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河鮮】名單大全
河豚魚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但最為人稱道的毫無疑問是長江河豚。河豚雖有劇毒,但其肉質潔白如玉、鮮美無比,有人用世間絕色的“西施乳”來形容其美味。最好的河豚也是在清明前食用為佳。這時河豚皮上的毛刺還比較柔軟,膠質豐厚,吃起來非常軟糯。 河豚有多種吃法,刺身、紅燒、濃湯,各有風味,“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
長
江
我們祖先繁衍生息的膏腴之地
它是世界第三大流域
干支流區域達180萬平方公里
它豐盈富饒的自然資源
養育了數以億萬計的生靈
江
古代指國家疆域內的所有水道,
后來用作長江的專稱。
江鮮
意指長江里出產的魚蝦等鮮活水產品。
唐代詩人李群玉有詩:
倚棹汀洲沙日晚,江鮮野菜桃花飯。
長歌一曲煙靄深,歸去滄江綠波遠。
描繪了一幅緩緩展開的人間煙火畫卷。
NO. 1|壹 長江源頭
冷
酷
仙
境
長江有三條源流,北源楚瑪爾河,中源沱沱河,南源當曲。
北源楚瑪爾河
地處可可西里無人區的腹地,背倚昆侖雪山,河灘草地上多有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出沒。
楚瑪爾河,藏語的意思是“紅水河”。
中源沱沱河
發軔于青海與西藏邊界的格拉丹東雪山。冰川融水從源頭處流到唐古拉山,到下游匯入通天河。
沱沱河河床遠處有平緩起伏的山脈。河灘地上生長著高原濕地上常見的禾本科植物,零星點綴著開著黃花的馬先蒿、葉片帶刺的沙生風毛菊、果實肥碩的棘豆、以及耐寒植物毛柱黃芪等。
源沱沱河,起始于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東峰。
圖中的姜古迪如冰川,藏語的意思是“狼山”。
南源當曲
放眼看去,當曲是一片綿延無極的沼澤與凍土,長滿墊狀點地梅與扁穗茅。河網交錯密布,在遠處草甸間閃爍著白光。河床上可以看到鳥的腳印與風中搖曳的水草,遍野點地梅白色的花瓣,像星海一樣裝飾著柔軟的河灘。
當曲,藏語“沼澤”之意。
長江源區氣候高寒,人類活動稀少,野生動植物豐富。
生物學家考察發現這一區域有多種魚類的存在,大體上可分為裂腹魚和高原鰍兩大類別。
裸腹葉須魚與小頭高原魚喜歡棲息于流急多石的河段,而高原鰍則喜歡待在淺水區。裸腹葉須魚與刺突高原鰍會吃水中的昆蟲或搖蚊幼蟲。而其他高原魚都以附著河底巖石上的硅藻為食物。
↑
當地人在沱沱河里經常能釣到重達一斤多的“翻嘴魚”
↑
高原裂腹魚
青藏高原的蒸發量很大,氣候與環境多有變化,河流或水灣經常干涸和消失。
高原鰍生活在河床底部的砂石中,它具有一項特殊技能:魚卵可以粘附在鳥類身上,并隨之"飛"到其它水源地孵化。
當它成為鳥類食物的同時,又借助鳥類幫它繁殖后代。
↑
高原鰍
長江源區人煙稀少,嚴寒的自然條件下,野生魚類每年僅僅能生長一公分左右。
除了野鳥和周邊游動的牧民會偶爾捕食水中的魚兒,魚群大體上都能保持生態的平衡。
自1960年以來,這一地區持續增溫,其幅度大約在每10年0.2攝氏度,冰川與永久積雪面積縮小,導致河流和湖泊不斷萎縮。
這無疑會對長江源區的魚類等水生生物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NO.2|貳 長江上游
天
府
之
國
三峽出口的宜昌南津關以上,全長4504公里為長江上游,其中直門達至宜賓段古稱金沙江,宜賓至宜昌段古稱川江,總流域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
↑
直門達,位于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藏語意為“渡口”。
↑
南津關,位于湖北宜昌市西陵峽東口,
它和瞿塘峽入口處的夔門,是三峽首尾兩端的天然門戶。
巴蜀居民是中國最擅長料理淡水魚類的族群,坊間多見以魚為主題的酒樓餐館。手段高明的廚師更是能操弄出“全魚宴”,清蒸魚、干燒魚、家常魚、剁椒魚、豆瓣魚…盡顯天府之國美食江湖的絕對實力。
