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東巴舞是納西族舞蹈,主要流傳在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有近100種套路?!稏|巴舞譜》是用納西象形文字系統、詳盡記錄和描述東巴舞蹈動作的一種典籍,迄今共發現6冊,共記錄了52種東巴舞的跳法及相關文化信息。 ? ? ? ?有...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通??h洞經音樂 ? ? ? 通海洞經音樂始于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間,最早為“朝山會”,之后是“桂香會”,當時就十分興盛,曾有“冠冕南州”之譽稱。清同治、光緒至民國時期,又先后出現了五圣會、同文會、圣文學、振文學、興文學、崇圣學、妙...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阿昌族歷史悠久,人口3.2萬,其中1.2萬人居住在梁河縣。 ? ? ? 阿昌族民歌種類繁多,許多歌種在曲調、歌唱形式等方面獨具特色。按體裁劃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敘事歌、禮俗歌、祭祀歌和舞蹈歌等種類。山歌是男女青年情歌對唱的主...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獨龍族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及相鄰地帶,歷史上長期處于與外界隔絕的狀態,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各種藝術形式。其中,民歌是一重要類別,很多獨龍族的史詩、神話、傳話、故事、歌謠等,都是...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怒族是一個熱愛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傳統的民間文藝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福貢縣匹河鄉怒族中流傳的民間歌曲“哦得得”,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相互表達感情時不可缺少的曲調。 ? ? ? “哦得得” 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哦得...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昆明調流行于昆明市區及呈貢、晉寧等滇池周圍的漢族地區,昆明附近部分少數民族中亦有傳唱。昆明調泛指這一地區的漢族山歌、小調,民間有調子、民歌等多種稱謂。 ? ? ? 昆明調多在山野田間歌唱,一般不受季節限制。除平時及插秧、薅秧時節...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布朗族主要聚居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及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于云縣、永德、雙江、施甸、墨江等縣。 ? ? ? 勐??h布朗山鄉、西定鄉、勐滿鎮、打洛鎮等地的布朗族民歌稱為“布朗調”,有5種基本曲調:“索”、“甚”、“...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普米族樂器四弦本民族稱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體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傳于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河西鄉、通甸鎮、金頂鎮、啦井鎮、石登鄉、營盤鎮等普米族地區。 ? ? ? 四弦歷史已無從考證,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說故事。普米族四...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納西族白沙細樂又名“崩時細哩”、“別時細梨”、“別時謝禮”。流傳于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 ? 據唐《蠻書》載,納西族先民“俗好飲酒歌舞”。白沙細樂作為納西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納西先民創制的一部器樂、聲樂及...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民謠《陽溫暾小引》又名《吹煙調》,約成于清道光年間,流傳于騰沖市和順鎮一帶。和順古名陽溫暾,地處騰沖通往緬甸的交通要沖,是有名的僑鄉。旅居國外的和順人在外拼搏奮斗,企盼落葉歸根,對故土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蛾枩仃招∫肥呛笕藢嶄?..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嘎灑鎮和水塘鎮等地流傳的傣族(花腰傣)敘事長詩《朗娥與桑洛》是一部篇幅長、內容完整的悲劇敘事詩,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倫理道德、婚姻戀愛等。當地版本較多,以口傳的方式流行于民間,近年...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拉祜族史詩《根古》主要流傳于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其他拉祜族聚居地區,是一部描述拉祜族先民繁衍遷徙的敘事性史詩。 ? ? ? 遷徙是拉祜族社會發展中一段重要而又漫長的歷史,在拉祜族心目中就是祖先和歷史的象征。這部敘事長詩主要敘...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彝族史詩《阿魯舉熱》流傳于金沙江畔的元謀縣小涼山彝族(諾蘇)地區,是云南彝族迄今發現的唯一一部英雄史詩。 ? ? ? 阿魯舉熱是一個在彝族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揚的英雄祖先形象。史詩講述了阿魯舉熱一生中的重要經歷。阿魯舉熱是史詩主人公...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彝族史詩《查姆》流傳于雙柏縣哀牢山彝族地區及大麥地鄉底土村一帶,在沒有彝文之前均為口頭流傳,有了老彝文后才以書面的形式傳承,惟少數懂老彝文者和畢摩(彝族祭司,亦是民間知識分子)才通曉。 ? ? ? 彝語“查姆”是“大”和“起源”...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神話《司崗里》是一部在佤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口述文學作品。它以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為中心,在鄰近各縣市及其他佤族聚居區廣為流傳。 ? ? ? 《司崗里》圍繞著天從哪里來,地是怎樣產生的,人怎樣投生到世上,萬物為什么會生長,動植物為什...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苗族敘事長詩《昭蒡儉和高帕施》廣泛流傳于昆明、曲靖、昭通和楚雄等州市的苗族地區。 ? ? ? 這部長詩講述一對苗族青年戀人昭蒡儉和高帕施為了追求美好自由的愛情,運用巧技,從企圖強娶高帕施為妻的惡人多漫多龍家中逃出,歷經千難萬險,...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敘事長詩《闊時目刮》廣泛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傈僳族聚居區?!堕煏r目刮》為傈僳語,漢語為《春節調》,是一種對唱形式的敘事長詩,原詩5字一行,共有近萬行,漢語譯文有5700行。 ? ? ? 《闊時目刮》是傈僳族人民過新年...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傣繃文是居住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的傣族(傣德人)使用的文字。孟定鎮共有2.57萬傣族(其中“傣楞”1.3萬人、“傣德”1.27萬人)。此外,該縣勐簡鄉還有傣德1000多人,語言、生活習俗等與孟定傣德完全一樣。 ? ? ? ...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獨龍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史稱為“俅”、“俅扒”、“洛”、“曲洛”等,自稱“獨龍”或“獨龍阿昌”。新中國建立后定名為獨龍族。 ? ? ? 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獨龍語共有兩種方言,一是獨龍江...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怒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怒江兩岸的丙中洛至普拉底地區,由4個支系組成,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怒族自稱“阿龍”。據不完全統計,貢山的“阿龍”主要有生恰、占蘇、困欠、伊蘇、氣敢、滾拉、勒包、本東、貢馬、南木大東等20多個氏族。 ? ? ?...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奔子欄村位于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南部金沙江西岸的奔子欄鎮,海拔2108米。全村258戶,1816人。人均耕地面積0.84畝,人均年收入870元(2003年)。 ??? 奔子欄歷史古老。唐宋時期,奔子欄為西南入吐蕃古道,是由滇入藏“茶...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位于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同樂村,共106戶,563人。人均年收入840元(2003年)。地處瀾滄江東岸海拔2700米的山區,是“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后山屬白茫雪山自然保護區,有原始森林、杜...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三臺山鄉位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西南側,是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轄4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海拔1136.75米。1437戶,6315人。人均耕地面積5.4畝,人均收入749元 (2003年)。 ??? 德昂族是云南人口較少民族...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大等喊村位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姐相鄉賀賽行政村境內,是全市最大的傣族村寨。全村225戶,988人,傣族人口占全寨總人口的95%以上。人均耕地面積2.05畝,人均收入1999元(2003年)。 ??? 大等喊村建立年代約在明末...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新寨村、賀姐村所在的臘撒村委會位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壩子,背靠山坡,前臨隴川縣至盈江縣的公路,交通便利。戶撒河從壩子間穿流而過,海拔1430米。生態環境好,村寨周圍森林植被保護較好,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為主,森林覆蓋率5...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臘者村位于曲靖市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為布依族聚居村,始建于清代。全村共108戶,495人。人均耕地面積0.2畝,人均收入300元(2003年)。村寨地處亞熱帶河谷地區,四周高山環繞,海拔800~ 980 米 ,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6%以...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下筆沖村位于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境內,地處河谷低處,筆沖河從寨前流過,水源豐富。村寨歷史悠久,始建于明代,據考證筆沖寨即《徐霞客游記》所記“碧峒寨”,海拔1300米,山上森林植被覆蓋率達60%以上。全村91戶,412人。人均耕地...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白沙鄉玉湖行政村距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市區18公里,位于玉龍雪山腳下的緩坡地帶,包括上村、下村和文華村3個自然村,351戶,1350人,均為納西族。村野、田疇與玉龍雪山緊緊相連,相互輝映,景色優美。植被保護...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溫泉行政村位于永寧鄉北部,瓦拉別是溫泉行政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是一個納西族摩梭人聚居的村落,海拔2680米,56戶,422人。人均土地面積6.12畝,人均收入616元(2003年),地處半山區、山區,森林...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風景名勝區東部約25公里處,“九(鄉)石(林)阿(廬古洞)”旅游專線公路穿村而過,屬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的彝族撒尼村寨,分大、小糯黑兩個自然村,全村現有363戶,1392人。人均耕地面積2.7畝,人均收入14...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翁丁佤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位于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翁丁大寨,建村歷史已有200多年。