勒盟地區每年夏季,牧戶普遍擠馬奶,發酵制成酸馬奶,此段時間稱策格奈林查嘎(飲馬奶酒的歡...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亞蘇阿日善又稱骨浴,是蒙醫利用馬、騾骨頭的藥效作用,使人體的外部浸漬以達到防病治病的傳統療法。根據史料,13世紀即有蒙古族開展藥浴的記載?,F分布于鄂爾多斯地區。 施治方法是用6-8歲的馬(或騾)骨,在水中慢火熬制8小時后入浴,浴療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祖祖輩輩以游獵為生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族獵民,有著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創作了大量與森林和狩獵有著密切關聯的音樂,涉及生產勞動、社會交往、愛情婚姻、歌頌生活、抨擊邪惡等內容。如《傳統小調》《養鹿姑娘》《敖魯古雅搖籃曲》《祈求》《古佳耶》《...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爾,又稱抄兀爾,蒙古族拉弦樂器,產生于13世紀蒙古草原。早在14世紀成書的《成吉思汗箴言》中,就有關于成吉思汗時代民間和宮廷里演奏潮爾的記載。 潮爾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外弓弦樂器,聲音渾厚、悠揚。先民在祭祀、慶典、婚宴、那達慕、民間...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18世紀初,烏拉特地區隨著宗教信仰的盛行,民間文化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廟宇高僧喇嘛利用這種具有特殊影響力和感染力的民間歌曲,將宗教教化以歌曲的形式來傳播,影響百姓的精神領域。梅力更廟三世活佛羅布桑丹碧扎拉森(1717—1766年),在烏...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察哈爾民歌起源于元代,后由宮廷音樂逐漸轉向民間,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察哈爾部地域特征的民歌體裁。察哈爾民歌主要分布在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正藍旗、鑲黃旗、太仆寺旗,烏蘭察布和呼倫貝爾部分地區。 察哈爾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抒情豪放、優美...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達拉特希魯格道是流傳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展旦召、柴登、蓿亥圖一帶的一種古老的蒙古長調歌曲。19世紀末在中原農耕文化的影響下,隨著大量漢族移民北遷草原,蒙古族生活地區以牧為主的單一經濟形態逐步向牧業、農業、半農半牧多種經濟形態并存的局面轉...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科爾沁敘事民歌通常簡稱為科爾沁民歌,主要分布于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敘事民歌的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在中國民歌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科爾沁敘事民歌以其音樂段落短小,節奏明快,內容切實、貼近生活,便于演唱等特點,深受科爾沁地區人民的喜愛。...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甘蘇廟樂是清代經由甘蘇廟(又稱甘珠爾廟)傳承下來的傳統音樂,是迄今為止喀喇沁旗乃至赤峰地區保留下來的唯一的一種寺廟音樂,在清代喀喇沁旗乃林鎮一帶廣泛流傳。 乃林鎮甘蘇廟位于喀喇沁旗乃林鎮甘蘇廟村,始建于清朝康熙中期,因由西藏迎請金字...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爾道是蒙古族古老而獨特的一種多聲部民歌演唱形式,又稱阿巴嘎潮爾。它由兩人以上的男性歌手用渾厚的喉音演唱。它完全是用嗓音發出不同的音和音色,調整口形,胸腔共振,產生雙音同度和8度的奇妙的和聲效果。 潮爾道莊重肅穆,含義古樸,哲理深刻...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察哈爾阿斯爾音樂主要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地區。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作為原察哈爾部落的腹地,周邊是察哈爾部落4個旗、5個牧群所在地,是此音樂流傳最為廣泛和集中之地。 察哈爾阿斯爾音樂早期繼承了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精華,廣泛吸收了滿、漢...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臺牌子曲,簡稱牌子曲,是我國北方民間音樂的重要流派之一。二人臺牌子曲是二人臺音樂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獨立于二人臺唱腔之外的器樂曲。廣泛流傳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以及山西、陜西、河北北部地區,是以晉冀陜北部地區為主的內地農耕文化與塞外土默...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蘇尼特長調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發源于蘇尼特部民眾日常的生產生活,是植根于人民生產生活土壤的一種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遼闊的草原、秀麗的山川和清澈的泉水賦予了蘇尼特長調旋律優美、曲調明快的特點。明朗的、優美的旋律,悅耳的聲音是蘇尼特長調歌曲與其...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胡是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民間傳統樂器。據史書記載,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四胡就已在蒙古草原上流行,清朝末年盛行于科爾沁草原,近現代廣為流傳,并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四胡演奏家。 四胡由共鳴箱、琴筒、琴桿、弦軸、山口、琴碼、琴弓等部件構成。共鳴箱...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格薩(斯)爾》是蒙藏兩個民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是蒙藏人民智慧的結晶?!