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族服飾種類繁多,別具一格,最古老的服飾有“托歡”、“扭達”、“普斯爾”、“秀蘇”、“恰繞”等?;ブ磷宸椌哂行竽廖幕c農耕文化相交融的特征,其中凝聚著土族的民族精神,蘊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內涵,顯示出很高的歷史及民族文化研究價值。 隨著時代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撒拉族先民從中亞舉族東遷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其服裝至今仍保留著中亞游牧民族的風格。撒拉族男子頭戴黑、白色圓頂帽,身穿白汗衫,外套黑坎肩,腰系以黑紅兩色為主的布綢帶,下身穿黑、藍色大襠褲,腳穿布料鞋,寒冬季節則大都身穿白板羊皮短式皮襖或羊毛織的褐長衫,腳著輕便結實、御寒保暖的牛皮氈靴“駱緹”,而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傳統服飾,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一帶的藏族聚居地區。它主要包括措美縣扎扎服飾、林芝工布藏族服飾、科迦婦女服飾、藏北安多服飾、巴扎藏族服飾、玉樹傳統服裝、華熱服飾等類型。 措美縣扎扎服飾歷史悠久,其來源在當地有著動人的傳說。7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扎扎服飾在社...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傳統服飾,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一帶的藏族聚居地區。它主要包括措美縣扎扎服飾、林芝工布藏族服飾、科迦婦女服飾、藏北安多服飾、巴扎藏族服飾、玉樹傳統服裝、華熱服飾等類型。 措美縣扎扎服飾歷史悠久,其來源在當地有著動人的傳說。7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扎扎服飾在社...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抬閣又稱“抬角”、“抬歌”、“高抬”、“撓閣”、“腦閣”、“高裝”等,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閣起源于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后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流傳過程中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閣活動中由數名兒童扮作古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海湖祭海是環青海湖地區規模最大的一種民間祭?;顒?。祭祀青海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唐天寶十年(751)正月朝廷在敕封東南西北四位海神時,將西海海神封為廣潤公并遣使禮祭,青海湖祭?;顒佑纱搜永m下來,至今已有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 青海湖祭海于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舉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在中國,農歷正月是元月,古代稱夜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名為“元宵節”。 我國自漢代開始即在元宵燃燈,由此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俗;至唐代這一風俗更為盛行,“火樹銀花合,星...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互助土族地區流傳的土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土族婚禮習俗是土族人民通過與自然界的斗爭和長期的生產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載歌載舞活動中完成的,是土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婚俗分幾個步驟,第一步說媒,第二步定親,第三步講禮,第四步就是結婚儀式。結婚的前...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撒拉族婚禮是撒拉族人生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禮儀活動。撒拉族傳統的婚禮儀式都在每年的隆冬季節舉行,從訂婚到舉行婚禮儀式需要經過相親、打發媒人、送訂婚茶、送聘禮、念合婚經、送嫁、回門等幾個程序,大約半年多時間。在撒拉族婚禮中迄今還保留著敬獻“羊背子”等古老的突厥民族婚禮習俗。這些習俗已在突厥民族后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的群眾性盛會,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達慕輪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烏蘭市、都蘭市、格爾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區舉行。海西蒙古族那達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動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寶十年(751),當時皇帝冊封青海湖神為廣闊公,派遣使臣禮祭。海西蒙古族傳統那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貢六月會是藏族、土族群眾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動,流傳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每年農歷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間舉行,舉辦活動的村莊有五十多個。 熱貢六月會是青海同仁縣藏族村莊特有的傳統文化節,已流傳一千四百多年,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區是獨有的。熱貢六月會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納頓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凹{頓”土語原意為“游戲”,關于它的歷史淵源,目前還沒有發現文字記載。有學者認為,從納頓節中儺舞儺戲的內容、形式、服飾等考證,納頓節當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青海三川地區的官亭、中川等七個鄉鎮的七十多個村莊...