佤族自稱“佤”、“阿佤”和“布饒”,漢語意為山地民族。翁丁大寨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海拔2605米。翁丁村共有238戶,1094人,其中大寨98...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澆花節,德昂語稱為“散根”,是德昂族最有標志性的傳統節日,于每年農歷清明節后第七天舉行。廣泛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州潞西市、盈江縣、瑞麗市、隴川縣和梁河縣,其中以潞西市三臺山德昂族鄉保存最為完整。 ??? 從德昂族民間傳說可知,澆花節...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或踩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的苗族稱為“奧道”,每年春節后的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五舉行,是各鄉鎮苗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歷史古老。 ??? 花山節的來歷傳說有二。一是相傳苗族的祖先蚩尤戰敗,不得不進行歷史上...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節日較多,有春節、火把節、新米節、卡臘節等,其中葫蘆節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充滿獨特的文化魅力。 ??? 葫蘆節拉祜語稱為“阿朋阿龍尼”,是瀾滄縣拉祜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十...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新平傣族人生禮俗流傳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水塘、嘎灑、腰街、漠沙等鄉鎮的傣族村落。 ??? 新平傣族人生禮俗形態完備,體系嚴密,包括求子禮俗、孕期禮俗、出生禮俗、取名禮俗、滿月禮俗、周歲禮俗、少年禮俗、成人禮俗、文身禮俗、染齒禮...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哈尼族九祭獻,哈尼語稱為“歸基托”,是哈尼族最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流傳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因遠鎮的浦貴、浦海、施通3個自然村。這3個村是在哈尼族遷徙過程里,由3個同胞兄弟創建的。九祭獻典禮在歷史上由3個村輪流主辦。 ??...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理三月街是大理各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會。1992年經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通過,三月街被定為大理州的民族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舉辦,節期為7天。每年赴三月街的人數以百萬計,國內外參加者眾多,是白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劍川縣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是典型的白族聚居縣。劍川白族石寶山歌會是一個以對歌賽歌為特色的民族傳統節會,舉辦地點石寶山屬劍川縣沙溪鎮。 ??? 據考證,石寶山歌會已有上千年歷史。唐《蠻書》卷八載:“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閭巷,吹壺盧(葫...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哈尼族梯田農耕禮俗,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縣的哈尼族村落。 哈尼族梯田農耕禮俗體系嚴整、形態完備,包括建村立寨禮俗、開墾耕種禮俗、節慶祭典禮俗、人生禮俗、服飾飲食禮俗等5大類別。 建村立寨禮俗規定哈尼族...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哈尼族長街宴,哈尼語稱為“知交把”、“多交奪”或“資烏奪”,流傳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南岸的哈尼族聚居區域。 ??? 長街宴分為祭寨神長街宴、六月年長街宴和十月年長街宴3種類型,祭祀神靈、求神護佑稻谷豐收、感激神靈賜福人間、擺街...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彝族占總人口的47.8%。流傳于雙柏縣法脿鎮、大莊鎮、雨龍鄉等彝族地區的老虎笙是一種祭祀性的仿生舞蹈,被稱為中國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彝族以虎為其祖先,自稱倮倮,“倮”即虎。法脿鎮小麥地沖村有民間故事,講述仙人變成...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彝族左腳舞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彝族喜愛的自娛自樂性集體舞蹈,流傳于全縣各鄉鎮。 ??? 彝族左腳舞歷史悠久,清康熙四十一年《定遠縣志》載:“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東岳廟(今南山寺)趕市,四方遠近商賈漢彝買賣衣具貨物,至四月初三方...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昆明市晉寧縣雙河彝族鄉有2505戶,9172人,其中彝族7138人,占總人口的75.85%。 ??? 秧老鼓,又稱花鼓,相傳系由外地流傳至當地。秧老鼓舞是漢族、彝族自娛性和表演性相兼的民間舞蹈,多在民間年節喜慶時跳,送葬時也跳,以打...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維則鄉干塘子村,彝族撒尼語稱“阿著底”,全村共有農戶82戶,342人,全部是彝族撒尼人。 ??? 據傳,早在明、清時期,刺繡就在撒尼婦女中盛行。撒尼婦女一般十一、二歲就從長輩那里學會挑太陽花,十三、四歲便會繡八角...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一鎮起飛村委會紅萬村,地處彌勒縣西一鎮南部15公里處。紅萬村民小組由大寨和小寨組成,現有居民313戶。人均耕地面積1.73畝。2004年人均經濟收入1128元。紅萬村大、小寨現存民居有土木結構式傳統民居、...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巡檢司鎮高甸行政村共有農戶108戶,人口486人,人均耕地面積1.86畝。人均收入1778元(2004年)。這里居住的都是彝族阿哲支系。 現存的傳統民居包括土木結構、磚木結構、土掌房結構、石木結構傳統民居等4種。生...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哈尼族奕車人共2萬多人,全住在車普村一帶。車普村哈尼族(奕車人)文化保護區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大羊街鄉車普村,共191戶,925人。人均耕地面積0.45畝,人均純收入762元。海拔1437~1500米,倚坡踞嶺傍田,梯田、櫻...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水槽寨瑤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瑤山鄉,分上水槽寨和下水槽寨,共136戶,673人。人均耕地面積2.15畝。人均收入539元。 ??? 該村位于大圍山自然保護區邊緣,生態環境優越。下水槽瑤語稱“吊坪”?,?..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萂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大營鎮境內,全村1402戶,5769人。人均耕地面積1.7畝,人均收入1306元(2004年)。萂村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是一個家家藏書、戶戶種花的村莊,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還是南詔貴族大義寧國主楊干貞的故里。萂村...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周城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州鎮北端,是古代城邑之一和大理壩子的一個重要農村集鎮。全村2188戶,9570人,是云南省規模最大的自然村。 ??? 周城交通方便,地處白族地區的腹心,是白族村寨的典型代表,積淀著深厚的白族文化。白族的...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勐罕(橄欖壩)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由曼聽、曼春滿、曼降、曼乍、曼嘎等5個傣族自然村組成,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聽行政村管轄。5個村寨緊密相鄰,呈扇形分布,從正面看猶如一只開屏的孔雀,分布在勐罕鎮的中心。保護區占地101.7...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南段村位于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糯福鄉的最南端,西南和南面與緬甸接壤,自古就是軍事戰略要地,南段行政村總面積65.4平方千米,下轄10個自然村,1個茶廠。全村現有人口468戶,2026人。人均耕地面積3.5畝,人均收入855元(20...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岳宋行政村地處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岳宋鄉政府所在地,下轄13個村民小組(自然村),永老寨是其中的一個自然村,地處南錫河東岸的山區地帶,海拔860米~1300米。全寨78戶,312人。人均耕地面積1.7畝,人均純收入444元(2003...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檳榔園村傣族(花腰傣)傳統文化保護區位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嘎灑鎮南蚌村委會(行政村)大檳榔園村。全村58戶,299人,人均耕地面積1.13畝,人均收入1488元(2003年)。村寨依山傍水,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大檳榔園村...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古當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鄉,古當行政村共有農戶306戶,1142人,其中村辦事處周邊5個自然村共178戶,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當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飾和歌舞之鄉,素有“美女村”的...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箐花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西北面,全村334戶,1595人,由5 個自然村組成。人均收入748元,人均有糧389公斤(2003年)。 ??? 村寨地處“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腹地的高寒山區,依山傍水,附近有羅古箐、...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丙中洛鄉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城北面高黎貢山腳下,海拔1430~ 5128 米 。轄4個村委會,32個自然村,46個村民小組,包括秋那桶、甲生、丙中洛等怒族村寨。全鄉共有農戶1570戶,6093人,其中怒族3031人,占...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獨龍江鄉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總面積1944平方公里,海拔1200~5128米。全鄉轄6個行政村,59個村民小組,分布在獨龍江兩岸的臺地上,830戶,4014人,其中獨龍族3935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8%。...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者太村位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西北部者太鄉政府所在地,地處滇桂黔交界地區,境內有革奪仙人洞和清水江峽谷等景點,有發展旅游的廣闊前景。全村由5個壯族自然村組成,共有561戶,2271人。人均耕地面積1.5畝,人均純收入627元(2...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馬游坪村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官屯鄉,四周山巒環抱,中心形成高原盆地。森林覆蓋率為75%。全村567戶,2175人。其中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3%,人均耕地面積1.56畝,人均純收入634元(2001年)。 ??? 馬游坪村始建...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石屏彝族剪紙流傳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龍武鎮一帶。 ??? 石屏龍武彝族因其女子服飾繡有美麗的花腰帶而被稱為花腰彝,其婦女服飾以圖形多樣、色彩艷麗、繡工精美而聞名。龍武地區的彝族以是否會挑花繡朵作為衡量女子心靈手巧和聰明能干的...