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食名菜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蒜泥白肉是四川經典名菜之一,其香辣鮮美,蒜味濃厚,肥而不膩,為人們稱道。食“白肉”的最早記錄在宋代的東北,后慢慢自東北入中原,再到江南,最后到四川。而四川人在白肉的烹飪基礎上加以蒜泥調味。選用肥瘦相連的坐墩肉,經水煮斷生、切片,加入由蒜蓉、香油、醬油、辣椒油、鹽、味精等調好的醬汁,澆在肉片上即可供食。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賴湯圓原是賴元鑫經營的,賣普通湯圓,1913年在商業場口擺攤經營時,由于工人的建議改賣附油湯圓、雞油湯圓,業務就發達了,才在總府街正式開店營業取名“賴湯圓”。湯圓煮時不渾水,吃時不膩口,不粘牙、不粘筷子,另加白糖芝麻醬蘸食,其味更美。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鐘水餃”開業于清朝光緒十八年(公元1893年),創始人廚師名鐘燮森。因開業之初店址在成都荔枝巷,又名荔枝巷水餃,直至今日,模仿者眾多,終不得法。鐘水餃以四川的調料為特色,仍然一枝獨秀,風流百余年。為人們青睞,被視為小吃中的精品。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成都“中華老字號”龍抄手餐飲企業,當家小吃“龍抄手”以“抄手”為龍頭匯西蜀傳統小吃于一堂,集天府特色川菜于一體。龍抄手以皮薄、餡嫩、爽滑、湯濃味鮮而著名。1942年冬月,龍抄手開店于悅來場,創建人為張光武、黃輔德、楊松如三人;1956年6月遷至勸業場;1963年3月遷至春熙路南段;2007年8月28日遷至春熙路中山廣場東側城守街63號現址。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清朝初期,四川盛行養兔,吃兔風靡一時。早在19世紀末期,廣漢就已出現小作坊手工制造的纏絲兔,因其味道鮮美在四川民間廣為流傳。廣漢纏絲兔形態完整,體表因細繩從頸部纏至后腿,呈螺旋形纏繞,腹部纏緊不露料,體表呈棕褐紅色或紅棕色,無粘液,無霉點;肌肉豐滿,肌肉切面緊密,呈淡紅色或玫瑰色,略有彈性;味香濃郁,咸香可口,旅行野餐,尤為適宜。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川北涼粉具有獨特的秘制調味配方,其質量標準為:色澤谷花、明而不透,質細柔嫩,細而不斷,筋力綿軟,口感有嚼勁,微辣鮮香,食后不上火。躋身國家首批《中華老字號》、《中華名小吃》認證。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原名敘府燃面,舊稱油條面,因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又稱燃面。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名小吃。朱德委員長品嘗燃面后對其贊不絕口,給予高度評價。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新津河鮮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肉質緊致細嫩,口感爽滑。以黃辣丁為例,新津名菜,川菜奇葩。黃辣丁是一種生活在湍急清澈溪流中的魚類,產于岷江上游,學名黃顙魚,又名黃臘丁、嘎牙子,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晝伏夜出,以麻而不木、辣而不燥、味道鮮美而聞名四方。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射洪清真麥加牛肉,最早可追溯到清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為無數顧客所稱道,更是無法完全被現代科學技術所取代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它是牛肉制作技術融和民族餐飲文化的一個典型實例。清真牛肉更趨于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觀念。麥加手撕牛肉,現已遞進傳承至現在的第四、五代。這是清真麥加人靈與肉的結晶、術與道的融合、技與藝的和諧,風味和質感在匠心中升華,品牌和綠色健康在堅守中定型。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中華老字號“耗子洞鴨店”,1928年創業至今,傳承90余載。選細嫩仔鴨,用樟樹葉和茉莉花茶末燃燒時產生的樟茶煙味熏制,并經過腌、鹵、油淋等多種工序制作而成,故名樟茶鴨子。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梓潼鑲碗是梓潼縣的一道特色大菜,鄉間田席“十大碗”的頭菜,被譽為“梓潼三絕”之一。鑲碗最早是宮廷御膳,明世宗時,總督營戍政的仇鸞,失勢后舉家遷居梓潼,并將此菜的制作方法一并帶回家鄉。