有人曾列舉川人對江鮮品質的排位:
第一檔:雅魚、江團、鯰魚、土石斑等。
第二檔:鯉、鯽、草、鰱、黃鱔、青蛙。
第三檔:青蝦、螃蟹、泥鰍、黃臘丁等。
第四檔:螺螄、蚌殼。
川西的雅安有“三絕”:雅魚、雅雨和雅女。雅魚又稱丙穴、嘉魚,味極鮮美。
唐代杜甫有詩:“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
宋代宋祁詩云:“二丙之穴,闕產嘉魚。鯉質鱒鱗,為味珍碩?!?/span>
↑
雅魚頭骨刺如劍,人們通常以此辨認其真偽。
砂鍋雅魚口味咸鮮,經常是筳席上的壓臺菜。
岷江盛產江團,也叫鮰魚,肉質肥厚,為淡水魚中的珍品。
鮰魚春夏間最為肥腴,初出水的鮰魚身段緋紅,魚肚雪白,猶同白云中暈染著淺淺紅霞。
粉紅雪白,洄美堪錄;
西施乳溢,水羊胛熟。
春鮰的吻部軟肉肥糯鮮嫩,用白湯清煮其汁如乳,鮮香滑潤,是難得的珍饌。
鮰魚鰾很肥厚,干制為名貴的鮰魚肚,是名菜“蟹黃燴魚肚”的主材之一。
令人稱絕的還有應季苦筍魚圓湯,沁人心脾,回味悠長。
苦筍又名甘筍、涼筍,野生于宜賓的崇山峻嶺之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
愛吃苦筍的宋代書法家黃庭堅說,苦筍“甘脆愜當、溫潤縝密、苦而有味”,也正是肥膩綿軟的江團的極佳伴侶。
↑
江團無鱗少刺,棲身險峻幽深的岷江山峽深水底中,是一種稀有的珍貴魚類。清蒸江團佐以火腿等為原料形狀美觀,肉質肥美細嫩,湯清味鮮。
↑
重慶 長江和嘉陵江涇渭分明
一清一濁交融匯合 如“鴛鴦火鍋”蔚為壯觀
近年來烤魚的流行,也要歸功于川渝,重慶萬州的烤魚如今馳名全國。
烤魚來歷是老川菜的叉燒大魚和藿香鯽魚,將大魚去骨,魚腹鑲入芽菜、雞肉、冬筍,整體焙烤至表皮金黃后,或配生菜和蔥花,或配芹菜和香菜,可謂活色生香。
魚
香
川菜推陳出新的范例
魚香味并不來自“魚”,而是泡紅辣椒、蔥、姜、蒜、糖、鹽、醬油等調味品調制而成。
此法源于四川民間獨具特色的烹魚調味方法。民間曾經將二荊條辣椒、鯽魚封在一起腌制。
現在的魚香肉絲是用泡椒、糖、醋等多種調味料組成的復合味道,具有咸、酸、甜、辣、香、鮮和濃郁的蔥、 姜、蒜味的特色,廣泛用于川味的熟菜中。
川人對于食材有著孜孜不倦的創新精神,對于鰱、草、鯉、青四大經濟魚類,巴蜀地區是全中國最善于烹調的區域。多年來一直引導著國人的流行菜品和口味。
對江鮮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創新精進與閑適逍遙相融合。這是一種巴蜀文化特有的精神
也是川渝人民真實性格的寫照。
NO.3|叁 長江中游
魚
米
之
鄉
長江出南津關,便擺脫了高峽深谷的束縛,開始進入遼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
湖北宜昌至鄱陽湖出口湖口縣的955公里為長江中游,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
長江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和江西鄱陽湖平原。水網密布,江湖溝連,氣候溫和,盛產魚、蝦、蟹、菱、蓮,歷來有“兩湖熟,天下足”的說法,稻,糧、棉在全國也占有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
↑
長江和漢江在武漢的南岸嘴交匯,兩條江水呈現不同的顏色
↑
江漢平原
國家所恃者大江。發達的水陸交通,成就了一批人口密集的繁華市鎮,也帶來了餐館酒樓的蓬勃興旺。江鮮水產,自然成為人們唾手可得的便捷食材。
江鰱、鱸魚、武昌魚、黃骨魚、大白刁、財魚…
或煎、或炒、或燜、或燉、或蒸、或煮、或炸…
在心思靈動的廚師手中,魚的種類與做法排列組合,可以生出千變萬化。
↑
大白刁,學名翹嘴鲌,性格兇猛,以小魚為食物。
香煎大白刁是湖北家常風味菜肴,魚肉金黃,軟嫩可口,配上自制的燒汁,味道咸鮮微甜,老少皆宜。
近年來,外來物種小龍蝦成為全民美食,這種源自日本,學名“克氏原螯蝦”的淡水物種繁殖力驚人,湖北憑借密布的水網河汊,一躍為全國主要產區,湖北潛江和江蘇盱眙爭霸“中國小龍蝦之鄉”的桂冠,成為一時佳話。