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騰沖市是東南亞珠寶玉石的集散地和加工地。來鳳山明朝藺山墓中出土的玉帶鉤和《徐霞客游記》對騰沖翡翠和玉石加工業的細致描述,均說明騰沖玉雕歷史悠久。地方志中記載騰沖1949年前從事翡翠加工的作坊曾一度達到100多家,工匠超過3000人。...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云南傣族地區的傣族群眾視孔雀為吉祥如意、美麗善良的象征??兹肝柙诖鲎宕逭质⑿?,是其民間頗具特色的表演性和自娛性舞蹈種類。 ? ? ? 思茅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傣族孔雀舞普遍流行于勐馬鎮、娜允鎮的40多個傣族村寨中,每...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彝族煙盒舞流傳于揚武鎮魯奎山和磨盤山一帶,彝語稱“楂奇比”(團團轉)或“尼蓋比”(跳姑娘),俗稱“跳樂”,屬傳統自娛自樂性舞蹈。 ? ? ? 傳說以前當地彝族在無意中發現彈高梁桿能發出聲響,于是便邊彈邊跳...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梁河縣舞蹈“蹬窩羅” ? ? ? ?阿昌族舞蹈“窩羅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的灣中、勛可、內蓋、橫路、關璋、弄別、動來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動作風格大同小異。 ? ? ? ?阿昌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是“窩羅蹬嘎”,“窩羅”是曲調主...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葫蘆笙舞是拉祜族有代表性的一個大舞種,主要流傳于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的忙糯鄉、勐勐鎮、大文鄉、勐庫鎮等拉祜村寨和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等拉祜族聚居區,是以吹葫蘆笙為伴奏的民間舞蹈。清道光《云南通志》載:“倮黑聚時...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打歌”又稱“跳山歌”、“跳歌”、“跳笙”,是思茅市景東彝族自治縣廣為流傳的自娛性民間舞蹈,遍布景東縣每個彝族聚居及雜居的村寨,現已搜集整理43套,名稱、跳法各異,特色亦不相同。 ? ? ? 據清代嘉慶《景東直隸廳志》記載,“打...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大鼓舞”基諾語為“厄扯鍋”、“司土鍋”,“司土”意為“大鼓”,“鍋”即“跳”之意。流傳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大部分村寨?;Z族跳大鼓舞有兩種傳說,一說是為了感謝基諾族創世祖先阿嫫腰白用大鼓拯救了基諾人,另一說...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搓蹉”為普米族語,“搓”意為(這種)舞,“蹉”意為跳,即“跳(這種)舞”之意。舞時,以四弦琴伴奏,領舞者拍擊羊皮,起到擊鼓伴奏的效果,因此又稱“羊皮舞”。此外,還有“四弦舞”、“普米鍋莊”之稱。主要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稱“打轉舞”,可意譯為“歡樂跳”。分支較多,流傳于怒江大峽谷福貢縣、瀘水縣的傈僳族村寨,是傈僳族傳統的娛樂性集體舞蹈。瀘水縣的“刮克”舞多以“生產舞”為基調,表現形式與福貢縣“刮克”舞大同小異。 ? ? ? ...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達比亞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等縣怒族村寨?!斑_比亞”是怒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外形似琵琶、三弦。達比亞舞即是以“達比亞”樂器名稱命名的舞蹈。 ? ? ? 達比亞舞以舞者邊彈邊舞為特征,有近百個套路,...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 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流傳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村寨。在雙江鎮、小街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大龍潭鄉、富良棚鄉、岔河鄉,均有大量的彝族花鼓舞分布,并有經常性活動。 ? ? ? ? ?花鼓舞于清末(189...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哈尼族棕扇舞是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流行于元江羊街鄉那諾街哈尼族聚居地。舞蹈的起源與古老的狩獵采集生活和祭祀活動有關,從模仿狩獵中的禽獸飛躍奔跑和表現獵人凱旋歸來的心情,到表現手拿棕扇...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族象腳鼓舞流行于德宏州盈江縣、瑞麗市等傣族聚居村寨。象腳鼓的歷史悠久,有關鼓和舞蹈的民間傳說甚多,屬于祭祀性兼歡慶性的舞蹈。作為當地傣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形式,象腳鼓舞表現了傣族人民勤勞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陸良縣大三弦舞 ? ? ? 曲靖市陸良縣小百戶鎮打鼓村彝族撒尼人的大三弦舞世代流傳,無具體起源時代可查。彝族大三弦舞主要是人們在節慶時和勞動之余跳的一種集體舞。小伙子們在天黑后挎上三弦,見景生情,邊彈邊唱,在寨中邀請舞伴。人們聽到傳出的琴聲...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 刀舞是從景頗族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由格斗刀術演變而成,歷史悠久,但其淵源已無從考證。主要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景頗族聚居區。 ? ? ? 景頗族刀舞,景頗語稱“閃欠戈”,是景頗族民間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是剛勁有力...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甩發舞,佤語叫“稿西尾嘿”,是流傳于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永和社區(永茸寨)、班老鄉納勐村的佤族(布繞支系)民間女子舞蹈。 ? ? ? 相傳甩發舞是500多年前一個叫葉帶的佤族姑娘首創的。傳說葉帶與佤族小伙子巖奇相愛,一天,...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白象舞、馬鹿舞是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思茅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傣族民間用于喜慶祈福場合的道具舞。每逢潑水節等民間節慶活動,人們都要扎白象、馬鹿跳舞,以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 ? ? ? 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紅牙白...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昭通四筒鼓舞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又稱“跳鼓”、“跳喪鼓”,流傳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漢族居住的農村,是由男性集體演跳的喪葬舞蹈。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擊之、舞之而得名。據《周禮》記載:“以路鼓鼓鬼享”,鄭玄注為:“四面鼓也,...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紙馬舞是一種廣泛流傳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壯族村寨的傳統喪葬祭祀舞蹈。壯族先民崇拜祖先,深受道教影響,每當老人去世,均要組織喪葬祭祀活動,請舞隊跳紙馬舞,用來超度亡靈、安祖和驅鬼。 ? ? ? 紙馬舞一般由跳紙馬舞、舞獅子、...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傣族傳統制陶技藝 傣族傳統制陶工藝廣泛流傳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土陶制品形制古樸,至今還完整地保持著泥條盤筑法和在露天平地低溫堆燒的傳統工藝。 傣族土陶廣泛使用于日常生產、居家生活和佛事活動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紋...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思茅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芒信鄉芒景寨傣族手工造紙工藝完整保留了中國古代造紙的5步工藝流程,包括采構皮、去雜質、浸泡、蒸煮、漂洗、打漿、澆紙、曬紙、揭紙等主要工序。造紙工具均為自制,有抄紙器、水槽、木槌、戥子、表面平整的石頭或木...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拉祜族葫蘆笙制作工藝在拉祜族聚居區十分普遍,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嘎鄉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蘆笙制作技藝水平較高的一個拉祜族村寨。 ??? 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等都離不開葫蘆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蘆笙制作較精細...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銅走銀制作技藝屬傳統民間金屬制作工藝,現僅存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岳家灣村、壩心鎮和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 走銀即鍍銀,烏銅走銀即在銅胚上鏤刻出精美的紋飾圖樣,然后在陰刻的紋飾內鍍銀或金,再將銅胚表面處理成黑色,使其在莊重深...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斑銅工藝屬民間傳統金屬加工工藝,流傳于會澤縣、昆明市及東川(現為昆明市東川區),已有300余年的歷史。 斑銅,因天然銅礦中含有各種金屬,經冶煉熔鑄后形成橘紅色的斑紋而得名。斑銅有“生斑”、“熟斑”之分,生斑由高品位天然銅礦石加工而成,斑礦罕...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鎮南月琴流傳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龍川鎮,因南華舊名鎮南縣而得名,鎮南月琴當地俗稱“弦子”,制作歷史悠久,清代即譽滿三迤,光緒《鎮南州志》載:“州人楊氏世襲其業,所造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重”。舊時的作坊多集中城內,有抱月齋、得月齋、...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皮影戲是在騰沖市流傳久遠、影響廣泛的一種藝術形式,俗稱皮人戲、皮戲、燈影子。相傳明洪武年間由中原傳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經過本地文化的不斷滲透和融合,創新出“西腔”和“東腔”兩大流派,唱腔多樣,劇目豐富,對白風趣,深受當地民眾和...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彝族梅葛是云南彝族的一個主要曲種,流傳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永仁等縣的彝族聚居區。梅葛,意為口頭說唱的古老故事,是一部古老的長篇說唱史詩,無文字記載,主要靠口耳相傳、沿襲演唱而保存下來。內容是彝族人對開天辟地、萬物起源的理解...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壯族漁鼓“莊巴”是流傳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的壯族曲藝形式。 ??? 明清以來,漢族大量移居文山,將漁鼓演唱也帶到壯族寨子,開始用壯族民間曲調演唱漁鼓,并收徒傳藝。當地傳說,漢族在一次戰敗后逃躲追兵時,被大河擋住了去路,面對湍急...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白劇主要流傳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及麗江市部分白族聚居地區。 ??? 白劇原名“吹吹腔劇”,是大理地區白族演唱的一個古老劇種,與明代的弋陽腔有淵源關系。白劇音樂包括唱腔音樂和伴奏曲譜兩大部分。唱腔音樂由吹吹腔和大本曲兩大類組成,同時還吸收...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彝劇主要流傳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內的彝族聚居地區和云南省內部分彝族自治縣。 ??? 彝族最早的戲劇演出活動始于1947年,原楚雄州大姚縣直苴鄉(現屬永仁縣)小學教師用彝族歌舞編演過節目,但未普及。新中國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藝節目傳...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宜良滇劇 ??? 昆明市宜良縣滇劇演出的年代較早。據《曲靖地區戲曲志》記載,清末民初,宜良縣就有陳維純組建的滇劇班子,主要演折子戲,也演出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條綱戲。由于演出活動較頻繁,就在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滇劇藝人。