陡袼_(斯)爾》的內容豐富,結構宏偉,卷帙浩繁,氣勢磅礴,是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長的英雄史詩。它共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代初期,大批漢族農民“闖關東”來到敖漢地區,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而且農耕文化的說唱藝術對敖漢民間故事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殊的地理環境、經濟形態、文化背景和歷史條件等構成了當地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性。敖漢的...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敖魯古雅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一個分支,“敖魯古雅”在鄂溫克語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 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傳統上以狩獵為主。他們大約在1700年以前從列拿河一帶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使鹿生活。由于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在生活、生產中大量使用馴...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格德爾》是在巴林廣為流傳的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口頭詩?!渡掣竦聽枴返漠a生時期、產生地點、產生的歷史條件確定了其政治色彩和文化特點。 沙格德爾其人生于公元1869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右旗人。他出身貧困牧民家庭。7歲到林東召廟當喇嘛。...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突泉縣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西南部,自然環境優美、人文環境和諧。突泉縣山巒起伏、相互重疊,大大小小的山非常多。這里的很多山都有自己的古老傳說,人們將其口耳相傳,保留至今。其中,老頭山的傳說最為有名。據縣志記載,老頭山...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托克托縣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據考證, “托克托”是由蒙古語“脫脫”轉化而來,“脫脫”為北元時土默特首領阿勒坦汗的義子之名,因“脫脫”曾率部駐牧于此,城名...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說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是勞動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人們愿望、要求和理想的反映。它的結構簡單,語言通俗,形式生動活潑、親切自然,簡明易記,以敘述語言為表現手段。它所述的事件人物大多具有某些不平凡之處,具有歷史性而又不簡單地等同于歷史。由...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岱日拉查意為“對口爭辯辭令”,是蒙古族傳統曲藝的一種,源自蒙古族古老的“斯其勒胡藝術”(語言斗智藝術),現流傳于通遼市、興安盟等地。 岱日拉查在表演上分為扎達蓋岱日拉查(論戰式爭辯辭令)和比圖岱日拉查(謎語式爭辯辭令)兩種, 內容涉...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來寶,漢語意為連韻說唱,是蒙古族曲藝形式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獨具特色的藝術之花。 好來寶流傳于內蒙古各地,用蒙古語表演。據史料記載,公元12世紀初就有了完整的好來寶藝術形式。蒙古族分散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促成了“一個人、一...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祝贊詞是蒙古族傳統的民間文學體裁之一,也是蒙古族祝詞、贊詞、祭詞和召喚詞等的一般統稱,是產生于古代的韻文形式。古代人認為世間的一切都由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神靈支配,要得到溫飽和安寧,必須求助于神靈的保佑和恩賜。因而他們用最好的食物供奉...
-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俄羅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耶穌復活節”,俄語稱“巴斯克節”。其隆重程度不亞于漢族的春節。在節日到來之前,人們開始忙碌,室內粉刷一新,圣像龕前精心布置、裝飾。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風味、不同造型的糕點。點心中有一種呈圓柱狀的大蛋糕,俄語稱“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此蛋糕是敬...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蒙古族服飾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甘肅、青海、云南等省、自治區的蒙古族聚居區域。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在元代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奢華艷麗、氣勢恢弘、華貴考究的服飾。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素有“駝鄉”之稱,這里獨特的地理環境為雙峰駝的生存和大規模牧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長期的牧業生產實踐中,駱駝逐漸成為阿拉善和碩特、土爾扈特蒙古族牧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在此前提下,阿拉善的駝具制作工藝不斷趨于精細,制品種類日益繁多,形成了一套...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定居于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民族鄉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狩獵民族,歷史上以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他們常年居住在大山的密林深處,被稱為“中國最后的狩獵部落”。 