江西各地的菜品紛繁復雜,但魚蝦等江鮮也是主要食材。贛菜中的鄱湖野生桂魚炒粉、金湯鮮銀魚、婺香荷包紅鯉、甲魚煮粉皮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肴。
↑
長江流域漁民捕撈鮮蝦
辣味烈性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湖南人則走鮮辣剛猛的路線,剁椒魚頭只能算是入門級別,重口味的極致是冠以“口味”之稱的菜品。
外地客人對湖南的口味蝦和口味魚大多是又愛又怕,既喜歡它們刺激,又擔憂它導致“后庭起火”的結果。
小
江
鮮
螺螄與河蚌,被歸于小江鮮一類。
嘬螺螄,是最接地氣的一件事兒。
清明前后的螺螄肉質緊實鮮肥,加蔥姜、辣椒入鍋爆炒,一碗烏光锃亮、香燙熱辣的炒螺螄上桌,放入嘴中用力一“嘬”,Q彈的螺肉伴著鮮濃的原汁被吸出來,成就了食小鮮的怡然之樂。
再如吃河蚌,蚌肉加火腿在砂鍋里燉煮,將熟時放入清脆鮮嫩的青菜薹,河蚌的鮮美徹底融入湯中,滋味溫雅濃厚,有一種踏踏實實過日子的舒服熨帖。
再如長江小雜魚,曾經一度不過是富貴人家的貓食。后來不斷升級,如今已然是難得的美食體驗。
一鍋江雜魚里,既有小鯽、小鯉,也有鲇魚、昴公,還有刺虎和草鞋底,有的魚肉質細嫩,有的魚肉質緊實,有的魚肉質肥美,每吃一條都是一種驚喜。
長江中游地區飲食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精雕細琢,而在于質樸鄉野。
NO.4|肆 長江下游
風
雅
江
南
江西湖口至入??诘?38公里為長江下游,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長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巢湖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河汊縱橫交錯,湖蕩星羅棋布。太湖、高郵湖、巢湖、洪澤湖等淡水湖都分布在這一狹長地帶。
↑
長江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橫沙島附近注入東海,全長6300余公里。
↑
上海港 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象征
這里,通常被稱為中國人的“江南”,它以人文淵藪、富庶水鄉和繁榮發達而著稱。
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中國水鄉景象;它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是中國綜合經濟水平最高的發達地區。
廣義的江南,包括蘇南、浙北、皖南,乃至地處長江北岸的揚州、南通等區域。
↑
安徽大通古鎮漁民曬江鮮
未能拋得人間去 一半勾留是江鮮
江南區域的江鮮品類豐富多樣,除了通常所說的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外,還有銀魚、鱖魚、江蝦、江蟹、江鱉等數十種生鮮水產。
自六朝以來,由于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的極力推崇,“江鮮”已經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如今長江下游眾多城市的酒樓飯莊,都會應季推出各類品嘗江鮮的美食活動。
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一日忽見秋風起,思念起家鄉吳中的菰菜、莼羹、鱸魚膾,立馬就辭官回歸故里。
宋朝劉宰曾設宴餞別友人,席間賦詩:“鮮明訝銀尺,廉纎非蠆尾。肩聾乍驚雷,鰓紅新出水。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河魨愧有毒,江鱸慚寡味?!卑训遏~推上了江鮮至尊的地位。