1953年,宜良成立了“協...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建水花燈 云南花燈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間音樂、歌舞、方言音調結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在云南由于各民族共居,形成了云南花燈的多支派特色。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岔科鄉白云村、普雄鄉塔瓦、南莊羊街為代表的彝族花燈,是云南...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姚安花燈 ???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的花燈有史可查的最早時間為明代,流傳較廣。無特定的傳人和編創,靠父母輩的言傳身教、年輕人耳濡目染,代代相傳至今?;粞莩鐾ǔT诖汗澠陂g,由農民組織玩燈班子前往各村各戶去表演。 ??? 姚安花燈以“拉花”...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謀花燈 ??? 元謀花燈是以民間歌舞為基礎,吸收外來劇種、劇目、音樂、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調和民間舞蹈而逐漸形成的地方劇種。元謀花燈形成于明洪武年間,發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民國時期,全縣有39個燈社,每年春節都在鄰近村社巡回演出,演...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嵩明花燈 ??? 作為云南花燈主要流傳地之一,嵩明縣的傳統花燈活動十分興盛,據史料記載有超過200個村寨曾有花燈活動。除元宵燈會期間的表演外,嵩明花燈還在各種民間廟會中匯聚表演,燈期長達一二個月。嵩明花燈的表演形式多樣,民間習慣分為“團場”...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彌渡花燈 ??? 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的花燈起源較早,盛于清末民初,普及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彌渡花燈歌舞總體分為“太平花燈”和“元宵花燈”兩種,具有自娛性、娛他性、祈神求福性等共同特征。其表現形式有“團場燈”、“門戶燈”和“過街燈”。彌渡縣村...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昭通端公戲是古老的云南民間儀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昭通市鎮雄、彝良、大關、鹽津、巧家、永善、威信、綏江、昭陽等縣區的偏遠山區,主要在慶菩薩、慶壇、打儺、陽戲及齋醮等儀式活動中演出,因由端公表演而名。 ??? 據端公法名譜系及口碑資料...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關索戲系云南儺戲劇種,屬軍儺范疇,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流傳于玉溪市澄江縣陽宗鎮小屯村。小屯原名先鋒營,相傳諸葛亮平定南中時,命關羽之子關索為先鋒,后屯兵于小屯村。故有關索戲是隨軍傳入澄江之說。 ??? 小屯村的關索戲,舊時每三年...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理市白族民居彩繪普遍流行于大理市及周邊白族地區。白族建筑彩繪是在建造王宮、寺廟的過程中,工匠對建筑進行一定的裝飾繪畫基礎上產生的?!赌显t圖傳》中的“修廊曲廡”圖表明了南詔、大理國是白族建筑中開始廣泛采用彩繪的時期。后經元、明、清幾...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石雕久負盛名,自唐代就有盛譽,明清時大批劍川石匠應召入宮,參加北京故宮、圓明園的修建。新中國成立后,又參加過首都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等重要建筑的工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寶山石窟突出反映了劍川石雕的藝術特色。...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上江鄉新建村有6類傳統傈僳族民間音樂:一是木刮,即古歌,是在大規模群眾集會或重大活動演唱的敘事性抒情調子,流傳較廣,一般由1~2名男子領唱,眾男子合唱,內容主要為家譜和史詩。二是擺時,即敘事歌,多聲部民歌,內容...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保山市施甸縣木老元鄉是布朗族聚居地之一,布朗族山歌曲目繁多,內容豐富,歌詞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文學性,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濃郁。 ??? 布朗族山歌唱腔圓潤委婉,明亮清晰,有特殊的顫音和滑音,尤其在女聲中最為明顯。一般有獨唱、對唱、群唱...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木鼓舞,佤語稱“各老代刻落”,是廣泛流傳于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村寨的民間舞蹈,它與佤族拉木鼓的民俗活動密切相關。歷史上,佤族把木鼓視為通天神器和山寨的保護神,也是佤族部落出征決戰、召集成員、舉行祭祀活動必不可少的器物。 ??? ...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擺舞是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世代相傳的集體舞蹈,極有特色,不受時間、地點、人數的限制,只要高興,便相聚而舞,節日喜慶、婚喪嫁娶尤其盛行,深受群眾喜愛。 ??? 擺舞以女性為主,以象腳鼓、铓、镲等為主要伴奏樂器,領舞者邊敲奏樂器...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昭通市永善縣馬楠鄉自然環境優美,共有苗族423戶,1533人。每逢節日和喜慶活動時,他們都要聚在一起吹起蘆笙,跳蘆笙舞。 ??? 苗族蘆笙舞歷史悠久,起源于祭祀活動?,F在保存的蘆笙舞可分為6類:再現古代戰爭和遷徙的蘆笙舞、模仿動物的...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樂作舞,意為“大家一起跳舞”,發端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是哈尼族和彝族群眾根據曬蕎子而編跳的踩蕎舞。哈尼族與彝族的樂作舞在名稱上基本相同,習慣上統稱為樂作舞,它們的音樂、步法基本相似。紅河縣這兩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會跳樂作舞,目...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據考古資料顯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泥條盤筑法燒制的陶器制品。至清道光年間,經過建水藝人的改進,紫陶逐步發展為工藝美術陶,產品增加了文化內涵,品種也更豐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建水碗窯村古窯址星羅棋布,充...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曼暖典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灑鎮曼邁村民委員會所屬的一個傣族自然村,織錦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工藝活動,歷史悠久,據村里老人說有四五百年的歷史?,F在幾乎每家都有織機,每戶人家都有成年女子會織傣錦。 ??? 傣錦多以白色或...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者灣是玉溪市通??h四街鎮一個自然村,共有1199戶,4191人。者灣村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歷代文人墨士輩出,具有崇尚書畫、喜好收藏、耕讀并重的優秀傳統。布文星——清嘉慶三年(1798年)戊午科武解元,兼工書法,以行、草見長,在云南名重一時;...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是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清末就在縣內廣泛傳播,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ü奈柽^去主要是喪葬時跳的一種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后逐漸演變為以舞為主、歌為輔,成為逢年過節、...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開化鎮轄12個社區,8個村委會,310個村民小組,共15,535戶159,902人。其中壯族占總人口的11%。 ??? 壯族紙馬舞歷史古老。原是喪葬祭祀舞蹈,伴有鬼臉、獅子、大刀、小刀、手巾、拂塵表演,舞者一...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75萬多人口,居住著漢、壯、苗、瑤、彝、回等民族。銅鼓舞主要在當地壯族、彝族中流傳。壯族銅鼓舞主要流傳于者免鄉、底圩鄉、者太鄉、珠琳鎮、舊莫鄉、那灑鎮,彝族銅鼓舞主要流傳于八寶鎮和黑支朵鄉。 銅...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位于云南東南部,南與越南接壤。人口39萬,壯族占54%。 ??? 富寧壯劇源遠流長,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壯劇劇種繁衍地之一,最早出現于富寧剝隘的者寧地區,源于壯族民歌。壯劇最初的形式是“單分”(念歌),后逐漸演變...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是傈僳族聚居地,全鎮2317戶,10298人,傈僳族占總人口的68.7%。 ??? 阿尺木刮是葉枝鎮盛行的群眾性傈僳族民間歌舞。阿尺木刮意為“山羊的歌舞”。從前,傈僳族先民長期過著游牧、采集、刀耕...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鍋莊是藏族自娛性無伴奏的一種集體舞蹈。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的藏區把鍋莊稱為“果卓”,意為圓圈舞、歡樂舞。每逢重大節日、婚嫁喜慶、重要聚會、迎賓送客、豐收季節,藏民都會歡樂起舞,通宵達旦,常有千人鍋莊、萬人鍋莊的盛大場面出現。 ?...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景頗族目瑙縱歌意為“歡聚歌舞”,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歌舞形式和傳統民族節日。 ??? 目瑙縱歌起源于宗教活動。舉辦目瑙縱歌的最主要內容就是跳目瑙縱歌舞。舞場中心有立起的4根木柱,稱為“目瑙示棟...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孔雀舞是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傳于德宏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瑞麗市的孔雀舞最有代表性。 ??? 在傣族人民心中,孔雀是吉祥的象征和幸福的“圣鳥”。傣族把跳孔雀舞稱為“嘎洛勇”...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共有36321戶,15.85萬人,居住著漢、傣、阿昌、景頗、德昂、傈僳等民族。 ??? 葫蘆絲,傣語稱“畢朗道”,直譯為葫蘆簫,屬吹管舌簧樂器,歷史悠久,在梁河縣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傳承,在芒東、勐養...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東鄉位于麗江市區東北部金沙江河谷地區,鄉政府所在地大東村委會海拔1800米,離市區60公里。轄建新、大東、白水3個村民委員會,共計35個村民小組。有1718戶,7089人,境內以納西族為主體,還分布有漢、彝、藏等民族。 ??? 大...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彝族打歌是流行于臘羅、迷撒和格尼3個彝族支系中的歌舞形式,融歌、舞、樂、美術(服飾)、民間文學(唱詞)為一體,廣泛分布于該縣各彝族鄉村。近2萬個家庭、10多萬彝族群眾人人會打歌,400多個自然村都有打...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白族吹吹腔歷史古老。吹吹腔代表人物很多,迄今為止有上百位藝術精英聞名省內外。目前全縣有4個地區為吹吹腔的主要流行區域,有專業和業余劇團9個,曾多次參加全省文藝匯演,深受歡迎。歷史上當地有13座戲臺,現保存完好的仍...