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醫藥的重要代表。 藏醫藥歷史悠久,它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環境下積累起來的醫學經驗。它的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成書于公元8世紀下葉的吐蕃王朝時代,由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元旦貢布所著。藏醫學和藏族天文歷算結合在一起,是一個龐...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醫藥的重要代表。 藏醫藥歷史悠久,它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環境下積累起來的醫學經驗。它的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成書于公元8世紀下葉的吐蕃王朝時代,由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元旦貢布所著。藏醫學和藏族天文歷算結合在一起,是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醫藥的重要代表。 藏醫藥歷史悠久,它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環境下積累起來的醫學經驗。它的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成書于公元8世紀下葉的吐蕃王朝時代,由著名藏醫學家宇妥·元旦貢布所著。藏醫學和藏族天文歷算結合在一起,是一個龐...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湟中銀銅器加工工藝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它可分為銀器和銅器兩種加工工藝。銀器加工工藝素以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等特點著稱,以加工精美而見長,深受各族群眾喜愛。由于受佛教文化影響,藝人們常用“八吉祥徽”(寶傘、金魚、寶瓶、勝利幢、法輪、吉祥結、右旋海螺、妙蓮)和曼陀羅、妙翅鳥、龍、鳳、雄獅、怪獸...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班瑪縣藏家碉樓是當地藏民用夯土、石塊和木料筑造的別具民族特色的居所。這里的藏家碉樓,藏語稱為“夸日”,大致可分為三種:要隘碉、烽火碉、家碉。 班瑪縣藏家碉樓建筑風格分為4種:木式、石式、石木混合式、新式。多建于向陽坡地,一般都傍山,外形呈階梯形,“干欄式”建筑。平...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海省撒拉族古代民居籬笆樓營造技藝現僅存于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東部的清水鄉孟達村內。元代撒拉族先民定居孟達村,開始在居處營造平頂房院建筑。至明清時期,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白莊和甘肅省的大河家一帶修建了眾多的籬笆樓,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撒拉族風格建筑群。 籬笆樓整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金屬鍛造技藝所生產的產品種類很多,主要有佛像、各種法器(如轉輪、密宗金剛杵)、香爐等,而尤以藏族刀具最為著名也最為常見。 藏族腰刀刀面凈光,刀刃鋒利無比;刀把(柄)用牛角、硬木(如棗木)制成,并纏以銅絲、銀絲;頂端箍銅皮,并鑲以黃銅或鏨刻圖案。刀鞘也十分講究,...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黑陶燒制技藝歷史悠久,特色顯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鄉湯堆村、四川省稻城縣赤土鄉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樹地區囊謙縣等藏民居住區。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鄉湯堆村村民具有燒制黑陶的傳統手工藝,這一技藝在當地的傳承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近年來,在文化旅游開發的環境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仁刻版印刷技藝產生于元代,早在13世紀末期,名為三旦仁欽的喇嘛師研發了藏經文刻版印刷術。青海省東南部的同仁縣還保存著傳統的同仁刻版印刷技藝,以家庭傳統作坊為形式在年都乎鄉卓隆村和郭麻日村進行刻版印刷的手工技藝流傳至今。 同仁刻版印刷技藝主要用于印刷經書、書籍、繪...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傳統手工織造品。經過三千多年的傳承,青海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藏毯織造行業。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安多藏區和康巴藏區在藏毯的編織技藝、圖案設計上存在著差異??蛋筒貐^(玉樹地區)較多地保留了傳統藏毯的編織技藝,而安多藏區則在圖案設計上將藏漢文化融為一體,構思巧妙,色調和諧,風...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湟中堆繡是流行于青海省湟中縣一帶的民間刺繡藝術,主要分布在當地的田家寨、多巴等幾個鄉鎮。湟中堆繡是漢藏文化彼此融合的結晶,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期。當時文成公主將中原的絲綢、刺繡帶至吐蕃,之后各種織繡技藝逐漸流布到青藏地區,湟中堆繡即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發展起來的。明代嘉靖年間,湟中堆繡...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民族歷來十分重視書法藝術。藏族書法以字體種類繁多而聞名于世。作為書寫最為快捷的實用書體,形體優美流暢的酋體在藏文化流行地區得到廣泛應用。按照藏族傳統的學科分類法,書法屬于大五明中工巧明的一個小分支。藏文書法有真、行、草三體,真書用于鐫刻,行書用于公文及其他較莊重的手書文字,草書則用于普通記錄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雕亦稱“石刻”,是以石材為原料的一種傳統手工雕刻技藝。中國的石雕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承沿不絕,流傳至今,顯示出傳統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術、巧妙構思和豐沛創造力。