↑
正宗的長江刀魚是小眼睛、黃背、鱗片白亮,
光澤度高,且魚身圓潤、有肚,整體白里透亮。
每年春季,刀魚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產卵。此時的刀魚肉質細嫩,入口即化。
刀魚的地域性很強,揚中通常被認為是刀魚洄游的最后一站,夏季南通尚志鎮江出產的才是上品。
清明前的刀魚“腴而不膩、鮮美稱絕”,是嘗鮮的最好時節。當地人用“鮮的眉毛掉下來”來形容它的美妙滋味。
長江江鮮,每個品種都是味道鮮美的上好食材。傳統吃江鮮最好的地方當屬江陰、揚中一帶,但目前沿江的南通、太倉都把江鮮作為地方餐飲的主要特色。
鰣魚體扁而長,色白如銀,肉質鮮嫩,是“南國絕色之佳”,從明代時就被列為貢品。
鰣魚鱗下富含脂肪,一般大廚烹調加工時要帶鱗清蒸,以增加魚體的清香。
↑
長江鰣魚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魚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但最為人稱道的毫無疑問是長江河豚。河豚雖有劇毒,但其肉質潔白如玉、鮮美無比,有人用世間絕色的“西施乳”來形容其美味。
最好的河豚也是在清明前食用為佳。這時河豚皮上的毛刺還比較柔軟,膠質豐厚,吃起來非常軟糯。
河豚有多種吃法,刺身、紅燒、濃湯,各有風味,“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
遺憾的是,現在野生的長江河豚已經很難見到了?,F在市面上用于出售的河豚,大多是人工培育的無毒河豚。
↑
河豚,為硬骨魚綱鲀科魚類,
因捕獲出水時發出類似豬叫的唧唧聲而得名河"豚"
白鱸魚、鳊魚、鰱魚、河鰻、河蝦、河蟹……剛從水中捕撈的江鮮在盆里活蹦亂跳,濺出一片長江的水滴。清晨的江面不時籠罩著一縷薄霧,遠處幾只漁船在江心搖蕩,恰如一幅妙手偶得的寫意山水畫。
NO. 5|伍 回望來處
長江、黃河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影響既深且巨。
黃河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發祥地,影響著幾千年中華文明。
從唐宋以來,隨著黃河多次泛濫成災,戰亂導致大規模人口遷徙。眾多的皇室貴族、士人官員、平民工匠等從中原遷移到長江下游,帶來當時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力,長江在中華發展史上的地位超越了黃河。
江南地區終于成功逆襲,從經濟文化邊緣逐漸成為中國最繁華富庶的區域。
商業鼎盛、航運便利、物流發達,旺盛的消費需求促進了江南飲食行業的融合與發展。
生活美學的作品開始流行于世,袁枚的《隨園食單》、倪云林的《云林堂飲食制度集》、李漁的《閑情偶寄》等,都是對后世有著極大影響的美食經典。
文風鼎盛商貿發達的江南美食也就成為饕餮客們的寵愛。而文人墨客對長江中下游水域里刀魚、鰣魚、鮰魚、河豚等江魚的贊美,逐漸形成了江鮮的文化概念。
天道輪回,物換時移。
在各種人類活動的長期"圍追堵截"下,長江自金沙江以下江段的水生生物目前已是全面告急:鰣魚已難覓其蹤,中華鱘、胭脂魚等更加稀少。據說有五十多種長江魚類,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內就消失殆盡……
地球造就一個物種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人類破壞一個物種,卻只要短短幾十年甚至幾年的時間。
生死輪回于這片土地的人類
微如粒塵的魚蝦蟹蚌
都只是生態之鏈上的一環而已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世界
舍此而外
生命再無其他去處
對大自然懂得珍惜與愛護
對環境更友善