-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大本曲是流傳于大理白族地區的一種說唱曲藝種類,專門用“白語漢字”演唱整本長篇故事。曲本多取材于漢族、白族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敘述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傳說故事,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人民的真實生存狀況和思想情感。大理地區逢年過節、婚喪嫁娶、...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祭寨神林是哈尼族每年春耕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祭寨神林廣泛流傳于云南省哈尼族村落。元陽縣各鄉鎮的祭寨神林,是所有哈尼族村落最隆重的節慶大典。祭寨神林源遠流長,但各地祭寨神林的節期略有不同。元陽縣哈播村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歌會于每年農歷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劍川縣石寶山舉行,屆時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群眾聚集一處,彈弦對調以歌覓偶,同時還可到各寺廟燒香拜佛,參加“阿吒力”佛教法事、白族地區中央本主及石雕女陰“阿央白”...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傳統節日,主要活動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間,系由廟會演變而成,其產生與佛教在大理的傳播有著密切的關系。三月街街期為七天,從農歷三月十五日開始,至二十一日結束。每年趕赴三月街的人數以百萬計,全國各地及海外都有人參加。 /&g...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海高臺是在云南省通??h傳統節慶民俗活動中保留的一種抬閣表演形式。 明清時軍屯移民將粵、閩等省的“抬閣”和“飄色”傳到云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臺會碑》記載,原通海、河西(今通??h轄鎮)兩縣迎高臺興起于清乾隆年間,從七街(今通??h轄鎮)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澆花節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主要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德昂族民眾中。澆花節從清明節后第七天開始,前后歷時三天。節日的第一天,德昂族群眾都會穿起節日盛裝,背上從井里打來的清水,帶著早已準備好的食物,手捧鮮花,匯集到本寨的奘房中。節日儀式由寨內的長老主持,儀式過程中,男青年敲響象腳...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昌寧苗族服飾流傳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街鄉的苗族村寨。其原料主要為當地生產的火麻土布。當地苗族人民將火麻剝出的麻絲用手搖機紡成線,再用土布機織成火麻土布。苗族婦女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想象在麻布縫制成的衣裙上縫出各種圖案,抒寫出自己的夢想與渴望。一套完整的苗族婦女盛裝包括包頭、上衣、披肩、圍腰、腰帶、...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理白族繞三靈,白族稱為“觀上覽”,流傳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洱海周邊地區的白族村寨,迄今已有一千多年。 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剛好是種植水稻的農忙節令之前,又恰值天氣和煦,山川秀麗,生活在蒼山洱海一帶數百個村莊的白族民眾,不分男女,都插花戴朵,身著...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傈僳族刀桿節,傈僳語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節”,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境內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傳統節日,節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 “上刀山,下火?!笔堑稐U節中主要的習俗表演活動,它再現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嶺的生活經歷及攀藤負葛的艱苦卓絕精神,同時也是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怒族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流傳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鄉的怒族聚居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延續三天。節慶活動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體育競技三大類別。 怒族仙女節的起源,一種說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說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獨龍族卡雀哇節流傳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部獨龍江流域的所有獨龍族村寨。 卡雀哇節在每年農歷臘月即公歷的12月至次年的1月之間舉行,節期最短3天,最長9天。1991年,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根據獨龍族人民的意愿,把每年的公歷1月10日...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 目瑙縱歌產生年代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目瑙縱歌的最主要活動是跳目瑙縱歌舞,正式活動前,人們在舞場中心立起四根木柱,用來祭祀太陽和指示舞蹈路線。...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火把節是所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日。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楚雄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節日?;鸢压澒艜r又稱星回節。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彝族十月歷法的一個年節?;鸢?..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德宏潑水節是世居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清明節后第七至第十天。 潑水節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在傣族稻作文明基礎上融匯11至13世紀南傳的上座部佛教而逐漸形成的,是南傳佛教宗教儀式與德宏傣族傳統禮儀相結合的產物,...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于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傣醫藥是傣族人民在總結本民族傳統醫藥經驗的基礎上,吸取和借鑒印度古典醫學和中醫學知識,形成以“四塔、五蘊”(土、水、火、風謂之“四塔”,色、識、受、想、行謂之“五蘊”)和“解藥理論”為核心的傳統醫學體系。 睡藥療法是傣醫藥傳統外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療中風、風濕病及...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傣醫藥是傣族人民在總結本民族傳統醫藥經驗的基礎上,吸取和借鑒印度古典醫學和中醫學知識,形成以“四塔、五蘊”(土、水、火、風謂之“四塔”,色、識、受、想、行謂之“五蘊”)和“解藥理論”為核心的傳統醫學體系。 睡藥療法是傣醫藥傳統外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療中風、風濕病及...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醫藥是彝族人民的傳統醫藥,分布于云南楚雄和四川涼山等地。彝醫學將天地元氣分為清濁二氣,蘊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基本物質。人體以清氣絡胸、腹、五臟,以濁氣循肌表、腹、背,上下六氣貫通,制衡內外邪毒。這是彝族人民對生命和健康的認知,成為彝醫學的基礎理論。 水膏藥療法是...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醫藥是中國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醫藥有悠久的歷史,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中,通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不斷積累完善形成的民族醫藥學體系。其歷史源遠流長、醫著博大精深、理論體系完整。 迪慶藏醫骨傷療法是以傳統藏醫創傷學理論為基礎,運用具有接骨功效的天...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烏銅走銀制作技藝始創于清雍正年間(1723—1735),為云南省石屏縣岳家灣村抗金名將岳飛后裔岳永兄弟特創,歷來為岳氏獨家經營。 歷史上,烏銅走銀曾與北京景泰藍齊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烏銅走銀是以銅、金等貴金屬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種花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宣威火腿,因產于宣威縣而得名,素以風味獨特而與浙江金華火腿齊名,蜚聲中外。它的主要特點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適中;切開斷面,香氣濃郁,色澤鮮艷,瘦肉呈鮮紅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頭略顯桃紅,似血氣尚在滋潤。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稱“云腿”。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關沱茶是有悠久歷史的一種緊壓茶,因創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關,故名“下關沱茶”。下關沱茶是白族人民創造的十分典型的傳統技藝,它由明代的“團茶”演變而來,以云南大葉種曬青茶作為基本原料,經拼配、篩分、揀剔、半制品拼配、稱量、蒸揉、壓制成型、干燥、包裝等十余道工藝制作而成,多為手工操作,蘊含著豐富的具...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云南普洱茶傳統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至唐代,普洱茶已遠銷內地和西藏。宋代,在“茶馬互市”的貿易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普洱茶銷行更廣,出現了“士庶所有,皆普洱茶”的盛況。清代,普洱茶被列為貢品,朝廷增設官茶局專司有關的茶事。云南普洱茶主要產于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和勐??h等...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云南普洱茶傳統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至唐代,普洱茶已遠銷內地和西藏。宋代,在“茶馬互市”的貿易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普洱茶銷行更廣,出現了“士庶所有,皆普洱茶”的盛況。清代,普洱茶被列為貢品,朝廷增設官茶局專司有關的茶事。云南普洱茶主要產于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和勐??h等...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貝葉經傣語稱“坦蘭”,是用鐵筆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教經文。它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7世紀前后傳入斯里蘭卡,復經緬甸、泰國傳入我國云南省西南邊疆地區?,F在發現有貝葉經文遺存的國家除中國以外,還有印度、泰國、緬甸、老撾、斯里蘭卡等國。調查顯示,云南省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德宏一帶是較為完整地繼承...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傣族象腳鼓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臨滄市臨翔區的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青華村、忙令村、勐旺村、勐準村、后寨村、忙鞏村等村寨。制作象腳鼓的歷史約五百多年。擅長制作象腳鼓的民間藝人近20人,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忙畔街道辦事處青華村的俸傳詩等人。 傣族象腳鼓制作技藝體現了象腳...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在先秦時代,云南就以銅器制作而聞名于世。秦漢時期,朱提、堂瑯(今云南昭通市、東川縣、會澤縣)等地生產的“朱提洗”、“堂瑯洗”等銅器行銷各地,為時所重。至明代,云南銅器匠師采用東川附近的天然斑銅礦石,用冷鍛成型的方法制作成人物、動物及仿古的瓶、鼎、爐、罐、爵等斑銅制品,為銅器制作開創了一條新路。...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傣族織錦是傣族先民勞動的產物,是傣族傳統手工藝最早期的重要品種。傣族織錦與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傣族社會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傣族織錦出于婦女之手,體現了傣族地區男耕女織的農耕社會風習。傣族婦女勞作之余,在彩錦上織造...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被譽為中國名陶的建水陶器就產于該縣碗窯村。碗窯村燒制建水紫陶的技藝始于清代道光年間,但此前碗窯村在宋元時代就已能夠燒制一般陶器,遺存至今的元代龍窯和陶器殘片即是明證。碗窯村以燒制陶器而得名,現有近三千人從事陶器生產。