此后,便在民間的田席上增加了這道必不可少的鑲碗大菜,流傳至今。此菜經川菜泰斗史正良創新,推出的“玻餃鑲碗”、“海味鑲碗”、“雙喜鑲碗”等,更是倍受人們的青睞。該菜造型美觀,層次分明,色澤明麗,湯鮮肉香,咸鮮滋養。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紅薯是我們兒時最常見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叢不缺乏紅薯的身影,紅薯叢當年填飽肚子的廉價商品上升到了現在人人推崇的明星養生食品。且代表本土家喻戶曉的傳統菜之一。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火邊子牛肉是自貢鹽幫菜最經典的菜肴,也是自貢最早入選《中國菜譜》的菜品。它以刀功奇絕,薄如紙片,酥而不綿,細嚼化渣,麻辣鮮香,回味無窮,征服了大眾?;疬呑优H馐紕撚谇宄∧觊g,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傳統的火邊子牛肉制作用料考究,只能選用牛后大腿上的“瓜頭牛肉”。有經驗的師傅可以將一塊3斤左右的牛肉開剝成長達3米左右的薄片,經晾干、焙烤、鹵制、二次晾干、壓形等環節,食用時刷上秘制紅油改刀裝盤。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水煮牛肉是自貢鹽幫菜的首席之作,也是川菜中的佼佼者,1981年入選《中國菜譜》?!八蟆笔亲载暘殑摰囊环N烹飪方法。其創始人為自貢20世紀40年代的名廚范吉安,發明水煮是受了當時鹽工們的啟發,運用“一滾當鮮”的民諺,創造性的將各種佐料和牛肉片一鍋同煮,并在湯中加入由海椒、花椒煉成的雙椒油,用沸油封燙的辦法,延長此菜的保溫時間,從而創造出口感滑嫩,集麻、辣、鮮、香、嫩、燙于一體,色澤明亮的鹽幫菜精品。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資中鯰魚是川菜中一道名聲響亮的名菜,備受歡迎,享譽世界,凡途經資中的客人都會停留下來,品嘗鯰魚的美味。鯰魚的普遍做法是家常鰱魚,一般取3斤左右的鯰魚宰殺后洗凈,將魚切成條狀,用鹽、芡粉碼入味,再掛糊過油。加適量泡椒和泡姜炒香后,加料酒和適量的水,收干水分,起鍋前加些芹菜即成。鯰魚肉入口細嫩無比,不嗜麻辣者也能盡享其味,送飯下酒皆宜。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樂山豆腐腦是四川省樂山市的一道特色風味小吃,色香味俱全。樂山豆腐腦有牛華豆腐腦、峨眉豆腐腦等流派,制作工藝有細微不同,主要是用雞精、大頭菜顆粒、老抽、炒豌豆(黃豆或花生米)作底,以骨頭熬制的美味湯汁勾芡而成的湯頭為主,配上三兩片白嫩豆花,根據食客口味不同加入粉絲、蛋花、酥肉、雞絲、粉蒸牛肉或肥腸,上面再放上深紅的熟油辣椒、翠綠的香菜或芹菜,一碗美味可口的樂山豆腐腦就呈現在眼前了。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峨眉鱔絲”帶有一種介于四川火鍋和水煮肉片的特色風味,是當地人熱情待客的傳統名菜?!岸朊槛X絲”的歷史,有的人說始于民國初期,也有人說源于臨江一羅姓大地主家,還有人說應該追溯到張獻忠剿四川說起,眾說紛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樂山、峨眉山一帶便已有路邊小店,開始售賣峨眉鱔絲,“峨眉鱔絲制作技藝”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雪魔芋源自峨眉山金頂,早在三十年代峨眉山金殿(永明華藏寺)主持和尚圣謂,一次偶然機會發現一方剩余的魔芋(俗稱黑豆腐)經過幾天霜雪冷凍后,發泡成海綿狀,吃起來萬分可口,便仿照試制,結果味道鮮美,于是開始制作,雪魔芋從此問世。此后峨眉慢慢以雪魔芋為基礎演變出多種用法,其中數峨眉雪魔芋燒鴨最廣為流傳。

-
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古時劍閣地區是氐羌人“髳、微”兩大部落的聚居區,氐羌人因常年居住高山之上,被后世之人稱之為“云端上的民族”。因“少五谷,多禽獸,以射獵為事”,故其日常生活常以制作腌臘肉品見長,炊具多以鼎鍋、砂罐為之。此飲食風俗流傳至今,在廣元劍閣一帶形成罐罐飯、罐罐湯、罐罐煨臘肉等系列菜肴。此菜制作簡便,以罐罐獨特的烹飪方式,選用劍門關土母雞,配以劍門火腿、天麻、春筍等特色烹飪原料精心制作的一道特色菜肴。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豆花不用豆,吃雞不見雞,似花還非花”,雞豆花成品與豆花幾無分別,白色帶淡黃色鹵汁,但卻不含豆。據傳這道菜曾是宮中御品,先用厚刀背將雞脯拍細,萬不能剁碎,再與蛋清一起做出這道號稱天下獨一無二的“雞豆花”。味道清淡爽滑,既無雞味,也無豆味,實在是奇妙得很。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魚香肉絲是一道常見川菜。魚香,是四川菜肴主要傳統味型之一。成菜具有魚香味,其味是調味品調制而成。