石雕創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崗巖、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質材料上進行,在此過程中需運用圓雕、浮雕、透雕和線刻等一系列純熟的民間雕刻技法。由...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湟源排燈流傳于青海省湟源縣城關鎮,其產生可追溯至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當時內地客商云集湟源縣城,湟源城內商鋪為招攬顧客而紛紛制作名號招牌,招牌內插蠟燭,夜晚一點亮便熠熠生輝。后來各商鋪的名號招牌制作得越來越精致華美,成為帶有底座而形態圖案各異的牌燈,橫跨街道的大型排燈即是在牌燈基礎上改制而成的。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貢藝術產生于13世紀的青海黃南藏族地區,并隨著隆務寺的興盛而發展。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等繪畫造型藝術。熱貢藝術以藏傳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史詩等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內容。熱貢藝術憑借其獨特的審美觀念、獨有的原材料和獨有的傳承習慣在藏傳佛教、...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塔爾寺位于青海省湟中縣城所在的魯沙爾鎮南面的蓮花山中,距西寧25公里,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藏語稱“袞本賢巴林”,意為“十萬佛身慈氏洲”,簡稱“袞本”,漢語稱“塔爾寺”。酥油花是一種用酥油(黃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藝,為“塔爾寺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之一。 <b...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這里地處祁連山東南麓,為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錯銜接地帶。土族獨具特色的刺繡藝術盤繡就產生在這一地區。 土族盤繡藝術主要流傳在青?;ブh東溝、東山、五十、松多、丹麻等鄉鎮。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出土有類似盤繡的繡...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輪子秋是土族先民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土族語稱為“卜日熱”,意為旋轉,即轉輪輪。輪子秋流行于青?;ブ磷遄灾慰h,多在農閑和喜慶節日舉行。 關于輪子秋的起源,有一則美麗神奇的傳說。相傳土族先民先后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不成功;最后用黃牛耕地,獲得了豐收。人們制作木車運送...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山射箭是流行于青海省樂都縣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明代時傳入當地,至清代成形,歷數百年而不衰。南山射箭比賽方式獨特,內容豐富,深受當地漢、藏、回、土等各民族喜愛,是當地全民健身運動的主要形式。每到夏季,樂都南山地區各鄉鎮都舉辦射箭比賽,以鄉村之間的比賽、擂臺賽、邀請賽、集中賽、分散賽等多種形式進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樹地區賽馬會是當地傳統的游藝活動之一,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吐蕃盛世,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如今玉樹地區無論祭山敬神、迎賓送客還是舉辦婚事,逢到喜慶都要舉行賽馬會。 傳統的玉樹賽馬會每年7月下旬至8月初在扎西科草原舉辦。賽馬會以燃柏煨桑這一敬天祭神的古老習俗拉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海平弦又稱“西寧賦子”,廣泛流布于以青海省西寧市為中心的海東地區,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青海平弦以當地方言演唱故事,只唱不說。其表演形式親切古樸,許多曲調演唱時帶有“拉鞘子”,即常說的“幫腔”,觀眾可通過“幫腔”自然地融入表演,形成特殊的現場效果。青海平弦常...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海越弦又名“越調”、“越背調”、“背調”,也記作“月調”、“曲子”或“座場眉戶”,主要流傳于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而以河湟谷地的西寧及其所屬的大通縣、湟中縣、湟源縣等最為集中。青海越弦在清代中葉由陜西傳入青海,在長期流傳過程中,藝人們大量吸收青海民間小調和古代小曲,從語言、語調、唱腔、風格等方面對...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海下弦流傳于青海省西寧市及附近的河湟地區,它產生于清代末年,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這一曲藝形式來源于乾隆時期“流棲所”中盲人的演唱,從清中葉直到清末民初,它一直在盲人中傳唱,最后逐漸發展成熟,變成一個獨特的曲種,因演唱中以下弦調為主而得名。 青海下弦由一至二人坐唱...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寧賢孝流傳在以西寧為中心的青海東部農業區,它形成于明代中期,因演出節目多以棄惡揚善、彰孝勸化為主題而得名。 西寧賢孝使用的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有時也加入板胡。演出時男女二人結伴演唱,往往男拉板胡,女彈三弦。若一人演唱,則懷抱三弦自彈自唱。賢孝表演不受環境限制,可...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湟皮影戲又稱“青海皮影戲”,在當地稱為“影子”或“皮影兒”,主要流傳于青海省東部地區,少數民族自治州的漢族聚居地也有少量皮影戲班。 河湟皮影戲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特征。它有獨立、成熟的板腔體聲腔體系,有專用的弦索音樂曲牌和打擊樂...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背藏戲創始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的龍恩寺,主要在果洛州境內流傳,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逐漸在甘南、甘孜、阿壩、玉樹等周邊藏族地區傳播。 