是人類唯一的救贖之道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撫遠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C,其自然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水域資源遼闊,是一個天然的漁場,為大馬哈魚的生長提供了極佳的自然環境。大馬哈魚主產地—撫遠縣,被譽為“中國大馬哈魚之鄉”。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鱘鰉魚是黑龍江一群古老的軟骨魚類,從侏羅紀時期至今,已有兩億年的繁衍史,屬世界瀕危滅絕物種二類保護動物,素有“活化石”之稱。鱘鰉魚,作為黑龍江的名產,體重可達幾百斤至上千斤,享受著“淡水魚王”的美譽。此魚肉鮮味美,骨脆而香,全身幾乎沒有廢料,胃、唇、骨、鰾、籽都是烹制名菜的上等原料。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羅定皺紗魚腐,是廣東云浮市羅定地區的傳統特色美食,是以鯪魚肉、生粉、雞蛋清為主要原料,攪拌制作成丸狀,用花生油炸而成,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其狀如雞蛋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外黃內白,晶瑩剔透,皮薄有皺摺,外表似輕紗,民間稱其名為“皺紗魚腐”,而它主產于廣東羅定,故南粵一帶稱之為“羅定皺紗魚腐”。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盤錦泥鰍”種源為盤錦土著品種。其規格為每尾≥15克。質量特色為活體黝黑發亮,熟后不硬不面,肉質細嫩,刺少,無土腥味。每100克泥鰍魚肉含蛋白質≥17克、脂肪≤2.4克。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筆架魚肚由石首鮰魚鰾蜜制而成,素以皇室貢品、“鄂菜十大名菜”尚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著稱,是去湖北不可不嘗的荊楚水產珍饈。石首鮰魚盛產于九曲回腸的長江筆架灣,這方水土不僅哺育了勤勞智慧的石首人民,而且養育了一絕天下的石首鮰魚。宋代詩人蘇軾以《戲作鮰魚一絕》:“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眰鞒辛擞凭玫孽t魚文化,成就了筆架魚肚朝貢的良緣。因石首鮰魚鰾似筆架,所產魚肚名曰筆架魚肚,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膠原蛋白含量達60%?,F代散文家碧野在《長江浪闊鮰魚美》中贊賞:“石首鮰魚魚肚切片烹調,白如雪花,嫩如春芽,粘而不膩,鮮美甘香。吃石首鮰魚魚肚,真是平添活力,神清氣爽”。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嘉魚魚圓,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特產。嘉魚魚圓色澤潔白,口感細膩,鮮香滑嫩。嘉魚魚圓是嘉魚傳統菜肴,每年春節以及家庭重大事項宴請賓客,均以其特色口感及團圓之意,為必備之地方特色菜。魚圓在嘉魚不僅使悠遠的魚文化得到承傳和創新,而且已成為湖北飲食文化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黃金瓜又名十棱黃金瓜,學術名稱為伊麗莎白厚皮甜瓜,因色澤金黃而得名為黃金瓜。黃金瓜外形圓潤,熟透了的瓜聞起來就有股怡人的果香,乳白色的果肉吃到嘴 里更是甘甜多汁、齒頰留香。黃金瓜營養豐富,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的作用,對老年人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癥等,亦有較好的療效 ,黃金瓜花期5~7月,果期7~8月,其實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香瓜,黃金瓜是別稱。