建水陶器燒制技藝由制泥、手工拉坯、濕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族黑陶燒制技藝歷史悠久,特色顯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鄉湯堆村、四川省稻城縣赤土鄉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樹地區囊謙縣等藏民居住區。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尼西鄉湯堆村村民具有燒制黑陶的傳統手工藝,這一技藝在當地的傳承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近年來,在文化旅游開發的環境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納西族東巴紙又稱白地紙,其制作技藝較為獨特,現保存于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臺)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東巴紙是東巴最重要的寫經用紙,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負盛名。 東巴紙的原料采自當地獨有的植物原料“阿當達”,經鑒定為瑞香科麗江蕘花...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納西族東巴紙又稱白地紙,其制作技藝較為獨特,現保存于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臺)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東巴紙是東巴最重要的寫經用紙,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負盛名。 東巴紙的原料采自當地獨有的植物原料“阿當達”,經鑒定為瑞香科麗江蕘花...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主要集中在潘樂、戶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個村。 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時使戶撒成為了“兵工廠”。阿...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省雷山縣苗族居住區村村有蘆笙,是蘆笙的重要產地。蘆笙制作工匠分別居住在雷山縣丹江鎮的排卡村、方祥鄉的平祥村和雀鳥村、桃江鄉的桃梁村和年寫村,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極不方便。 制作蘆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樂理知識外,還要具備物理知識,了解力學原理。蘆笙種類較...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唐貞元十六年,南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云南有長達四千余年的制陶史,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巒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龍寨等地均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傣族傳統制陶技藝。 傣族自古喜愛用陶,制陶在傣語中稱為“板磨”,俗稱“土鍋”。明初錢祖訓所著《百夷傳》稱: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筑彩繪是一種相當寬泛的說法,它的一層含義與人們通常的理解相同,是指利用色彩、涂料、油漆等原料在建筑物墻體上平面描繪圖像;另一層含義則是指借助土、石、木、布、紙、陶等材料對建筑物及其內部陳設進行裝飾?;诘乩砗兔袼椎脑?,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建筑彩繪在整體風格和細節處理等方面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異...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撒尼)刺繡也叫“撒尼十字繡”,彝語稱為“拿窩”,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區的一種民間刺繡藝術。相傳彝族(撒尼)刺繡起源于唐宋時期,明清兩代趨于成熟。它在撒尼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撒尼婦女自幼習繡,個個巧藝在手。經過世代傳承和不斷發展,撒尼刺繡藝術日臻完善。...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劍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根據史料記載,唐代時,劍川木匠就承擔了南詔五華樓木雕構件的制作工作;宋代,曾有劍川木雕藝人進京獻藝,轟動京華。清代學者張泓在其《滇南新語》中記述:“滇之七十余縣及鄰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規矩斧鑿者,隨地皆劍民也?!笨梢姰敃r劍川木雕木匠之眾多,流傳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傣族剪紙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后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形成完善的剪紙并被廣泛應用于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在潞西,幾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紙。 潞西傣族剪紙以特制...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巴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流傳在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地區。以納西族民間信奉中的神靈、傳說中的祖先及動物等為主要描繪內容,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主要有經卷圖畫、木牌畫、紙牌畫和卷軸畫等形式。 東巴的經卷圖畫包括東巴圖畫文字、封面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摔跤作為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在我國各民族中都比較常見,在云南省尤以彝族為甚。其中,石林縣和元謀縣彝族摔跤活動的群眾基礎最為廣泛,最受群眾歡迎。 元謀縣小涼山鄉彝族摔跤,彝語稱為“格”,表示力量、技術的意思,是一項古老的為廣大青少年男子喜愛的體育運動,它能強健身體,鼓...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傣族章哈又稱“贊哈”,是傣族傳統的曲藝唱曲形式,流傳于云南省南部邊陲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市江城、孟連、景谷等地傣族村寨,與傣族毗鄰而居的布朗族中也有傳唱。章哈既是歌手稱謂,也是作為曲藝表演形式的曲種名稱。 章哈的具體演出形式可分為獨唱和對唱兩種,其中對唱有賽...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索戲流行于云南省澄江縣陽宗鎮小屯村,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初為古代用以驅邪逐疫的儺祭儀式,后逐漸發展成娛神娛人兼有的儺戲。 關索戲的表演特點是不設舞臺、不化裝,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演出時一般頭戴面具,邊唱邊舞,有娛神歌舞的遺風。開演時要舉行祭祀,朝拜樂王廟,專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末清初,湖北人根據古老的青陽腔創造出了清戲這種新的戲曲形式。清代咸豐年之前,過境的商賈軍民將湖北清戲帶到地處古絲路要沖的云南省騰沖縣甘蔗寨,在甘庶寨佤族民眾中傳播開來,逐漸演變成佤族清戲。 佤族清戲的聲腔包括“九腔十三板”,這些曲調抑揚頓挫,悅耳動聽,既善敘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劇是楚雄彝族特有的一種地方民族戲劇,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內廣泛流傳。它是在彝族的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融合了彝族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繪畫等傳統藝術的精華。 彝劇十分重視用音樂來烘托和渲染舞臺氣氛,圍繞不同曲調、唱腔,進一步以富有...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劇歷史悠久,系由明代洪武年間從內地傳入大理地區的吹吹腔戲和大本曲劇合流而形成。清代光緒年間,吹吹腔戲的演出在白族農村極度興盛,漁、樵、耕、讀等各種戲劇人物風趣幽默的表演,生動地展現出白族耕讀傳家的生活風貌。由于歷史原因,民國初年吹吹腔戲走向衰微,退居邊遠山鄉。因長期處于封閉環境,不受外界影響,...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滇劇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間,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光緒年間,滇劇演出活動在玉溪等地區已經十分盛行。滇劇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一些地區也都有滇劇的演唱活動。 滇劇聲腔獨特,表現力強。其三大聲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滇劇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間,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光緒年間,滇劇演出活動在玉溪等地區已經十分盛行。滇劇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一些地區也都有滇劇的演唱活動。 滇劇聲腔獨特,表現力強。其三大聲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滇劇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間,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光緒年間,滇劇演出活動在玉溪等地區已經十分盛行。滇劇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一些地區也都有滇劇的演唱活動。 滇劇聲腔獨特,表現力強。其三大聲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騰沖皮影戲至今有六七百年歷史,分為“西腔”和“東腔”兩大流派。東腔皮影主要服務于云南省騰沖縣境東南部和城區壩子。1932年,應干崖(今盈江)土司邀請,赴舊城演唱《樊梨花征西》連臺本戲49天,后又應邊民及華僑邀請赴緬甸南坎演出《孫龐斗智》、《寶蓮燈》等劇目三十余出。1961年,應邀到昆明為參加云南...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傣劇是云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 傣劇發源于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后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云南壯劇主要流傳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它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三個分支,各分支起源不盡相同。其中富寧土戲形成最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云南壯劇最早的唱腔形式即源自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均形成于清代光緒年間。 云南壯劇在融匯壯族山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戲是貴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它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清末民初發展成為地方戲曲,在流行過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習俗等的影響而形成多種不同的演唱與表演風格?;魬虮硌輹r藝人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做結合得十分緊密。 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于獨山、遵義、畢節、安順、...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戲是貴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它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清末民初發展成為地方戲曲,在流行過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習俗等的影響而形成多種不同的演唱與表演風格?;魬虮硌輹r藝人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做結合得十分緊密。 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于獨山、遵義、畢節、安順、...