馬背藏戲是在西藏藏戲基礎上創立的獨特劇種,它以草原為背景,以馬背為舞臺,始終在馬背上再現英雄故事。這一戲劇形式起源于...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昭(土語稱“那騰錦莫熱”,意為圍著圓圈跳的舞蹈)流傳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是民間喜慶節日和婚禮儀式時用以禮贊祈福的一種群眾歌舞。 土族民間有一個關于安昭來歷的傳說:古代有一個聰明的土族姑娘,為給萬民除害,編演了圓圈歌舞安昭,旋轉的圓圈舞迷亂了一個叫王蟒的魔鬼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西鎮的下排村,藏族歌舞十分盛行,其中以尚尤則柔最為突出。 “尚尤”是“下排”的意思,則柔又名“阿什則”,尚尤則柔在下排村已傳唱了四百多年,它以歌伴舞的方式表現出下排村民對家鄉自然風光的無限熱愛。則柔保持了藏族舞蹈的一貫特點的同時,身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螭鼓舞是流傳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藏族聚居區的一種大型民間祭祀儀式舞蹈,于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旨在祈求神靈、禳災驅邪,保佑村民人壽年豐、五谷豐登?!绑ぁ笔莻髡f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嘴大能吞海。表演螭鼓舞就是對水龍的祭祀,目前流傳下來13套動作。 藏族螭鼓舞表演時,...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族於菟流傳于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村,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形態,于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舉行,包含念平安經、人神共娛、祛疫逐邪等儀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稱謂。儀式開始時,名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繪上虎豹圖案沿村進行表演,挨家挨戶跳舞。土族於菟舞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莊舞是流行于藏族地區的一個民間舞蹈類型。它隨著藏民族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既有反映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狀況的歌舞,又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的歌舞和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時表演的歌舞。 鍋莊舞有古舊鍋莊和新鍋莊之分,古舊鍋莊帶有祭祀性質,只能...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莊舞是流行于藏族地區的一個民間舞蹈類型。它隨著藏民族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既有反映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釀酒等勞動狀況的歌舞,又有表現藏族風俗習慣的歌舞和在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賓待客時表演的歌舞。 鍋莊舞有古舊鍋莊和新鍋莊之分,古舊鍋莊帶有祭祀性質,只能...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鍋莊分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樹依舞是青海省玉樹藏族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歷史悠久。自舊石器晚期起,藏族先民就繁衍生息于玉樹地區。位于瀾滄江、通天河兩岸的玉樹地區,農業相對發達,人口集中,藏族先民在此長期從事集體性的生產勞動,在勞動中創造了邊唱邊跳、載歌載舞的玉樹依舞。 玉樹藏族民間舞...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傳統與民俗緊密結合的民間歌曲。其主要流傳地在青海東部的漢族聚居地區。因受地理和歷史演變的影響,這里的漢族民間小調蘊藏豐富、色彩多樣,并以其特有的高原風格在我國民間歌曲中占有獨特的位置。 每年春節期間,當地總會舉行熱烈、隆重的民間社...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圣地,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塔爾寺酥油花、壁畫、堆繡,被譽為“藏藝三絕”。塔爾寺花架音樂是專為酥油花的制作、展供演奏的音樂。塔爾寺設有專門制作酥油花的上、下酥油花院,“花架”樂隊是專為酥油花的制作、展供設立的僧侶樂隊,有屬于上花院的杰宗增扎和下花院的果芒增扎兩支樂隊,是青海地區藏傳...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佛教音樂是佛教寺院在各種法事活動和節日慶典中使用的音樂。佛教約在東漢明帝年間傳入中國,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音樂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因吸納中國民間音樂的藝術因素而具有了獨特的面貌,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既含有中國的民族音樂曲調,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數民族的音樂曲調。佛教直接應用的音樂贊唄又...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扎木聶彈唱是青海藏區影響最大的彈唱藝術,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同德、興海、貴南、貴德等縣。 扎木聶是藏語,意為“悅耳的琴聲”,它在藏族民間流傳甚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藏族扎木聶包括四弦琴、十六弦琴、二十弦琴、六弦琴等,其中以六弦琴最為普遍...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宴席曲流行于青海省門源縣,它與回族遷徙到門源有著直接關系。據老人們回憶,宴席曲成形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宴席曲系由宋代宮廷的“燕樂”名稱轉化而來,主要在婚禮宴席上演唱,同時有動作相伴,故也被稱為“宴席舞”、“菜曲”。