鄂溫克人擁有中國唯一的馴鹿種群,是馴鹿唯一的飼養者,史稱“使鹿部”。在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敖魯古雅鄂溫克狩獵...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抬閣又稱“抬角”、“抬歌”、“高抬”、“撓閣”、“腦閣”、“高裝”等,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閣起源于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后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流傳過程中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閣活動中由數名兒童扮作古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梅日更召信俗是在內蒙古地區寺廟用蒙古語誦經祈福而形成的融民眾信仰儀式與民俗活動于一體的文化空間。 梅日更葛根是18世紀蒙古文化史上杰出的學者、精通佛教理論的大師。1677年,在黃河北岸“海日圖”(現達拉特旗境內)建立一座藏傳佛教寺廟,稱“梅日更葛根召”,即今位于包...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爾多斯婚禮發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時期。15世紀,隨著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爾多斯境內的甘德爾敖包上,蒙古族的鄂爾多斯婚禮便以其特有的儀式程序流傳在鄂爾多斯民間。鄂爾多斯地區至今仍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鄂爾多斯婚禮的儀式程序,并使其發展演變成為一種禮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婚禮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特殊的形式表現出蒙古人粗獷、豪爽、勇敢、智慧、勤勞、善良的民族性格。蒙古族分布地域廣闊,因居處地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禮儀式。傳統婚禮在蒙古包內進行,在婚禮中,民族傳統服飾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展現。各地婚儀大同小異,展示騎術是其中一大特色?;槎Y過程往往伴隨著形式多...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婚禮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特殊的形式表現出蒙古人粗獷、豪爽、勇敢、智慧、勤勞、善良的民族性格。蒙古族分布地域廣闊,因居處地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禮儀式。傳統婚禮在蒙古包內進行,在婚禮中,民族傳統服飾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展現。各地婚儀大同小異,展示騎術是其中一大特色?;槎Y過程往往伴隨著形式多...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群眾性盛會,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具有代表性。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多半選擇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七八月份舉行。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藝”——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習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意為“堆子”,以石塊堆積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形,高低不等。 /&g...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成吉思汗陵是歷史偉人成吉思汗英靈供奉之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原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霍洛蘇木,這里具有獨具一格的成吉思汗傳統祭祀活動。成吉思汗1227年病逝后,按照當時的習俗實行了秘葬。蒙古族為了紀念自己最杰出的領袖,在漠北高原建立了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即八座可以移動的白色蒙古包),...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蒙醫正骨療法是這里豐厚文化遺產中的代表。 蒙古族是馬背民族,經常會遇到跌傷和骨傷,蒙醫正骨療法應運而生,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正骨醫生。蒙醫正骨療法基本內容有: 三診:望、問、切。做到手摸心會...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醫正骨術是蒙古民族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其中以科爾沁正骨術尤為突出。蒙醫傳統正骨術源自民間,在科爾沁地區,蒙醫整骨以薩滿醫的形式保存和流傳下來,形成獨特的科爾沁蒙醫正骨術。20世紀70年代,科左后旗作為科爾沁蒙醫正骨術發源地,建立一所蒙醫整骨醫院,從而,蒙醫整骨技術從民間走向了正規醫院,...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醫藥學是蒙古族世代積累并延傳下來的科學結晶。它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獨到的臨床療效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蒙醫藥學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地區、東北三省、青海、新疆、甘肅、北京等地區。 蒙醫藥學在大內科范圍內對消化、肝膽、心血管、呼吸、泌尿系統和腦血管意外等慢性疾...