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戲是貴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它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清末民初發展成為地方戲曲,在流行過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習俗等的影響而形成多種不同的演唱與表演風格?;魬虮硌輹r藝人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做結合得十分緊密。 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于獨山、遵義、畢節、安順、...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戲是貴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劇種,它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清末民初發展成為地方戲曲,在流行過程中受各地方言、民歌小曲和習俗等的影響而形成多種不同的演唱與表演風格?;魬虮硌輹r藝人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做結合得十分緊密。 貴州花燈戲主要流行于獨山、遵義、畢節、安順、...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燈戲是廣泛流行于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魬蛟从诿耖g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形式。在流行過程中因受當地方言、民歌、習俗等影響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風格。 云南花燈戲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是清末民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棕扇舞是哈尼族傳統舞蹈,流傳于云南省紅河與元江兩縣交界的哈尼族村寨。 在哈尼族的昂瑪突(祭祖節)、庫扎扎(六月節)、扎勒特(十月節)等傳統節日及人生禮儀活動中,人們都要盛裝酒宴對歌舞蹈,雙手各持一柄棕樹葉跳棕扇舞。 棕扇舞有六十多種...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搓蹉漢語意為“跳舞”,是普米族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傳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頂及磴等鄉鎮普米族聚居的村寨。由于搓蹉以四弦的“比柏”伴奏,以羊皮鼓擊節,因此又被稱為“四弦舞”、“羊皮舞”。 搓磋源于普米族傳說,據說很久以前,一位英俊的普米族小...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拉祜族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流行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蘆笙舞是由最初的娛神祈福儀式演化而來的,其內容以表現拉祜族原始的宗教禮儀、生產生活,模擬動物,展現人的歡樂情緒等為主。拉祜族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象征。拉祜族人在葫蘆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蘆笙,每年嘗新節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納西族熱美蹉是納西族歷經數千年傳承至今的一種原始集體歌舞,流傳于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壩子東北的大東鄉,包括玉龍雪山以東、金沙江以西的崇山峻嶺和沿江小片河谷地帶?!盁崦栗恪笔羌{西語的漢字記音,納西族熱美蹉的歷史沿革無明確的文字記載,據和世文等人對麗江地區歌舞的對比研究,它與至今保留在金沙江河谷地帶寧...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布朗族蜂桶鼓舞是布朗族跳鼓的總稱,它起源于布朗族的創世傳說和祭祀活動,在云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邦丙鄉、大文鄉等的布朗族村寨中流傳。 布朗族蜂桶鼓舞由跳蜂桶鼓(克廣)、跳象腳鼓(克廣緊)和跳甩手巾(習襪帕潔)三個部分組成,它有5種套路、三步和五步...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樂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種歌、舞、樂一體的古老民間舞蹈,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岸紅河縣的哈尼族、彝族村寨。跳樂作舞,彝族民間稱為“載比”;哈尼族民間稱為“哈塞塞”,又名“龍縱撮”。 “樂作”的稱謂至少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根據哈尼語音譯,“樂”是大家...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彝族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代代相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在休閑或歡樂時,彝族人往往都會跳起它。不同地區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對三弦舞各有不同稱謂,流傳于阿細彝區的三弦舞稱“阿細跳月”,流傳于撒尼彝區的三弦舞稱“撒尼大三弦”。三弦舞是一種群體性的舞蹈,男女都可參加,但跳舞時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只是踏著節奏伴舞。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代代相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在休閑或歡樂時,彝族人往往都會跳起它。不同地區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對三弦舞各有不同稱謂,流傳于阿細彝區的三弦舞稱“阿細跳月”,流傳于撒尼彝區的三弦舞稱“撒尼大三弦”。三弦舞是一種群體性的舞蹈,男女都可參加,但跳舞時只有男子使用三弦,女子只是踏著節奏伴舞。彝...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老虎笙是一種同時具備祭祀性和自娛性的舞蹈,主要流傳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 老虎笙舞姿以奔放雄渾著稱,展現了山地民族的剛強性格,表達了彝族人民對虎的崇拜。其主要動作是模擬老虎的各種動態,生猛有力,體現了彝族人民圖騰崇拜的習俗,古樸傳統。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左腳舞,彝語稱為“咕遮”,古名“墮左腳”,是彝族一種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它是在彝族長期的刀耕火種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歌、舞、樂合一,以娛人、交往、健身為目的。彝族左腳舞主要流傳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對牟定縣彝族人民乃至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r...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打歌也稱“踏歌”,是云南省巍山縣分布最廣、影響最大也最為普及的一種自娛性民族民間舞蹈。據清代嘉慶《景東直隸廳志》記載,“打歌”當時已廣為流傳,除個別有嚴格的時間、地點規定外,每逢春節、小年(農歷正月十五)、火把節或婚嫁、聚會,人們都會徹夜踏跳。 彝族打歌多在晚...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語稱為“吾切巴”,是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境內流傳的一種禮節性風俗舞蹈。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長期以來一直在南澗彝族地區傳沿不絕。彝族民間辦宴席上菜時,為敬重賓客、增加喜慶氣氛,往往要跳起這種舞蹈。在《奉圣樂》伴奏下,舞者捧盤或托盤起舞,舞姿多以旋轉為主,舞袖旋轉,姿態繁多...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象腳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廣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族舞蹈。它有獨舞、對舞、群舞等多種表演形式,可在多種場合表演或自娛。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靈,驅災避邪,慶賀豐年。象腳鼓舞不僅流傳于國內的傣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而且還傳播到東南亞許多國家。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象腳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廣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族舞蹈。它有獨舞、對舞、群舞等多種表演形式,可在多種場合表演或自娛。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靈,驅災避邪,慶賀豐年。象腳鼓舞不僅流傳于國內的傣族、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而且還傳播到東南亞許多國家。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石屏彝族煙盒舞又稱“跳弦”、“壟傯”等,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的彝族村寨,元明時期趨于成熟,清代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 彝族煙盒舞包括正弦和雜弦兩部分,形成了山區和壩區兩種風格和多種流派,舞蹈套路多達220套,目前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鼓舞,基諾語稱“司土鍋”,“司土”為“大鼓”,“鍋”為“跳”,流傳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基諾族村寨?;Z族跳大鼓舞是為了感謝傳說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諾人的創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過“特懋克節”時最為隆重,時間是在立春后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為“山羊的歌舞”或“學山羊叫的歌調”,流傳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的同樂、新樂一帶,是當地傳統的自娛性民間歌舞。 維西歷史上交通閉塞,傈僳族少與外界往來,生產方式基本處于半農半牧階段。山羊是家家必養的牲畜,羊與維西傈僳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疇彝族葫蘆笙舞流傳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雞街曼村。曼村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ㄙ廊说暮J笙舞是一種古老的彝族民間舞蹈,以軀體“S”形前后曲動的典型舞姿而獨樹一幟,展現著古代滇人葫蘆笙舞的遺韻。在開化古銅鼓圖飾上,有4個頭戴羽冠、衣著羽衣、吹葫蘆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飾紋,舞姿正是一個典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傣族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云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傳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栗杰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后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銅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分布于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彝村寨,而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 廣南縣出土的銅鼓文物,年代最早的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鼓舞是流傳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擊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間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長的樹木軀干,鑿空內部成型。一般木鼓舞為族群全體參與的大型祭祀活動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為核心的祭祀活動充滿著強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鮮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鍋莊分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動的“大鍋莊”、用于民間傳統節日的“中鍋莊”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規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將之區分成...