其表演形式活潑靈便,歌舞并行,有說有唱,主要內...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民歌是藏族地區主要的民間音樂形式,它可分為山歌(牧歌)、勞動歌、愛情歌、風俗歌、誦經調等類型。山歌在衛藏地區稱為“拉魯”,康巴地區稱為“魯”,安多地區稱為“勒”,是一種在山野里自由演唱的歌曲。勞動歌在藏語中稱為“勒諧”,種類甚多,幾乎在各種勞動中都有特定的歌曲。愛情歌包括情歌和情茶歌,風俗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區,結合地形而形成三塊文化特色區域。拉伊是流傳在青海、甘肅、四川等廣大安多方言藏區的一種專門表現愛情內容的山歌藝術,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環湖地域和黃河流域(以海南、黃南兩州)為中心而向四方輻射。 拉伊脫胎于藏族山歌,公元7世紀三大藏區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兒是廣泛流傳于甘、青、寧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東鄉、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個民族,并一律使用當地漢語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種,通稱“野曲”(與“家曲”即“宴席曲”相對),又稱“少年”。其傳唱分日常生產、生活與“花兒會”兩種主要場合?!盎▋簳笔且环N大型民間歌會,又稱“唱山”。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兒是廣泛流傳于甘、青、寧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東鄉、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個民族,并一律使用當地漢語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種,通稱“野曲”(與“家曲”即“宴席曲”相對),又稱“少年”。其傳唱分日常生產、生活與“花兒會”兩種主要場合?!盎▋簳笔且环N大型民間歌會,又稱“唱山”。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兒是廣泛流傳于甘、青、寧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東鄉、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個民族,并一律使用當地漢語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種,通稱“野曲”(與“家曲”即“宴席曲”相對),又稱“少年”。其傳唱分日常生產、生活與“花兒會”兩種主要場合?!盎▋簳笔且环N大型民間歌會,又稱“唱山”。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兒是廣泛流傳于甘、青、寧及新疆四省區的回、漢、土、東鄉、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個民族,并一律使用當地漢語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種,通稱“野曲”(與“家曲”即“宴席曲”相對),又稱“少年”。其傳唱分日常生產、生活與“花兒會”兩種主要場合?!盎▋簳笔且环N大型民間歌會,又稱“唱山”。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尼瑪卿雪山,藏語稱“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系昆侖山支脈,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西北部。雪山山勢巍峨磅礴、冰峰雄峙,山色壯麗。在藏民心目中,阿尼瑪卿雪山是雪域藏區二十一座神圣雪山中的一座,是世界九尊神山之一(九位開天辟地造化神之一),也是觀音菩薩的魂山,雪域藏區護法神和格薩爾大王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藏族婚宴十八說是流傳在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藏族聚居地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它伴隨藏族婚俗而形成,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 民間有一種說法——“婚宴進行十八晝夜,婚禮祝詞有十八道程序”,即婚宴十八說的真實情況?;檠缡苏f始終貫穿于婚禮之中,大多為說唱,都是即興表演的,一般...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康巴拉伊源自藏族古老的口頭傳統文學,是藏族傳統韻文體說唱形式,由12部分組成,在康巴及其周邊地區廣泛流傳,是藏族青年男女表達感情的重要形式。藏族青年從相識、相愛到最后終成眷屬或分手的整個戀愛過程,都可以通過它來表現。 康巴拉伊說唱內容經整理分為祭歌、頌歌、引歌、啟...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青海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主要流傳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族聚居的地區?!昂骨喔窭铡泵晒耪Z叫“圖吉”,由“圖吉齊”(說唱藝人)演述,是蒙古族勞動人民創作的口頭文學。史詩汗青格勒以形象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蒙古族英雄汗青格勒通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后降服蟒古斯和兇惡的汗王,從魔窟中解救出受苦受...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拉仁布與吉門索》是土族民間長詩,用土族口語創作并演唱,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群眾中相沿傳襲,至今仍為活態的口頭文學形式。 這部民間文學作品用生動的形象、深沉悲壯的語言及講唱的形式記述了窮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妹吉門索的愛情悲劇,兩人從雇主關系發展到熱戀關系。由于吉門索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斯)爾》流傳于中國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納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后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格薩(斯)爾》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