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漢時期就以“穹廬”、“氈帳”等名稱見之于我國史籍,從清朝開始以滿語音譯和意譯的方式改稱“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頭、毛繩、氈子三位一體的材料,“套腦”(天窗)、“烏尼”(傘股式輻射的椽子)、“哈納”(網格狀木圍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漢時期就以“穹廬”、“氈帳”等名稱見之于我國史籍,從清朝開始以滿語音譯和意譯的方式改稱“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頭、毛繩、氈子三位一體的材料,“套腦”(天窗)、“烏尼”(傘股式輻射的椽子)、“哈納”(網格狀木圍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漢時期就以“穹廬”、“氈帳”等名稱見之于我國史籍,從清朝開始以滿語音譯和意譯的方式改稱“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頭、毛繩、氈子三位一體的材料,“套腦”(天窗)、“烏尼”(傘股式輻射的椽子)、“哈納”(網格狀木圍墻)...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拉善烤全羊是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地區特有的美味佳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成為阿拉善王府宴席上的珍品。其烤制方法系由蒙古族傳統的烤羊技藝發展而來,是游牧民族智慧的產物,在我國飲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阿拉善烤全羊以色、香、味、形俱佳而聞名,它所采用的原料為土種綿...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拉弦樂器包括潮爾、馬頭琴、四胡。潮爾形制類同馬頭琴。馬頭琴多用于獨(領)奏、重奏、合奏,以及與交響樂隊、管弦樂隊協奏。在陶力的演唱中,馬頭琴還常常是演員手中的道具。四胡不僅為蒙古族說唱類唱腔伴奏,也可在民樂隊和混合樂隊中擔任重奏、齊奏、合奏和獨奏,并可以彌補民樂隊高音區之不足。 <b...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馬具制作經驗,出現了眾多的馬具制作匠師,精湛實用的馬具制作工藝已成為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具制作融木工、刺繡、皮毛、金屬等工藝于一體,在蒙古族傳統手工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馬鞍用柳木、榆木等打造而成,籠頭、馬鞍、馬鞭、繩索等的制造采用...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倫春族獸皮制作技藝是我國北方游獵民族獨特的手工技藝,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鄂倫春族人世代以游獵為生,長期食獸肉、衣獸皮,在此過程中創造了極具特點的獸皮手工技藝。鄂倫春族獸皮制作技藝的工藝流程包括皮張采集、鞣皮、拼剪縫合、染色、紋飾、刺繡等,生產的成品按用途可分為服飾、生活用品、宗教用具等類...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工羊毛栽絨地毯織造技藝是我國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藝,它將羊毛線盤繞起來打成結扣,栽在由經緯棉線交織而成的地毯底基上,以形成高出的絨面。我國以羊毛線編織地毯約始于新石器時代,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泊地區和民豐縣漢墓出土的雙股羊毛線栽絨地毯來看,東漢時期地毯編織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宮廷和富豪宅...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溫克民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他們居住的大興安嶺地區到處都是枝繁葉茂的白樺林,為樺樹皮制品提供了豐富的生產資源。 鄂溫克族樺樹皮制作工藝有著獨特的制作方法。制作的第一步即是選擇樺樹皮原材料。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剝取樺樹皮的最佳季節。選材首先需選擇樹干筆直、樹面比較光澤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樺樹皮制作技藝是我國北方游獵民族的獨特手工技藝,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額爾古納左旗(根河市)和黑龍江流域均有這門技藝流傳。 古代北方游獵、游牧民族如東胡、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都有過制陶時代,而鄂...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勒勒車是蒙古式的牛車,又名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聲音。勒勒車是為適應北方草原的自然環境和蒙古族生活習慣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現在東烏珠穆沁旗及其周邊地區依然可見。 勒勒車的起源可上溯到《漢書》所記載的“轅輻”。從秦漢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兩千...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勒勒車曾經是蒙古族用途最廣的交通工具。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的勒勒車制作技藝歷史悠久,目前仍保留著完整的工藝流程。 勒勒車由車架子、車輪和軸鞍三部分構成,多采用樺木和榆木等質地堅硬的木材制作。車架子由2根轅木、9根橫撐、8根豎撐和2根車廂蓋構成;車輪由1根軸、2個車轂...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民族以精騎善射聞名于世,制作弓箭是古代蒙古族最重要的手工技藝之一,蒙古傳統角弓制作技藝廣泛分布于蒙古各部落,過去每位蒙古族男人都會制作弓箭,并將手藝世代相傳。 蒙古傳統角弓的制作,主要包括選材、取料、加工、組合成弓四大步驟。角弓的選材取料是制作良弓的前提與基礎...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包頭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剪紙的一種,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包頭及其周邊地區。 多民族聚居的包頭及周邊地區,各民族的獨特文化與風俗人情互相融合,取長補短,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傳統。