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納西族白沙細樂又名“崩時細哩”、“別時細梨”、“別時謝禮”,是納西先民創制的一部器樂、聲樂及舞蹈相結合的古典音樂套曲。流傳于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納西族的先民受東漢“白狼獻詩”影響,“俗好飲酒歌舞”(唐《蠻書》),后逐漸成為一個...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彌渡民歌是指流傳于云南省彌渡縣境內的漢族和少數民族民歌。 清嘉慶初年《滇系》所記“山歌九章”有力地證明了彌渡民歌的悠久歷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小河淌水》、《十大姐》、《繡荷包》、《彌渡山歌》等一批彌渡傳統民歌、改編民歌在國內外廣為傳播,“彌渡民歌”作為一...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洞經音樂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漢族、白族、納西族群眾中,它原是一種道教禮儀音樂,因以誦唱《大洞仙經》經文為主要內容而得名。其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每個流傳地區都有獨立成套的各類曲調,數量四十首至百余首不等。 通海洞經古樂流傳于云南省通??h境內,以秀山鎮、河西鎮為中心,傳播...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縣和臨滄市的雙江、永德、云縣、耿馬及思茅地區的瀾滄、墨江等縣。布朗族民歌曲調繁多,內容豐富,按題材內容則可分為勞動歌、風俗歌、遷徙歌、恨歌、頌歌、情歌、兒歌等短歌和長篇抒情詩、敘事詩等。 布朗族...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主要聚居在我國南方地區,分布于云南省、四川省、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民歌大體上可分為敘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兒歌等幾大類,這些民歌曲調豐富,有獨唱、對唱、重唱、一唱眾和等多樣的演唱形式,有時在同一首山歌中幾種演唱形式兼而有之,藝術表現別具特色。 彝族酒歌...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姚安壩子腔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特有的一種民間歌曲樣式,主要流傳于姚安縣境內以漢族為主的村寨中,多在春耕栽種季節和秧苗拔綠時由漢族青年男女以對唱方式演唱。 姚安壩子腔歷史久遠,據傳系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平定云南后由中原傳入,在發展過程中又不斷與當地民歌小調相融...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彝族海菜腔是海內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種,它又稱大攀槳、倒扳槳,俗稱石屏腔,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彝族尼蘇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屬海菜腔變體的民歌,與其他三種變體曲調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稱“四大腔”,彝族稱之為“曲子”。 海菜腔歌唱歷史...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歷史悠久,它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以普春村為中心的數個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包括了歌頌勞動、贊美愛情、謳歌山野田園美景等方面的內容。曲目以《吾處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為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人聲幫腔兩種。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的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擺時和優葉等歌種。 “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傳最廣的民歌歌種之一,流傳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區。木刮在傈僳語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調,后來逐漸成為敘事古歌的專稱。其他屬木刮類的歌、調一般冠以內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調)、其奔木刮(三弦...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擺時和優葉等歌種。 “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傳最廣的民歌歌種之一,流傳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區。木刮在傈僳語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調,后來逐漸成為敘事古歌的專稱。其他屬木刮類的歌、調一般冠以內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調)、其奔木刮(三弦...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阿細先基》,又名《阿細人的歌》,是彝族支系阿細人的創世史詩,口頭流傳于云南省彌勒縣西山地區的阿細人聚居地。由于長詩是由藝人用阿細語創作并演唱,散落于民間,所以長期不被外界所知聞。20世紀40年代,經詩人光未然、語言學家袁家驊先后搜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廣為外界所知。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瑙齋瓦》是景頗族的創世史詩。據有關專家研究,《目瑙齋瓦》最早濫觴于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時期,是景頗族先民祭祀天神、太陽神的祭詞,長8900行,分為六章。第一章講述了天地萬物的形成及人類的誕生。第二章講述了景頗族的創世英雄寧貫杜率領天下豪杰改造天地,使土壤肥沃、莊稼生長的奮斗過程。第三章講述大地洪...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敘事長詩《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是哈尼族碧約人口傳敘事長詩,流傳于云南省滇南的哈尼族聚居地區,主要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及紅河州、玉溪市的哈尼族碧約人支系聚居的村寨中。 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是長詩中的兩位青年,男為英雄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坡芽情歌是一部由81個圖畫符號記錄在土布上的愛情民歌集,壯族語稱“布瓦吩”,意為“把花紋圖案畫在土布上的山歌”(現在當地群眾稱其為“坡芽歌書”),主要流傳于以云南省富寧縣的六益、者寧,歸朝的那貫、老街三寨,者桑鄉的百比,以及花甲鄉等地的壯族村寨,而以剝隘鎮坡芽村為中心。圖畫符號有月、星、樹、稻谷...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司崗里是廣泛流傳于佤族民間的口述文學,它以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為中心,在鄰近各縣市及周邊國家的佤族聚居區廣泛流傳。 “司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來,“司崗里”就是從巖洞里出來。傳說遠古的時候,人被囚禁在密閉的大山崖洞里出不來,萬能的神靈莫偉委派小米雀啄開巖洞,...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佤族創世史詩《司崗里》,流傳于云南省的滄源、瀾滄以及西盟佤族自治縣?!八緧彙笔秦粽Z“石洞”、“洞穴”或“葫蘆”的意思。作品描述了人類從“司崗”出來后發生的各種故事,包括人類起源,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動植物的產生、祖先事跡、村寨史、家族史、民族史、民族關系、英雄故事、愛情故事等。內容涉及佤族與自然現...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口傳長詩召樹屯與喃木諾娜是傣族最著名、最優秀且流傳最廣泛的愛情贊美詩,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和東南亞地區廣為流傳。它歷史久遠,版本眾多,不僅有口頭傳承的說唱韻文(長詩)和散文體長篇故事,還被民間畫師用作佛寺壁畫、經畫的創作題材,有的地方甚至連湖泊、池塘也以召樹屯與喃木諾娜中的“金湖”命名。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哈尼哈吧哈尼語意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會生活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民間歌謠,是有別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兒歌等的莊重、典雅的古老歌唱形式。哈尼哈吧主要在云南省南部紅河和瀾滄江之間的元江、墨江、綠春、金平、江城等哈尼族聚居縣流傳,思茅、西雙版納、瀾滄等地也有。 哈尼哈...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查姆是流傳于云南省雙柏縣大麥地鎮、安龍堡鄉等彝族地區的彝族民間創世史詩,具有悠久的歷史。查姆在彝語中為“大”和“起源”之意,一般意譯為“萬物的起源”。查姆以神話傳說的方式記述了人類、萬物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由通曉彝文的畢摩(彝族祭司)用彝文記錄在書箋上進行傳承,其結構龐雜、神話色彩濃厚。查姆基本...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達古達楞格萊標是德昂族民間創世神話史詩,流傳于我國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壩鄉和西南部臨滄市鎮康、耿馬、永德、雙江縣及緬甸撣邦、佤邦一帶。達古達楞格萊標是德昂族先民植物崇拜(茶神)的自然產物,是“集體創作的部落故事”。約14世紀后,德昂族藝人借用傣族文字對其進行了整理、記...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姚安口傳彝族梅葛起源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官屯鄉,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梅葛取名于一種彝語曲調名稱,因彝族民間歌曲大都用“梅葛調”演唱,總稱為“梅葛”。在長期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形成了一部有影響的彝族歷史敘事長詩,千百年來流傳于姚安縣的彝族聚居山寨。 目...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詩瑪》是流傳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敘事長詩。它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斗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丑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斯)爾》流傳于中國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納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后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格薩(斯)爾》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哈尼族四季生產調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等縣的哈尼族聚居區,其起源時間的下限不晚于唐代。作為山區梯田生產技術及其禮儀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引子部分強調祖先傳承下來的四季生產調對哈尼族的生存所具有的意義,...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闊嘎闊”演唱的一部長篇詩體創世神話,流傳于云南省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全詩共17個篇章,2300行,內容敘述造天地日月、造萬物和人類以及人類初始階段的生存狀況等,是拉祜族人民傳承歷史悠久的口述文學精品。 牡帕密帕由“嘎木科”(會唱詩的人)...
-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在區域:
阿昌族的長篇詩體創世神話《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流傳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阿昌族群眾中,以唱詩和口頭白話兩種形式傳承至今。 阿昌族人口有三萬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九保、曩宋和隴川縣戶撒三個阿昌族鄉。在阿昌族宗教及民俗活動中,要念誦全部的《遮帕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