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包子】名單大全
包子是人們喜愛的面食之一。史料記載,發明包子是三國蜀國宰相諸葛亮。南方人一直把有餡和無餡的都叫做饅頭;而北方則把二者逐漸區分開來,無餡的叫饅頭,有餡的叫包子。
包子是人們喜愛的面食之一。史料記載,發明包子是三國蜀國宰相諸葛亮。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中有這樣一段記述:“諸葛武候之征孟獲,人曰蠻俗邪術,須禱于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祀之……武侯不從,固雜羊豸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祀……后人由此為饅頭”。也就是用羊、豬肉做餡,用面做皮,做成像人頭的大左子祭神。從那以后,“饅頭”成為祭品和食品。南方人一直把有餡和無餡的都叫做饅頭;而北方則把二者逐漸區分開來,無餡的叫饅頭,有餡的叫包子。直到今天,北方人祭品中仍然沿用饅頭,用15個饅頭,配5個菜碗叫“小供”,25個饅頭配10個大碗稱“大供”,有餡的包子則早就不作供品用了。
包子分葷素兩大類。在葷素包子中,湯多流油者受人喜愛。包湯的分量越多,技術要求就越高。俗語說:“紙里包不住火,面里包不住水”。而開封的餡中灌湯的包子早在北宋年間已有。北宋時期的開封,有史可考的面食有107種。那時“包子”和“饅頭”、已初步分開稱呼。有時也混用不分,如灌漿饅頭。包子、蝦肉包子、水晶包子、細餡大包子、糖肉饅頭、羊肉饅頭,以及按形狀和顏色取名的綠荷包子、梅花包子等等。
北宋以后,開封的廚師取梅花包子之形、灌漿包子之技,做成灌湯包子,俗稱湯包。灌湯包子原位大籠蒸制,20世紀30年代,開封第一樓飯店店主、著名廚師黃繼善改用小籠蒸制,每籠15個,就籠上桌,故名小籠灌湯包子。其特色是皮薄、餡大,滿湯滿油,褶紋達18至22個之多,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去像菊花。小籠包子的吃法也頗講究,手拿不能食,必配有兩碟兒一勺兒,用筷子將一個包子從桌上籠中夾入小碟內,再用筷子夾住,先在包子的一個邊上咬一小口,把包子里的湯倒在小勺里,一個包子能倒出滿一勺湯,俗稱口湯。另一碟兒倒點香醋、醬油,吃包子時先蘸一下再入口,油而不膩,清香利口。每一個包子吃過,再喝勺里的湯,分外有滋味,余香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