傳統的包頭民間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風格特征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互相影響交...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林格爾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游牧經濟和農耕經濟在這里長期共存,形成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水乳交融的地域性獨特發展景觀。和林格爾剪紙即在這片土地上廣泛流傳,它由勞動婦女群體創造,既深深扎根于草原,又吸納了中原農耕文化的內容。 和林格爾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與當地...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溫克搶樞是一項傳統民間體育競技游戲,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流傳?!皹小倍鯗乜苏Z為“銷子”,是指游牧民族所用勒勒車車軸上防止車輪脫落的加固式木制卡銷?!绑w能”在鄂溫克語中有“搶”的意思,因此搶樞鄂溫克語又稱為“樞體能”。 搶樞特別適合在山區、草原的游牧生活中舉行,如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衛拉特蒙古族獨創并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是烏日斯那達慕盛會中體育比賽的主要項目之一,是蒙古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沙力搏爾式摔跤在阿拉善盟各蘇木鎮和新疆、青海、甘肅的部分蒙古族聚居的地區廣為盛興。 根據世代相傳的“朝力布爾”系法和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民族傳統棋牌游戲種類多,目前搜集整理比較完整的有蒙古族象棋、布古、吉日格、塔木英巧吉、哈日查蓋敖尼蘇、扎古大呼、沙蓋、諾日布等十幾種。蒙古族傳統棋牌游戲文化的代表蒙古族象棋,有悠久的歷史,在祖國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北方蒙古高原的古代少數民族在長期流動生活和征戰中形成的最具...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據史料記載,唐代盛行“步打球”運動,這種運動與當代的曲棍球運動極為相似。步打球在遼代依然盛行,《遼史》中稱為“擊鞠”,下端彎曲的擊球棍稱為“月仗”。隨著時間的流逝,此項運動后來在我國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而在達斡爾族中得到了傳承與發展,現在這種曲棍球競技運動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搏克”為蒙古語,意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的體育項目。搏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初期開始盛行,元代廣泛開展,至清代得到空前發展?,F在蒙古自治區各地尤其是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來寶意為“連韻說唱”,流傳于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及周邊地區,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的產生與蒙古族人分散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好來寶的表演主要有“當?!焙脕韺?、“代力查”好來寶和“額樂古格”好來寶三種形式?!爱敽!焙脕韺毤磫慰诤脕韺?,其中又可分為古代無伴奏訴...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烏欽是達斡爾族曲種,也稱“烏春”,意為“民間敘事詩”,它用達斡爾族語演唱,廣泛流傳于嫩江流域的達斡爾族群眾中。烏欽多表現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反抗壓迫、教誨勸誡等內容,一篇作品短則幾段,長則上百段。這個少數民族曲種沒有固定的吟唱調,但演唱風格豐富多樣,有的低沉雄渾,有的歡暢明快,有的傷感哀婉。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力格爾”是蒙古語,意為“蒙語說書”,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一直在內蒙古自治區及相鄰的東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廣泛流傳。內蒙古通遼地區的雅步干烏力格爾是烏力格爾的一個分支,長期流傳于科爾沁草原的蒙古族民眾之間。 雅步干烏力格爾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于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采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干...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于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采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干...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轉是一種用東北方言說唱表演的民間曲藝形式,由東北大秧歌與蓮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廣泛流傳。 二人轉表演以兩人及多人唱敘演出的“雙玩意”和“群唱”為主,也有由演員扮演角色的“單出頭”和“拉場戲”形式?!半p玩意”...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巴林左旗皮影戲源于河北灤州,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在皮影戲演唱的實踐中,藝人們為適應民族雜居群眾的審美需要,主動將當地民族民間藝術融入其中,蒙古族藝人也參加到皮影藝人行列。左旗皮影戲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也是民族間情感相互交流,文化相互學習、認知的過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皮影戲...