此法源出于四川民間獨具特色的烹魚調味方法,而今已廣泛用于川味的熟菜中。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宮保雞丁是一道聞名中外的特色傳統名菜,魯菜、川菜、貴州菜、北京菜中都有收錄,原為魯菜,叫油爆雞丁,因它為清代山東巡撫丁寶楨首創,丁又曾被封為“太子少?!?又稱“宮?!?,故人們便將此菜冠以丁的封號,改稱“宮保雞丁”。后丁寶楨任四川總督,將此菜帶入四川成都,經四川廚師的加工改造,其做法更加講究,品質更為精良。后被四川的官員作為貢菜獻給皇帝,發展成為御用的名菜,此道菜也被歸納為北京宮廷菜,各地做法略有不同。一般以雞肉為主料,黃瓜、花生米、辣椒等輔料烹飪而成,肉質滑脆、香辣味濃。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麻婆豆腐-四川傳統名菜,始創于清同冶初年,當時成都北郊萬福橋有一陳興盛飯鋪,主廚掌灶的是店主陳春富之妻陳劉氏。她用鮮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醬等燒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燙、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歡迎,人們越吃越上癮,名聲漸傳開,因她臉上有幾顆麻子,故傳稱為麻婆豆腐,從此名揚全國。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四川名菜,又稱熬鍋肉,傳說這道菜是從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當家菜。當時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時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后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為久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原味不失,色澤紅亮。自此,名噪錦城的久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夫妻肺片(Sliced beef and ox organs in chili sauce) ,是一道四川成都名菜,由郭朝華、張田政夫妻創制而成。通常以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為主料,進行鹵制,而后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輔料制成紅油澆在上面。其制作精細,色澤美觀,質嫩味鮮,麻辣濃香,非常適口。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大千干燒魚是四川地區特色傳統名菜,系世界著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之家傳菜,大千善于吃川菜之美名,不僅早年享譽天府之國,且在晚年將佳肴流傳港臺尤甚,在他的家鄉四川內江流傳至今的大千干燒魚仍是人們非常喜愛的美味家肴。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四川省省級天府名菜
開水白菜才是川菜的代表和精隋。其制作過程較為復雜,關鍵是制湯。記得湯是老母雞+大骨長時間熬制,再用剁碎的瘦肉入湯吸去表面的浮油并增鮮。白菜只要大白菜芯,開水中憚一下,再放入盛有清水的大碗中上蒸籠蒸熟,最后撈起白菜放入制好的湯中。這道菜的特點是一個“鮮”字!鮮爽無比,不見一點油星,獨具一格,妙不可言!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
雅魚,為雅安周公河一種重要食用魚,學名齊口腹裂魚,又名嘉魚。古稱丙穴魚。有肉多、刺少、質嫩的特點,為川中魚鮮烹飪原料中之上乘者。唐代大詩人杜甫詩 云:“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盛贊雅魚之美?!吧板佈鹏~”為咸鮮味型,用于筵席常以“壓臺戲”最后出場。近年來,改為筵席頭菜奉獻食者。入席 后砂鍋內仍保持沸騰狀,鮮香四溢,魚嫩湯鮮,營養豐富。

-
中國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
清蒸江團是四川樂山地區特色傳統名菜,屬于川菜系。用江團魚和火腿等為原料,經清蒸而成。成菜形狀美觀,肉質肥美細嫩,湯清味鮮。江團主要產于樂山境內岷江小三峽,此魚無鱗少細刺、肉豐肥美。此菜制作較為復雜,僅輔料就有蘑菇、玉蘭片、金鉤、火腿、網油等,制作時將魚清洗切塊,用網油包裹,加入輔料及清湯入碗蒸約40分鐘后除去網油即可成菜。特點是肉質細嫩,湯質乳白,咸鮮可口,回味悠長,異香撲鼻,營養豐富,是高檔宴席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