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路二人臺是一種集說唱、舞蹈、表演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被世人俗稱為“蹦蹦兒”、“玩意兒”等,形成于民國初年,20世紀50年代始稱“東路二人臺”。流布于內蒙古卓資山以東的烏蘭察布市以及與內蒙古毗鄰的河北省張北、尚義、康保各縣及山西省大同、陽高等地。 文、武場,并有...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臺是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和晉北、陜北、河北張家口等地的民間小戲。其原始曲調為當地的民歌,如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漢族民歌演變的唱腔【打櫻桃】、【壓糕面】、【打后套】等,由晉北民歌演變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簾】等,由陜北民歌演變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繡荷包】等,...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路梆子也稱“山西梆子”、“晉劇”,清末民初傳入內蒙古地區。中路梆子傳入內蒙古地區后,融入了晉白、京白和當地的方言,表演質樸,扮相純美,唱腔激越粗獷,曲調婉轉動聽。常演劇目有二百多出,代表劇目有《打金枝》、《白毛女》、《嘎達梅林》等。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黨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溫克族薩滿舞是薩滿(即巫師)在祈神、祭祀、驅邪、治病等活動中表演的一種祭祀性的舞蹈,也是祈神佑民的一種巫術活動,由男女巫師分別表演。 薩滿舞的表演程序一般有祝禱、請神、神附體、送神等部分。表演時,薩滿頭戴鹿角帽或熊頭帽,多模擬動物的形象姿態。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瑪原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堅定信念、阻止邪惡誘惑而舉行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后逐漸演變成一種包含舞蹈、音樂、詩歌、美術、油塑、木偶等的綜合性宗教藝術。它隨著宗喀巴所創建的黃教傳入內蒙古,在內蒙古流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查瑪有跳、唱、念、打等動作。...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代舞發源于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于明末清初。當時庫倫體制是“政教合一”,寺廟林立,僧侶眾多。清朝中期,各地闖關東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它因地而異,有“阿罕伯”、“郎突達貝”、“哈庫麥”、“哈根麥勒格”等幾種不同稱謂。 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嫩江流域的達斡爾族聚居區,“魯日格勒”舞是對其民間舞的統稱,多為婦女表演的自娛性舞蹈。據考證,“魯日格勒”的漢語意思為“燃燒”...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達斡爾意為“開拓者”,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市。達斡爾族民間音樂有山歌、對口唱和舞詞等多種形式,以音調熱情奔放,委婉多變,節奏鮮明,節拍嚴整見長。 扎恩達勒是達斡爾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主要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溫克族民歌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氣息。它似歌似詩,有長有短,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較長的則稱為故事歌。鄂溫克族民歌往往觸景生情,即興填詞,很多歌曲都是用同樣曲調在不同場合填上不同的詞來表達當時的喜怒哀樂之情。 鄂溫克族傳統民間歌曲《母鹿之歌》又名《狍子之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的呼瑪、遜克、璦輝、嘉陰等縣,鄂倫春族民歌曲調和風格十分多樣,往往即興填詞,隨編隨唱。這些民歌以“贊達仁”即山歌的曲調為主,高亢圓潤,略帶顫音?!百澾_仁”的演唱方式有對唱、重唱、獨唱、合唱等,演唱中常雜以“那依耶”、“希那...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拉特蒙古族民歌主要流行在四個地區:烏拉特前、中、后旗牧區及包頭西部蒙古族居住區,這四個地區的民歌風格各不相同。新中國成立后,近鄰鄂爾多斯民眾大量涌入烏拉特中、后旗,民歌內容和唱腔、旋律等演唱風格隨之有所改變,而烏拉特前旗牧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古老烏拉特原生態民歌獨特的風韻。 /&g...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節奏自由、情感細膩、曲調高亢、悠揚婉轉、回味深長。它可分為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兩類,長調民歌一般以蒙古語演唱,篇幅廣、氣息長、情感深,顫音運用細膩獨特、曲調悠遠,旋律、唱腔體現出草原民歌遼闊、粗獷的特色;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混居的半農半牧地區,多用漢語演唱,篇幅短小,節奏齊整...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節奏自由、情感細膩、曲調高亢、悠揚婉轉、回味深長。它可分為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兩類,長調民歌一般以蒙古語演唱,篇幅廣、氣息長、情感深,顫音運用細膩獨特、曲調悠遠,旋律、唱腔體現出草原民歌遼闊、粗獷的特色;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混居的半農半牧地區,多用漢語演唱,篇幅短小,節奏齊整...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節奏自由、情感細膩、曲調高亢、悠揚婉轉、回味深長。它可分為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兩類,長調民歌一般以蒙古語演唱,篇幅廣、氣息長、情感深,顫音運用細膩獨特、曲調悠遠,旋律、唱腔體現出草原民歌遼闊、粗獷的特色;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混居的半農半牧地區,多用漢語演唱,篇幅短小,節奏齊整...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漫瀚調流傳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準格爾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清代末年,漢人大量涌入準格爾旗,這一區域迅即成為蒙漢混居地帶。在長期共處的過程中,蒙漢兩族群眾在生產、生活和文化藝術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漫瀚調即是在民間音樂交流中出現的,它以蒙古族短調民歌為母體,將漢族民歌融入其中,最終形成獨特...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爬山調也稱“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一種短調民歌。爬山調的藝術風格源于古風,可以在《詩經》里找到源頭,同時它也深受《敕勒歌》、《木蘭辭》等北朝民歌的影響。 爬山歌具體的產生時間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據記載,當時綏遠城將軍放墾土地,大量...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爬山調也稱“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一種短調民歌。爬山調的藝術風格源于古風,可以在《詩經》里找到源頭,同時它也深受《敕勒歌》、《木蘭辭》等北朝民歌的影響。 爬山歌具體的產生時間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據記載,當時綏遠城將軍放墾土地,大量...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遼市蒙古族四胡,蒙古語稱“侯勒”、“胡兀爾”、“胡爾”,康熙朝編纂的《律呂正義后編》中稱之為“提琴”。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獨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渾厚、圓潤,擅長演奏抒情性樂曲,并主要為科爾沁民族說唱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還是它的音質音色、音樂表現風格和演奏方法,均體現著蒙古族的性格內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歷史形態,表達著蒙古族對自然宇宙哲學性的思考和體悟。 蒙古族馬頭琴歷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馬頭琴就已存在。...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爾道是蒙古民族古老而獨特的一種多聲部民歌演唱形式。傳統的潮爾道由長調和潮爾上下兩個聲部組成,歌手一般為男性。后期發展的潮爾道也有女性參與。歌手用嗓音發出不同的音和音色,調整口形,胸腔共振產生雙音同度和8度的奇妙的和聲效果。阿巴嘎潮爾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潮爾道。 潮爾...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聲部民歌指的是織體結構形態為多聲部形式的民間歌曲,中國的多聲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壯、侗、布依、高山、毛南、提價、苗、彝等十多個少數民族中,多數采用二聲部形式,少部分為三聲部和四聲部藝術。 潮爾道是一種歷史久遠的獨特演唱形式,主要流傳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和阿巴...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系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復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呼麥主要分布在...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盀跞胀 睘椤伴L久”、“永恒”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 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祝贊詞(伊茹勒)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禮儀,但并非一定要在隆重的場合才使用,即使在一般交往中,彼此問候,并相互致以美好祝愿,也是蒙古人的日常禮儀。按蒙古人習俗,致祝詞要分場合和對象。在不同場合,或對不同對象,致祝詞內容也不相同。諸如在搭建新蒙古包、做毛氈、狩獵、嫁娶等場合都要吟誦喜慶的祝詞...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科爾沁潮爾史詩流行于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興安盟一帶,是蒙古族史詩的一種地方性傳統演述形式??茽柷叱睜柺吩娪霉覙菲鞒睜柊樽?,由專門的史詩藝人——潮爾奇以自拉自唱的形式進行說唱表演,講述天神脫胎下凡成為可汗和英雄,與危害人間的惡魔蟒古思進行戰斗,保衛家鄉、捍衛和平的故事。史詩音樂曲調自成體系,共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長篇敘事歌“嘎達梅林”產生于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流傳于周邊許多地方。據不完全統計,近現代在科爾沁左翼中旗流傳的蒙古族民歌有上千首,以《嘎達梅林》最具代表性。 “嘎達梅林”以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科爾沁左翼中旗的嘎達梅林起義事件為素材,全面記敘了嘎達梅林率領...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巴拉根倉的故事在內蒙古民間流傳甚廣,尤以科爾沁草原為盛。巴拉根倉是民間機智人物形象,他的故事集中反映了蒙古族勞動人民與封建統治者之間尖銳的矛盾。勞動人民通過這個聰明而幽默的理想化人物抒發自己胸中的激憤和反抗情緒,諷刺、嘲笑、揭露和鞭撻殘暴愚蠢、貪財如命的剝削階級。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斯)爾》流傳于中國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納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后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格薩(斯)爾》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